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9.85K

[關鍵詞]功能理論 文學翻譯 適用度

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分析論文

 [摘要]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字規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於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h)和韓禮德(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爲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爲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爲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後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爲主,從賴斯(s)的文字類型學、弗米爾(eer)的目的論和諾德()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採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字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於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爲功能派適用於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鬆(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於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字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於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於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字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tari)爲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字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爲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爲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by)、霍尼(g)、庫斯摩爾(maul)和阿曼(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字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徵。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徵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啓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於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字是“創造性作品”,屬於表情型文字,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資訊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字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字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於表現其形式,可採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文字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字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字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爲文學文字屬表情型,應採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裏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字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標題:“匆匆”

譯A:TheTransientDays

譯B:Daysgoneby

“transient”內涵爲“暫短的,轉瞬即逝的”而“goby”爲“逝去,過去”。“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中的“go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並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於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字“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Idon’tknowhowmanydaysIamentitledtoaltogether,butmyquotaofthemisundoubtedlywearingaway.   譯B:Idon’tknowhowmanydaysIhavebeengiven,buttheinmyhandsarebecomingnumbered.

譯A中“wear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於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於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字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爲“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託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爲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資訊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採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爲語用、文化、語言和文字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鍾情於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字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於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資訊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複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複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爲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Munday,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onandNewYork:Routledge,2001.

[2]Nord,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何慶機.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5]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J].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