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生主體性教育的策略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1W

能在課堂上進行積極交流與探討,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中學教學基本要求。這就要求中學教師與時俱進,注重教學設計優化及課堂教育創新,不斷激發學生教學主體意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分析了當前中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且就主體性教育在中學課堂教學體系中的具體實踐進行了闡述,旨在促進中學教學發展。

中學生主體性教育的策略研究論文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透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英語情感,逐步形成正確價值判斷。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英語教學與生活的活動情境,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主體性教育,讓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一、當前中學階段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自主、合作精神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內容獨立思考,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教學互動,這就將原本有機的教學整體分解爲相互獨立的教學階段,學生不能按照老師的教學計劃學習,同時喪失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尤其很多教師不注重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考方式、語言表達形式等都做了硬性規定,這就使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疲憊感。

很多學校只看重考試分數和教學效果,沒有做到以學生爲本,更談不上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教學活動。將教師的教學成果與學生成績掛鉤,只有學生的考試分數提高了,教師的待遇才高。因此在這一思想主導下,很多教師把心思放在如何提高學生分數上面,而忽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二)缺乏足夠的師生交流。

現有應試教育主導下的傳統教學模式片面追求學生的成績,而忽視綜合發展,老師往往採取填鴨式教學方法,不能將學生帶入一定教學情境當中,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傳統模式下的教學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呈現出兩極分化現象。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能接收到的資訊卻很少,老師花費全身解數而學生卻收穫很少。過分強調學習的同時,忽視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由於缺乏師生交流,老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

(三)學生缺乏應有的思維能力。

現有教學模式下,片面追求模板化及標準化,教學機械性、標準性越來越強,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越來越差。由於我國在中學教學方面仍處於探索階段,目前尚未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最新教學手段運用於實際教學中,教師普遍不具備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念,沒有真正意識到教學對學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以書本爲主的教學內容,對那些拓展性、開放性等教學內容採取忽略的教學態度,過分追求理論知識及學習技能培養,過分強調考試重點。在這種強迫式的教學方法之下,學生很難有自己的思維,更談不上融會貫通。

二、中學生主體性教育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在主體性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作爲單獨個體參與,是整個環節中的重要主體。因此在這一活動中,老師、學生及教學內容三者有機聯合起來,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整個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還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知識,提升了自我素養。在這種開放式教學模式中,老師和學生處於平等地位。對話中,老師和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這種關係不再是單純的師生關係,更多的是一種朋友關係。在這裏,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純地傳遞知識,而是激勵學生進行思考、自我學習。

(二)貫徹人文主義教學,實現學生自我教育。

中學教學理念中,教學不僅是單純的學習過程,還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載體。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總結,進而實現自我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幫助作用。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是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將自己學習的知識和老師教授的知識融會貫通,並且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情景中解決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單純關注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是透過對大量資訊進行總結、歸納、思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三)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實現學生自覺發展。

自覺發展是人的整體自由發展的重要形態,具體到教育過程中,就是關注學生知、情、意、行的綜合發展;關注學生德、智、體、美的綜合發展;關注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綜合發展;關注學生實然狀態和應然狀態的協調發展。

關於實現學生的自由發展,並不是毫無原則地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剝去教學中過多的“非人性”外殼,呈現出最真實、動人的人性自由風景。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透過自主開展人生理想規劃與追求、生涯設計與實踐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走上人生自覺發展道路。這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進階階段。

三、中學生主體性教育的開展策略

(一)引導性心理,啓發式教學。

啓發式教學在任何教學階段都應該放在首位,因爲人的認知影響着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不論任何階段的英語教學,都需要採取啓發式教學。學習過程中,良好的認知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傾向。以蘇教版中學英語教學爲例,教師的提問要精心設計,將能直接回答“Yes”或“No”的問題轉化爲開放性問題。

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多加思考教學內容中的關鍵問題,認真設計,讓學生沿着教學主線進行開放性思考。在層次性提問方案中,教師應認真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透過問題鏈與學生形成對話,從而高質量完成英語教學任務。

教師透過啓發式提問,設定層層關於主題的問題,讓學生自我思考,從而不斷啓發、引導學生理解本課重點和難點。提問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對學生的質疑進行解答,而是層層設定懸念,引而不發,激發學生探索慾望,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此外,教師透過層層設問,將教學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根據老師設定的問題進行思考,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二)積極開展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要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都作爲單獨個體參與進來,是整個環節中的重要主體。因此這一活動中,老師、學生及教學內容三者有機聯合起來,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整個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

教學展示環節是生生、師生、組生、組組互動的過程,主角是學生,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多邊形學習中,教師可以將正多邊形的特性與圓的性質相結合,可以提問正多邊形的幾個角點是不是在一個圓上?正多邊形的面積可不可以用這個圓計算?接着教師以正六邊形的面積計算爲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正六邊形的面積。同時教師可以將這個任務下發到各個小組,讓小組成員進行內部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成員透過討論,梳理知識的條理度,對正六邊形面積計算問題進行了認真研討和準備,並指派一名代表“登臺”講解或指派幾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組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其他組同學也可以隨時切磋甚至批駁。此過程中教師則是隱身於學生身後的導演,對於學生的回答要做的是點撥、追問、總結點評。

當有學生提到用正六邊形外界圓的半徑計算正六邊形的面積,但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計算,教師可以適當提一下三角函數的概念,在肯定學生想法的時候,激發學生以後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構建合理的激勵評價機制。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實踐中堅持把學生主體地位和老師主導作用相結合。做到改善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應建立感情融洽、互相信賴、互相支援、配合默契的關係。課內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求知慾望強烈。教學中做到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幫助學生將不懂的知識及概念弄清楚,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成績。

每次小組合作學習中,老師透過簡單講解教學主要內容,採取自願組合的方式將全體學生分爲若干小組並指定小組長,給每個小組長佈置任務,而小組長則需要按照老師的要求組織小組成員進行積極討論。在討論階段,老師要不定時進行檢查,對每個小組的討論過程、討論結果等進行打分。教學結束後評選優秀小組、優秀組員,並給予獎勵。

(四)加強資訊技術運用。

可以將資訊技術廣泛運用於中學教學中,中學教學中加入資訊技術教學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中學教學內容,可以在很多方面拓展中學課堂教學內容。加入一些中學課本上沒有的東西,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資訊資源的畫面包含的資訊量比文字大,流動速度很快,跟紙質文字相比,資訊技術資源承載的學習元素要豐富得多。

因此引入資訊技術的中學教學在內容選擇上比傳統文字教學寬泛了許多。這樣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習興趣。其次透過加入資訊技術的方法,創新中學教學手段,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建構新的中學教學模式。

在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的中學教學中,主體性教育作爲一種較新且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廣泛地運動到實際教學中。將主體性教育教學方法與中學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興趣。筆者透過分析當前中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爲同行們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