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8.36K

摘要:素質教育改革要求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高中英語閱讀在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中又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別對現有教學法以及任務型教學法進行了介紹,講解了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着重分析其特點和將其應用於英語閱讀課型上的可行性,初步探討了任務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英語閱讀教學;英語應用能力

一、對於現有教學法的研究

1、現有教學法簡介

在英語教學界,人們對於英語學科的教學方法就沒有停止過研究,試圖尋找一種最佳的教學法,產生了種類繁多的各種教學方法與理論。人們嘗試過直接法、視聽法、情景教學法、整體法、交際法、暗示教學法等等。這些理論的出現與引入,極大豐富了英語課堂,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然而,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學法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有各自的弊端。正因這類教學法形式多樣,使得英語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不知如何取捨,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所教授學生特點與所處階段的教學法。因此,這也就成了擺在全體高中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2、現有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弊端

以下將以兩種大家常用的教學法作爲例子,簡要說明現有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弊端:

(1)翻譯法(TranslationMethod)

翻譯法也被稱爲閱讀法(ReadingMethod)和古典法(ClassicalMethod)。十八世紀,人們學習外語的主要目的是爲了閱讀外語資料和文獻,因此這種重點在於語法解析的教學法被廣泛應用。十九世紀開始,語法翻譯法開始進入中國,在中國沿用了近200年,現在仍然在基礎教育中廣泛使用。它的主要特點爲將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它雖然能夠讓學生對語法概念有較清晰的掌握,有助於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雖然對於培養中國人的英語起到過不可抹殺的功績,同時卻也使學生語言面貌差,無法用外語進行交際;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等弊端,產生了“聾啞英語”的尷尬局面。由於現今素質教育的需要,使這種受應試教育歡迎的翻譯法並不適用於高中英語教學,尤其是一些實用性課程。

(2)直接法(TheDirectMethod)

直接法也被稱爲改良法(ReformMethod)、自然法(NaturalMethod)、口語法(OralMethod)。這是一種主張透過外語採用口語材料作爲教學內容,透過會話、交談和閱讀來學習外語,過程中不用母語,不用翻譯和形式語法。在這種方法中,語法被降到忽略的地步。十九世紀下半葉蓬勃發展的語音學爲這種教學法提供了語音教學的科學基礎。

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外語描述、表情、動作、手勢、圖畫等方式,讓學生在不斷模仿中學習語言。即外語與語言直接對應,用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來學習外語。以後的聽說法、視聽法、功能法都建基於直接法。然而,其學習過程中偏重經驗、感性認識,而對人的自覺學習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語言學習流於表象,缺乏系統與理論認識,尤其缺乏相應文化背景的認識,這對於學生自學以及英語繼續深造明顯構成了阻力。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英語教學法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TeachingApproach)。它與以往教學法的重大差異在於,它認爲語言學習並非是教授性的而是一種習得性的行爲,它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爲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任務。“以學生爲中心,從做中學”(1earningbydoing)是該教學模式的核心內涵,也可以說把焦點從教師“如何教”投向了學生“如何學”。

語言習得理論認爲語言輸入不能保證語言習得,而交互活動(interaction)、意義協商(meaningnegotiation)、語言輸出(output)是語言習得的關鍵;認爲只有透過完成任務,才能進行交互活動、意義協商和語言輸出。因此,任務型教學法應該具有以下特點:(1)注重發揮學生的自身能動性,目的在於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2)教學環境語境化,貼近日常生活。(3)句型操練爲輔,語法與翻譯根據學生實際需求使用。(4)以學生爲中心,透過嘗試運用語言,教師起引導作用,無需嚴格使用規定的語言項目。(5)注重語言的流暢與得體及其實用性。(6)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任務型教學法在閱讀中的應用

對於一般英語教學來說,聽、說、讀、寫、譯是其涵蓋的主要方面。對於考試的實際應用來說,在高考中,閱讀理解所佔分數比例甚大,因此也是傳統課堂教習中重點的練習項目。而這樣的.方法培養出的學生可以在考試中得到較高的分數,但口語能力卻差得驚人。這樣,我們就需要利用任務型教學法來有新的突破。

英國語言學家JaneWillis指出,任務型教學框架包括三個部分:前期準備(Pre—task),任務環(Task—cycle)和語言關鍵點(Languagefocus)。在任務的前期準備階段,教師把主題和任務介紹給全班(input),給學生們思考、準備的時間(明確活動目標);然後,教師圍繞主題設計一系列任務(achainoftask)和活動,讓學生熟悉語言、運用語言(學習者透過獲得、處理和傳達資訊做事情);最後產出一個具體的活動結果(product),而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圍繞主題完成一系列任務的過程,學生在做事中感悟、體驗並習得語言。根據其理論,總結出以下的教學環節:(1)講解背景,合理匯入任務;(2)預留問題,給以方向指導;(3)自行閱讀,進行思考;(4)分組討論,理解文章;(5)完成任務,彙報結果;(6)教師點評,進行總結。 下面,筆者將用《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三冊》的第十二單元中“Educationforall”來對這種教學法進行說明:

1、講解背景,合理匯入任務

給學生展示各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中國一些希望學校的圖片,將話題引到教育上,透過講述圖片所顯示出的一些資訊,匯入到話題“Educationforall”。給出學生課上的任務就是要了解“WhatisEducationforall”,並就相關話題自由討論,學會如何用課文中涉及到的句型對相關話題進行探討。

2、預留問題,給以方向指導

向學生說明接下來將要讀到的是一篇關於全民教育的文章,給出一些話題詞彙,需要大家回憶相關的知識。如:educationforall,government,population等。接下來則是貫穿文章的兩個問題:WhatarrangementdosethegovernmenthavetomaketoprovideeducationforchildreninChina?Whichcountriesusethefollowingmethodtohelpthemprovideeducation?”在文中找到相關答案後,再完成兩個拓展型任務:任務A:每組進行討論,話題爲“Whatcanwedotomakeourcountry’seducationdeveloped?”將要點整理成文,由一名代表進行陳述;任務B:讓組內成員在課文內找到認爲值得注意的語法點(短語和句型結構),將這些語法點歸納出來並配以合適例句。

3、自行閱讀,進行思考

給予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活動並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

4、分組討論,理解文章

將學生分爲人數均等的小組,每組6人,分爲11組,分別給予A任務或B任務,讓同學們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各個小組間觀察(observethestudents),或者加入某一小組進行討論,在進行適度干預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確保討論正常進行。

5、完成任務,彙報結果

先由領到A任務的各組代表進行陳述,其他組的同學對其內容如有疑問,可以用提問方式讓陳述者給予解答。然後領到B任務的各組同學將所找出的語法點寫在黑板上(前面小組寫過的語法點,後面小組不能重複)。然後由其他同學對這些語法點及所造句子進行討論,對其中有錯誤的地方進行修改,不全面的地方予以補充。

6、教師點評,進行總結

在領到A任務的所有小組陳述完畢後,由教師對於陳述內容及發言當中可能出現的語法錯誤給予點評與糾正。領到B任務的小組總結出的語法點,在經過同學們討論後仍存在任務的,需要教師給予糾正與說明。教師最後進行總結,將A任務中對於話題陳述有用的句型與B任務中的語法點進行總結。在此期間,要求學生做好筆記。

透過上面的教學實例我們可以看出,這樣設計的教學環節,既保證了教師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使得學生能夠明確學習方向與所給予的任務,又能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提升學習興趣,可以說比較好地體現了任務型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學生透過完成任務,更能夠完成由抽象學習理論知識到實際應用技巧的轉化。

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學習理論,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提倡反思式教學。以培養語用能力爲宗旨,以學生爲主體,以話題爲主線,以任務爲中心,實行課堂教學任務化、評價方式過程化。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活動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