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研究中學地理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1W

摘要:生命教育的源頭始於美國。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隨之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至 20 世紀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紀 90 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國,並逐漸成爲探討與研究的熱點。學科滲透生命教育是實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地理學科具有滲透生命教育的獨特優勢,且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實際意義。

研究中學地理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論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中學地理;地理教學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1.生命教育的內涵

對於生命教育,國內教育理論界在這個概念的詮釋上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關於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種,專家學者紛紛從多個角度闡釋生命教育。一種類型的定義可以認爲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透過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關生命的知識,提高自身對生命的認識,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價值,並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還有一種類型的定義是將生命教育詮釋成一種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觀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備的價值和進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包括:在物質生命層面,生命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使其產生珍惜生命的觀念,同時儘可能地提供給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教育,諸如動手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範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訓練等,爲其個體生命的儲存和發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層面,對其進行生命價值昇華教育,提高生命的質量,爲其建立積極的'人生提供引導。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義。也就是說,生命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生存,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從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地理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優勢

1.地理課程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課程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科學,從整體反映人類生存的客觀世界。它不僅直接涉及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涉及到人類的精神世界。生命教育致力於人與自身的教育、人與人的教育、人與自然的教育、人與環境的教育,無論進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課程都有着獨特的學科優勢,如自然地理有利於學生充分認識生命,從而熱愛生命和珍惜生命。透過對自然規律和原理的學習,增強生命意識,進而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而人文地理的學習能夠提高地理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增強關心和熱愛環境的責任感,從而提升生命的高度。

2.地理教學包含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

地理教學蘊涵着的生命教育資源,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重要陣地。例如,如何利用地圖在陌生地方的定位、GPS 的應用等技能。初中地理從經緯網定位開始,進而學習使用地圖以及判別方向。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此外,中學地理教學內容涉及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颱風、洪澇、乾旱、泥石流、沙塵暴等,並不同程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機制,對學生的災害防範意識及災難發生時的急救逃生能力培養有重要幫助。涉及認識層面的則更多,從正面的薰陶看,如對比宇宙的浩瀚,可見生命之渺小,樹立謙虛、樂觀的心態等。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透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所造成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可進一步教育學生樹立憂患意識與和諧意識。

三、結合地理學習內容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利用宇宙科學知識,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感

從宇宙大爆炸形成宇宙的雛形,到太陽系、地球的形成,再到生命的出現,以至於到今天的人類,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這些知識的學習可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對生命產生敬畏之情。進而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鼓勵學生要時刻善待生命,不斷進取。

2.建立人地關係和諧發展思想,增強學生熱愛生命意識

地理學是研究人和地理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幫助學生認清正確的人地關係,理解自然環境和生命活動的一體性,從而意識到保護環境也是爲人類創設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質量,將保護環境看成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善待環境就是善待人類、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後代應負的責任。地理學科中的可持續發展觀強調對生物的保護,對生態平衡的維持,實際上是引發學生內心中對綠色、陽光、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

3.利用地理過程與因果關係思想,強化學生戰勝困難意志

地理過程思想告訴我們,任何地理事物與現象都處於不斷運動、發展、變化之中,應從不同的時間、空間,以動態發展的視角分析問題。如中學地理講述的“滄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蘊含“塞翁失馬”一樣的哲理。實際上,許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多次的磨練才獲得成功。正如陸地表面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經歷千百萬年的風雨後才形成的。因此,地理過程思想可啓迪學生面對挫折、失敗時坦然處之,將其看作事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環節,沒有必要過分擔心和害怕。地理現象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地理因果關係思想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要善於從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

4.善於延伸地理知識,訓練學生生存技能

地理教學中要善於延伸地理知識。特別是在講述自然災害時,延伸相關知識,以提高學生生存技能。世界範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洪澇、颱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幾乎都與地理學知識有關聯,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甚至威脅人類的財產、生命安全。爲使災害帶給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人們就要對其有正確認識。這就要求在基礎教育中特別是地理教學中要介紹相關知識。人的生命是可貴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對突如其來的人類災難,要教育學生如何自救。站在教學前沿的地理教師一定要傳授學生各種生存知識、方法和遇到各種生存危機時的處理辦法、逃生本領,提高學生保護自身的意識與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講書本上提供的知識。

5.利用體驗式教學,強化生命教育

體驗教育是教師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創設“身臨其境”、“心臨其境”的氛圍,使受教育者能在該環  境氛圍的影響下,主動、自覺地透過“體驗”和“內省”來實現“自我教育”,並達到“自我完善”和“個性完善”的內化過程。

觀看圖片及影像。對某些教學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透過真實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例如,講“自然災害”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汶川地震》紀錄片,使學生透過真實的畫面去了解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災難發生後如何去面對。學習“荒漠化治理”時,可讓學生觀看相關影像資料,讓學生感受沙棘、沙棗等植物在極端惡劣環境下堅強的生命力,從而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養成勇於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

實地參觀。學習“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時,可指導學生觀察自己所在地區的種植業,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當地農產品的產量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該如何合理利用當地的資源等,使學生關注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而且在大自然中,可以給學生自然之美的薰陶,動物、植物的美,瞭解自然山河在時間長河中形成的過程,感受生命於悠悠時間的短暫,生命出現、延續的不易。這都屬於地理獨有的生命教育契機。

實踐活動。利用每年的“植樹節”(3月12日)督促學生親自植樹、澆樹,使其在植樹的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認識到植樹造林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益處。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讓學生明確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意識,最終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