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思考

學問君 人氣:2.08W


  論文摘要:高等從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國的已快速實現了大衆化。研究與思考大衆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新內涵,確立與高等教育大衆化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並透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差別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育優秀教學團隊;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嚴格教學,構建與健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等措施,加強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內涵建設,高校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於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大衆化;高等教育;教育質量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張,快速實現了大衆化。與精英階段相比,高等教育大衆化不僅是數量上的發展,而是高等教育服務對象、人才培養的目標、高等學校的發展模式乃至整個發展觀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精英教育質量觀不再適合用來評價大衆化的高等教育質量。然而,傳統的、單一的精英教育質量觀依然在左右着人們的思想和行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進程和教育質量,樹立與高等教育大衆化相適應的全新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已迫在眉睫。

一、高等教育質量內涵概述

質量是一個運用於產品和服務中的概念。根據我國具有權威性的《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後者規定受教育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這樣的定義實際上強調了學生作爲教育行業的產品,必須符合學校和社會認可的質量標準,這在高等教育作爲精英教育的階段被廣泛的接受。高等教育快速的實現大衆化以後,高等教育的服務性概念更多的被全社會所關注,教育作爲一種爲學生及其監護人(即學生家長)提供的服務,還必須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而這一點往往更容易被剛剛從精英教育轉化爲大衆化教育的高等院校所忽略。由此可見,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不能單純從一個方面來考慮高等教育質量,而是把它放到一個“全面質量”的背景下來理解,不是僅僅以最終“產品”的標準及目標的實現程度爲標誌,而是一個貫穿於整個教學服務過程的綜合活動。《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這種的多層次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來越多樣化以外,還有滿足社會和個人教育需要的目的。

二、大衆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衆化時代,高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對人才培養質量加以定位,實現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

(一)“以教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
  “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將學生視爲消極被動的“物”,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採取的是單一的育人模式,將學生都培養成統一模式的人,制約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大衆化教育下,培養的學生應是多種多樣的人才。因此,應樹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構建多通道、多規格的培養框架,將每個學生都看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理解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除了傳授必要的知識外,應爲學生提供處理問題的技巧,教會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即“授之以漁”。平等地爲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由知識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
  精英教育思想提倡的是知識質量觀,偏重於用知識標準來衡量高校的教育質量,認爲掌握的知識越多,質量就越高,從而將高校看成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對學術性的追求高於一切。大衆化教育下,倡導的是全面素質質量觀,要求學生既要有知識,更要有能力,既要具備科學素質,也要具備人文素質,同時還應強調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三)由傳統管理轉變爲科學管理
  與精英教育相配套的各種教學管理制度往往是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衡量教學質量,這顯然已不適應大衆化教育的要求。大衆化教育階段,學生的素質狀況呈現多層次性,因此,高校必須科學地制訂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將教育與培養、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各項制度應充分體現爲學生成才、成人服務。如: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重修制、選修制、學分互認、學分等改革措施。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多品種化、多規格化,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