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學問君 人氣:2.54W

現如今,隨着競技體育的發展,許多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專業運動隊,以培養出專業的運動人才。而對於普通大學生來講,他們對專業運動員的訓練生活是充分好奇的。這對豐富本校校園文化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有利於團結進取校園風貌的形成。

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對高校體育競賽的概念進行了詳細分析,其次分別從物質、精神以及行爲 3 大層面詳細分析了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透過分析發現,高校體育競賽的健康發展在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各個層面發展的同時,它也成爲了一個向外界展示本校校園文化的平臺。總之,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係。

關鍵詞:高等院校;體育競賽;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發展

在大學校園裏面,多開展一些文化體育類活動,不但可以豐富大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而且透過一些體育競賽類活動,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促進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競爭意識的培養。除此之外,高校體育競賽活動的開展同樣可能豐富校園體育文化,促進校園精神文化的發展。總而言之,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之間是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關係,因而應大力推動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

1高校體育競賽的概念分析

高校體育競賽主要可以分爲校內競賽與校外競賽 2 種方式。校園體育競賽主要指的是在學校內部進行的競賽,通常是由校級、院級組織的,也有班級或者學校社團組織的一些小型賽事,這些校內體育競賽活動,不但可以起到豐富大學生課餘文化生活的作用,而且學生透過參與體育競賽,也能夠發展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校外體育競賽主要指的是一些校際間的比賽。例如,全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等。校外體育競賽的組 織,除了具備校內體育競賽所具有的一般功能之外,它還能夠奪取錦標,爲本校爭取榮譽,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同時也能夠促進校際學生之間的交流。

2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分析

2.1物質層面上的互動

2.1.1高校體育競賽能夠促進校園文化物質層面的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它屬於校園文化的最外層,多表現爲實物形象,它是一種顯性的表現,較爲容易被發覺並借鑑,而反映到體育競賽上,則主要針對的是體育競賽場地器材之類的硬件設施建設。體育競賽所需的場地器材,它是競賽得以順利開展的客觀物質基礎。高校內部所修建的'一些體育場館、體育設施、體育場地等,這些從根本上講也屬一種文化現象,它們的建設同樣也凝聚着人類的智慧。這些體育競賽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樣能夠對人們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加強對高校體育競賽硬件設施的建設,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以推動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

2.1.2校園物質文化對高校體育競賽的影響分析

校園文化,這是一種在人文、物質以及環境三者相互影響之下產生並客觀存在的,它不是以一種固有的教學模式而存在,但是因爲校園文化具有文化審美以及人文精神等特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到校園學生的心理髮展。這種影響不是以一種語言說教的方式進行的,是透過環境、氛圍來起到一定影響作用 的。實事證明,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意識以及行爲習慣等多個方面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1)對高校體育場館設計理念的影響。學校體育場館,它不只是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以及學生課餘體育活動進行的必要場所,同時它還是一所高校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如北京大學體育館、清華大學體育館、南開大學體育館,這些高校體育館便都成爲了本校建築環境的亮點,是學校校園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館的建設,它所體現的是該校對體育教學設施的理解以及重視,同時也表現出一種體育文化氛圍。體育館不同於一般的教學樓,由於在功能上的特殊性,因而在場館的設計以及建造等多個方面都較爲考究。(2)對高校體育競賽氛圍營造的影響。高校校園環境,應該透過一些建築造型、建築空間佈局等條件來表現出相應的價值追求,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景觀都能夠表現出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對良好體育競賽氛圍的營造同樣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能夠推動校園競賽文化的發展。

2.2精神層面上的互動

2.2.1高校體育競賽對校園文化精神層面上的影響分析

(1)體育競賽的目標理念能夠凸顯出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體育競賽,它是一種有組織、有目標的競賽活動。所謂目標,它能夠激發並且指引個體行爲,使其達到預期目的與結果。高校體育競賽的發展目標,主要指的便是競賽舉辦所應達到的一個目的或者結果,它是競賽活動的發展方向以及奮鬥目標。透過分析發現,高校體育競賽舉辦的總體目標便在於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課餘體育生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其目標同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也具有一至性,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2)競賽精神能夠豐富並淨化校園精神文化。高校體育競賽精神,主要表現爲競賽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遵紀守法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在競賽的過程當中慢慢沉澱而提煉出來的。透過這些體育精神以及體育道德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學生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培養學生養成團隊合作的習慣,爲其今後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也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使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吸取並且運用新知識。從而可見,高校體育競賽精神不但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環境,同時對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2高校校園文化精神能夠使得高校體育競賽更具凝聚力

透過調查發現,許多高校學生對本校的校園精神文化都缺乏瞭解,因而對於高校體育競賽反映了學校校園精神的哪些方面也不甚瞭解。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加大對其校園精神的宣傳。所謂高校校園精神,它是一所高校裏面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財富。因此,校園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該校精神文化風貌、個性特色以及社會魅力的高度表現,它影響着學校師生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爲準則,對於學校師生心理、性格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由受到本校校園文化精神的共同影響,也就使得學校師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以及信念等多個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從而也能夠增強學校的整體凝聚力,增強高校體育競賽的凝聚力。

2.3行爲層面上的互動

2.3.1高校體育競賽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按其種類進行劃分,主要可分爲 3 大類,分別爲學術活動、文藝活動以及體育活動。透過調查發現,現如今高校所進行的校園文化活動當中,主要是文藝活動居多,體育活動所佔比例不到 20%,因而在發展高校體育競賽活動的時候,應該使其向文藝文化、學術文化等多個方向發展,努力豐富高校體育競賽的內涵。透過調查發現,現如今大多數高校其主要的體育競賽活動內容依然是校內體育競賽以及各類形式的觀察比賽。同時,與其衍生髮展而來的各類體育活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參與,如一年一度的體育文化節,每年都能夠吸引衆多學生的參與。除此之外,高校除了組織多種形式的體育競賽之外,還應該多組織一些體育知識講座之類的活動,以吸引更多學生的參與。透過調查,筆者還發現許多學生都對比賽的開幕式以及閉幕式較爲感興趣。例如,校運動會的開幕式以及閉幕式,都是屬於一種儀式,而儀式所代表的卻是一定的行爲模式以及行爲程序,它與共同分享事物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對於高校學生來講,所分享的是成爲特定參賽隊伍的支援者。這對豐富本校校園文化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有利於團結進取校園風貌的形成。

2.3.2促進了運動員與高校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現如今,隨着競技體育的發展,許多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專業運動隊,以培養出專業的運動人才。而對於普通大學生來講,他們對專業運動員的訓練生活是充分好奇的。有相關調查顯示,有超過 55% 的高校學生希望能同運動員進行交流,他們普遍認爲校運動隊爲學校爭取了榮譽,並且校運動隊的建設對於激勵普通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做了良好示範。筆者透過深入分析發現,校運動隊的運動員們主要可以從以下 4 個方面來改善並且影響周圍羣體的體育觀以及鍛鍊行爲:第一,他們較好地帶動了普通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第二,在同專業運動員的交流當中,透過他們的專業指導,能夠讓普通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專業體育知識與技術技能;第三,由於受到專業運動隊的影響,也能夠提高普通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第四,能夠讓普通大學生更喜歡觀看體育賽事。但是,因爲大部分高校對於專業運動員還是進行單獨分班、統一上課、封閉訓練的管理形式,從而影響了他們同普通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透過實踐發現,專業運動員同普通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但能夠對高校體育競賽起到宣傳的作用,從而發展觀衆基礎,而且也能夠擴寬他們的交際圈,對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3結語

要加強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應該從以下幾點着手:第一,校領導應該加強對兩者之間互動的理解,將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爲推動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第二,應該打造出精品賽事,要以高校體育競賽作爲一個載體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第三,要努力完善高校體育競賽的相關管理制度,以打造出較好的校園制度氛圍;第四,校方應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加大宣傳,大力支援校園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第五,堅持“以人爲本”的辦學理念,要始終突出兩者之間互動發展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 1 ] 張宏成,劉丹 . 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互動現狀研究 [ J ]. 體育文化導刊,2007(11):61-62.

[ 2 ] 彭軍 . 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 [ J ]. 湖北體育科技,2008(3):354- 355.

[ 3 ] 樂肇煒 . 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互動現狀研究 [ J ]. 科技資訊,2014(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