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活化高中歷史的教學策略研究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7W

【摘要】在我國現有的考試制度和教育方式下,高中生對文科科目學習的方法一般都是靠死記硬背來應付,特別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考前大突擊。這與應試教育中,高中歷史教師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是分不開的。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我們要求實施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歷史課的師生要轉變觀念,調整教學和學習方式與思維。活化教學就是其中必要要求,本文將着重探討這個問題。

淺議活化高中歷史的教學策略研究教育論文

【關鍵詞】活化 高中歷史 教學策略 研究

一、注重活學活用相關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一般比較長久,是對過往事件和相關內容的學習,一般比較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學中,尤其是將面對高考的高中歷史教學往往顯得枯燥、沉悶。但是,作爲教師,我們都知道歷史離我們並不遠,它就在我們身邊,藏於我們的心底。古人云“六經皆史”,而作爲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說“生活皆史”。現實生活蘊藏着歷史的傳承,歷史是沉澱於現實生活中的。只要教師在課堂中善於找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繫,歷史存在於現實就體現出來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學習宋代文化史,瞭解宋代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其南北的差異,就可以聯繫現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進行參照。如:宋朝時在主食方面比方食麪,南方食米,但由於北方大量人口遷往南方,南方人食麪的比重在增加。而現今北方人食麪,南方人食米並輔以麪食作爲主食的生活習慣如出一轍。這樣進行聯繫學生就會明白原來我們如今的生活習慣是在千年前就養成了的。並且,透過聯繫古今的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還可以讓學生明白中華文明是具有傳承性的,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在繼承了古代許多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許多先進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加強的,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化課堂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教學中其知識的獲取過程其實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前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學生歷史情感的交融過程。所以歷史知識的獲取過程,包括歷史本身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創造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而一堂有生命力的歷史課依賴於教師充分的準備,以及在教學中對學生積極的引導,他不是一味的灌輸,而是師生間平等的探討,並且這樣的課堂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而非優秀學生的獨舞劇。並且每個學生都是生活中的'人,因而歷史教學面向學生,更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活。因此現如今的新課程強調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書本上的知識時,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健康的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歷史教學才具有生活的意義,歷史課堂纔會充滿生命的活力,而那種遠離學生生活實際並遠離社會的教學,是難以迸發出生命的活力的。

三、重視學生對歷史的體驗

創設情境,開展體驗式教學現在越來越受到師生的喜歡和青睞,這種教學方式,實現了課堂的有效互動,讓教學活化起來,讓學生和老師都參與其中,成爲素質教育的必要要求。其實,高中歷史知識的活化途徑有很多,但最爲常用也是最爲有效的就是創設情境,開展體驗式教學了,目前很多優秀的歷史教師已經對其進行了應用和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玄奘西行》時有老師就透過播放《西遊記》的主題曲,由於這是一部學生非常熟悉的電視劇,所以他們一下就進入了狀態,有的學生甚至還跟着哼起了歌曲。教師由此而提問《西遊記》中有哪些人物?他們要去哪兒?去幹什麼?”這樣不僅烘托了主題、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還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如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透過體驗發現知識。比如講述我國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就可以讓學生用磁鐵和縫衣針按照一定的程序製作簡單的指南針,從而激發他們瞭解古人是如何製作指南針的強烈興趣,對知識的進一步講授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豔芳。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學週刊,2011(8)

[2]楊榮娟。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成功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