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儒家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7.76K

摘 要:隨着國際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應該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之路順利進行,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樑之才,也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所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學

儒家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論文

關鍵詞:文學論文發表-文史哲地理歷史化學物理語言論文投稿

隨着國際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應該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之路順利進行,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樑之才,也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所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主要內容,也是對於提高大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對於大學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方面

隨着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學生面臨着巨大的就業壓力。所以必然導致學生功利性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在自我道德教育上缺乏自我的主見。一味的追求學習成績,得到的利益只是暫時的,可是忽視的道德水平的提高確是長久的影響。目前,在大多院校還出現一些不良的現象,大學生雖然對於儒家思想有一些理論知識的瞭解,但是卻沒有把它真正的一個用到實踐當中,然而確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的大學生在考試期間採用各種不正當的作弊行爲,嚴重缺乏誠信,在平時上課時候不知道認證聽講,課後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者是實驗課題,所以在期末考試中出現作弊的現象。這樣導致學生誠信意識越來越淺顯,弄虛作假,不講誠信的現象越來越頻繁。

(二)學校方面

學校是知識的搖籃,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學校在學術研究意義教學上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但是如果學校的職能只是放在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以及理論知識的掌握上就遠遠不能夠滿足當代社會對於大學生的要求。因爲道德教育對於學校的教學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知識文化的學習與思想道德的教育應該是並駕齊驅,佔有着相同的地位。透過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填補文化課程掌握的不足,然而反過來卻不成立,即使再好的文化課成績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失。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智商犯罪足以能夠說明這一點。檢測學生思想道德的學習成果也只是透過一張試卷的形式,這樣書面化的表達不能夠真正的反應學生的道德水準,反而會誤導學生對於道德教育的認知。

二、儒家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是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教育,從未斷絕,儒家文化在中國人民的道德觀的樹立上有着正確的指導作用,所以選擇儒家文化進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明智之舉。

(一)有利於激發大學生對於國家的熱愛

民族靈魂是民族精神的更加形象化的表示形式。它集中的體現了民族的智慧、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的精神。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民族靈魂有具有了新的蘊意。因爲中華民族的民族靈魂和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貫穿着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個長久的文化體系,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在人們的思想和行爲上有着重要的影響。

儒家文化的教育對於大學生道德教育上的作用就是重要的表現,越來越多的大學在課程設定上增加了傳統文化遺蹟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課程的增設帶來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學生認爲在沒有系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之前,對它只是有一點點的瞭解,而在之前的概念中,西方的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有很多的優勢。因爲一提到儒家文化,學生腦海中會認爲是封建主義和迂腐的思想。經過在課堂上的學習。學生加深了對儒家文化的印象,同時也能正確的看待儒家的文化,也真正的瞭解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增加了學生對於國家的熱愛之情,也增加了民族的責任感。儒家文化的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對於祖國的熱愛之情,時刻謹記民族的使命感,也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感。

(二)有助於幫助學生樹立綜合創新的文化觀

現代的大學生走在時代的前端,他們擁有着最多的現代觀念,但是有些大學生在逐漸的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偏激的看法。他們內心認爲實現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沒有任何的聯繫,相反它們可能是相反的關係,有些大學生缺乏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但是要實現現代的腳步,首先應該正確認識這片我們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應該正確認識這片生活地方的文化。大學生雖然沒有經歷過傳統文化經受批判的時期,他們也沒有經歷過傳統文化處於低潮的時期,但是他們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染,這樣導致大學生缺乏良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事實上,他們逐漸的加入到了中西方文化爭論之中。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劣勢,也經歷着遭受無情的批判,認爲傳統的文化與封建思想相等,沒有用處,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在中西文化的論戰中,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高校的教育。

馬克思主義主張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要批判性的傳承,取其精華,捨棄糟粕。要對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推陳出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院校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增加了儒家文化。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綜合觀念。這樣使學生不僅僅在思想上掌握道德理念,更是在平時的實踐中有一定的表現。能能夠將中西方文化的精華綜合到一起形成綜合創新型的文化觀。既不偏離西方文化,也不偏離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這樣把一切有利的文化教育吸收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這樣保證當代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綜合創新的文化理念。爲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所以儒家倫理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時間內,儒家倫理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很多人對於它是批判的態度。是因爲大多數的人誤解了儒家倫理的內容,沒有真正的瞭解其中的內涵,所以導致高校的教育在一定 的程度上沒有重視儒家文化的教育,導致沒有實現儒家文化的廣泛普及。但是在國外的地位卻是很高,在國外被認爲是一顆珍貴的明珠。儒家文化象徵着人類共同的財務,因爲它是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是經歷着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儒家文化有着自身的魅力和特點,是任何文化形式都無法取代的。

在一些西方的學者看來,儒家文化有着西方文化中沒有的見解,比如“見利思義”的見解,這樣思想對於樹立集體榮譽感有着積極的作用。還有的學者認爲“在大學院校的課程設定中增加儒家文化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生活方式與家長生活方式存在的適當的差異,並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還能夠幫助解決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儒家文化當中的很多珍貴的理念應該應用於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之中。例如,大學生應該具有仁愛精神以及正確的人格,大學生還應該具有“天人合一”的覺悟。大學生還應該具有明確的愛國主義精神,牢牢記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警示。傳統的儒家文化中還有很多值得大學生學習的珍貴之處,例如,勤勞勇敢,尊老愛幼的高尚品格,還有艱苦創業的民族性格,還應該講究誠信。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應該正確的應用儒家文化,充實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在教育的方式上可以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內涵,這樣不僅能夠實現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能夠實現大學生對於儒家文化的正確認識。

把儒家文化引進到道德教育的課堂上,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這樣幫助學校走出德育教育困境的有效方式。可以藉助中華傳統的文化優勢以及古代的文化文明特點,幫助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四)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道德規範體系,自覺遵守道德準則

去除儒家文化一些不可取的地方,其實儒家文化是一種提高自我修養的一門學說。它明確的指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指導人們行爲規範的準則。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社會上形成了很多的風氣,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大學生正處於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會嚴重影響其個人的發展。當今社會流行的不良之氣“金錢至上,名利之上”,爲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可以不顧道德守則。還有很多學生大學生還推崇“個人之上”的個人主義學說,嚴重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這樣是不可取得。然而,儒家文化的內容中有提到不要讓自己的慾望的衝動而超出了我們理性的藩籬。儒家文化中諸如此類的正確道德觀點還有很多。所以在大學的課堂上引進儒家文化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規範體系,幫助他們走向道德正義之道,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的重要性。

結語: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一直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在大學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大學生對於國家的熱愛、有助於幫助學生樹立綜合創新的文化觀、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道德規範體系,自覺遵守道德準則。我們應該對其批判繼承,取其精華捨棄糟粕。儒家文化中的傳統美德來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魯會元.論儒家核心價值觀對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意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5).

[2]魏媛媛,杜瑞平.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及其價值實現[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05).

[3]王曄華,楊勝鬆.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J].黑龍江史志,2009(24).

[4]侯慶花.關於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探討[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

[5]彭春.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啓示[J].湘潮(下半月),2010(03).

[6]郝建民,王峯.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當前大學德育教育的新任務[J].黨史博採(理論),2007(09).

[7]覃曉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儒家學說與思想政治教育關係論議[J].咸寧學院學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