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中的漢英旅遊翻譯

學問君 人氣:2.65W
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中的漢英旅遊翻譯

摘要:旅遊翻譯體裁屬於“呼喚型”文字。它衝破傳了傳統翻譯理論的束縛,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析旅遊材料。本文將以旅遊材料的漢英翻譯爲中心,分析旅遊材料傳遞資訊、吸引遊客和對外宣傳的功能,並探討省譯、增譯、拆譯、改寫和篇章整合等具體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旅遊翻譯;呼喚性;功能翻譯理論;翻譯策略
  
  1功能翻譯理論綜述
  
  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其核心在於3個方面:翻譯的實質、翻譯過程的參與者以及翻譯功能理論的原則。其代表人物有賴斯、賈斯塔•赫茲•曼塔利和諾德等。1971年,賴斯在她的著作《翻譯的批評性和限制》一書中,首先將文字功能列爲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她在認同以原作爲中心的等值論的同時,提出“要把翻譯行爲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爲翻譯批評的新形式,也就是從原文和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係評價譯文,從而建立了功能翻譯理論的雛形。1984年,曼塔利將功能翻譯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她以“行爲理論”爲基礎,提出了她的“翻譯行爲”(Translational Action)這一概念。傳統的“翻譯”只涉及原文的使用,她則把“翻譯行爲”看作是一種“爲實現資訊的跨文化、跨語言轉換而設計的複雜行爲”,從而區分了“翻譯”(translation)與“翻譯行爲”(translation action)兩個概念。德國功能學派的最後一位主導人物諾德則對功能翻譯學派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闡釋。並針對功能翻譯理論的不足提出了翻譯的“功能+忠誠”(functionality+loyalty)原則。總之,文字類型和翻譯類型學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依據。功能翻譯理論跳出了對原語文字一一對應轉換的樊籬,將“翻譯放到了一個綜合原文作者、譯文作者和譯文讀者多重關係的動態的行爲範疇,從文字的交際功能方面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
  
  2旅遊翻譯的特點
  
  2.1行文用詞華美
  漢語旅遊材料講究四言八句,言辭華美。顯得“文采濃郁”,辭藻的渲染加上漢語言常採用的對偶平行結構和連珠四字句,使得文字力求達到音形意皆美、詩意盎然的境效,給人以美感。
  2.2文化上強調“意與境混”
  漢民族的寫作美學一貫追求那種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高度和諧、融爲一體的渾然之美,因而人們常常將景物的內在意蘊依附於其外在的表象之上,使具體的.景象獲得抽象的人格與情感,做到情與景相融、虛與實相生、意與境相諧,在描繪外界自然美的同時無時不在傳遞一種內在和朦朧之美。其語言表達常常人文色彩濃郁,物我一體,一景一物,皆有靈性,主觀色彩極濃。
  總之,漢語旅遊材料講究四言八句,言辭華美,文采濃郁,大多依靠華麗辭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其語言表達常常伴有大量的對偶平行結構和連珠四字句,以求行爲工整,聲律對仗,文意對比,達到意境美、色彩美、音韻美和情感美,以及詩情畫意、情意盎然的效果。這極大地迎合了漢民族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漢語旅遊文體特徵和表達風格上的差異,在翻譯的理解與表達過程中,如何採用適當的方法和策略,是旅遊翻譯能否實現其“呼喚”功能,有效達到交際目的的關鍵所在。
  
  3漢語旅遊材料的翻譯策略
  
  漢語旅遊材料文字的多樣性決定了翻譯策略的多重性,常用的翻譯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
  3.1省 譯
  一些旅遊資料中會存在無多大實用價值的表達,若全盤直譯出,會破壞譯文美感,致使臃腫堆砌。爲保證譯文流暢,必須對原文進行刪改,以有效吸引讀者。
  例如:她(黃河)奔騰不息,勇往直前,忽而驚濤裂岸,勢不可擋,使羣山動容;忽而安如處子,風平浪靜,波光粼粼。
  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at some place,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3.2增 譯
  增譯就是對原文中一些帶有源語文化色彩和歷史背景的重要資訊,在譯文中,採用適當闡釋或加註釋的形式來明確原義,避免譯語讀者的誤解或不解。
  例如:(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衰於明清,蕭條於民國,漸復於解放後,大規模修復開發於1990。——《桃花源》畫冊
  Taohuayuan(the peach flower source)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256~439A.D),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618~709),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97), 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1), 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restoration was made from the year 1949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賈文波,2003)
  3.3拆 譯
  由於漢語不可能在句型結構上與英語完全對應,翻譯時必須從結構上對原文進行相應的處理。
  例如: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