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初中體育教育中個性化培養的策略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6W

【摘要】本文着重探討體育教育中個性化培養的策略,強調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展示、發揮自己的個性,同時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精神、體育鍛煉習慣,使其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談初中體育教育中個性化培養的策略論文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健康;個性化;實施;措施

個性化教學最關鍵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

其中“個性發展”不是狹義上的心理層面的個性品質,而是指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差異性。人的生長髮育和生命過程有不同的階段性,各年齡階段個體的生理特徵也不相同。同時每個個體的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家庭等因素在每個階段也有差異性。因此,針對不同的個體我們教師在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差異性。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一位學生個體素質的發展,實施個別化教學是個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2)獨特性。獨特性是個性化教育的必然產物。學生的個體差異,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結果。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性別、認知能力、性格類型、氣質、身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礎上發展個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3)主體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其主要反映出人高度的主觀能動性,集中體現爲人的自主性、能力性、創造性。在人類活動中,人們總對原有的認識、操作、成果有所革新或突破。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同時也促進了個人的創造性發展,其表現的內容有創新意識、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等方面。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把學生真正當活動的主人,必須尊重學生,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4)創造性。學生創造性的體現是個體創造力的行爲過程表現,它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已有知識。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特殊能力。心理學上,指出創造性活動中結合自身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不僅表現在科學、藝術等領域,而且也會在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而每個人的創造力是可測量和後天針對性培養提高的。具體表現在:求異性、聯想性、發展性、綜合性、逆向性、獨創性,六方面。下面我談談初中體育教學中個性化培養的策略。

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課程理念,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精神,對進一步推進體育課程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將發揮重大的作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成爲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

個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的教育。

一、因人而異,培養學生的獨特個性。

(1)瞭解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素質情況,確定適當的要求。

只有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根據不同學生個體提出不同的要求,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才能使優秀學生施展才華,使中等生提高進步,使後進生有進步的希望。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開發。統一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不僅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反而會阻礙學生的心理開發。

(2)瞭解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從而進行鼓勵。

學生參加或不參加體育運動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機,瞭解學生的需要、興趣和體育健康理念。一方面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克服消極心理,培養更高層次的需要,構建堅實並持久的參與動力。

(3)瞭解學生的長處和不足之處,利用體育活動幫助學生揚長避短。

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因素。因此,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學生的長處和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設計體育活動內容,有目的地進行訓練,利用體育運動幫助他們。這樣有針對性的體育活動,不僅能開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體育特長,而且能幫助學生髮展良好的個性化,克服不足揚長避短,促使學生更健康地成長。

(4)瞭解學生的個性,培養個性,充分開發體育運動的儲備力量。

學生的個性多種多樣,有的愛運動,有的不愛運動;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教師應當瞭解學生個性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針對體育特長生,更需要做到體貼入微的關照。因爲個性不僅影響學生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而且影響學生去改造周圍環境,甚至改變自己。一個天生身體素質良好的學生,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個性,或是沒有充分開發了自己的個性,就很難成爲合格的體育人才。

二、改革教學思想理念和方式。

(1)個性化的教育首先應從傳統的文化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立競爭、開拓、創新的價值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建造一個有利於發展個性化的適宜的教學環境。這是實施個性化體育教學的大前提。其次應正確地看待學生的個性化開發。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實際的多方面因素,一些人對個性化開發仍然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見,他們認爲學生天真幼稚,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擔心張揚個性會導致問題的出現。解除這樣的擔心,需要理清個性化開發和創造性的關係,同時提高體育教師的管理以及教學水平。最後應認識到教學的最終目標不是灌輸通常的知識,而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不斷完善學生的個性化。

(2)建立更新的體育教育的培養方式,就必須在體制、人才培養方式、課程設計、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方式和教學評估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建立多樣化的體育教學系統,滿足各界對各種體育專門人才的需求。因此,建立個性化的課程系統是首要任務。課程是學校與人才培養的橋樑,是實現人才培養個性化的方法。建立特色鮮明的體育課程系統,設計多種層次與風格的'課程,大量開設個性鮮明的選修課,探討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等都是比較好的方法。

(3)在體育教學之中,體育技能的訓練比較乏味,重複的練習沒有新鮮感。通常的教師教授、演示,學生學的訓練方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易導致學生疲勞,精神分散,不利於學生個性化的開發。因此,體育教學應當以主動學習理論爲指導,重新設計課堂結構,配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課堂過程之中,營造一個適合大部分學生個性開發的環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

三、變通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運用研究性學習和分層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開發。

(1)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品格。根據學校體育應該達到的課程基本目標,學生應在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礎上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達到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學校體育個性化教育所要培養的學生個性,應該是多方面和諧發展的個性化,是能順應社會發展變化的一種良好健全的心理品質和精神狀態。因此,體育活動在全面推動學校“健康第一”目標實現的同時,更要突出學生的個性教育,在此基礎上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堅持學生個性化開發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人的發展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的對立統一,社會化保障了人類社會的延續與文化的傳承,個性化則使個體擁有改善與超越現實的獨特的創造性。學校體育教學之中個性化教育不能以個性化來代替社會化,也不能以社會化代替個性化,它們相互促進,應該統一來看待。通常對人的教育是看重社會人的一面,這嚴重阻礙了學生以後的個性化發展。目前的學校體育改革也不能做到社會化與個性化的統一,因此必須從社會化與個性化相互結合來把握學校體育個性化教育的方向。

(3)正確的把握學生的個性化特徵。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教師不僅需要了解學生的個性,而且要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興趣特長、習慣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培養學生以後的發展空間。體育和其他的課程相比,學生和老師之間需要有更多的語言溝通,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之中,才更加能夠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的個性,不斷學習進步,這樣教師才能更全面、真實、客觀地瞭解、指導學生,從而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四、實施多元評價。

(1)建立科學的評價系統。

對學生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綜合評價,主要包括體能和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爲、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同學、其他相關教師、社會有關人員等。 (2)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在體育學習之中,教師應採取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增強評價的科學性,改變過去單一的定性評價,而追求定量評價,使定量評價佔據主要地位。但是體育教育非常複雜,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別是素質教育提出,21世紀所需的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複合人才,學生透過體育教育不僅能發展身體、增強體質,而且能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而這些人文因素又不像體育課的密度、運動負荷、心理素質、鍛鍊能力等指標,是難以量化的,一旦忽視這些因素的學習評價則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學性的。因此,單靠定性化、數量化方法無法認清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徵,教師必須把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個性。

(3)適時展開自我評價

教師應適時展開自我評價,促使評價對象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清醒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一個適宜的定位,從而不斷髮揚長處,克服自身的缺陷。自我評價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傳統的學習單純注重他人評價,而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對於學生來說,只有真正地瞭解自己,才能提高自己。學生是教學目標的主體,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正確評價它,特別是那些無法用定量表現的內容,包括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都是外在不易顯露的心理傾向,只有透過自我評價才能獲得真實的材料,一個善於自我評價的學生可以依據教學目標隨時評價自己,使自己始終保持在教學目標指引下的學習狀態,向有利於自己個性發展的方向前進。

五、初中體育教學中個性化教育的具體實施措施。

(1)、激發運動興趣,培育學生的探究學習和創新能力。

實施個性化教育,就是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在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因此。體育教師應象對待自己孩子一樣,以有序的課堂和創設積極的競爭情境給每一個學生獲得顯示自己運動能力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運動興趣。並嘗試將所學其他學科(如物理學、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體育學習之中,並不斷構建新的知識和技能,有意識地培養創新能力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創設輕鬆的課堂教學環境,解放學生的個性。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現代中學體育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多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走進學生的心裏世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條件。課堂上。教師要掌握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見解,給予學生質疑教師權威的權利。在遵守課堂常規的同時。我們教師不妨一試對課堂紀律實施”彈性”管理,張弛有度,多給學生自由展示及(分層)小組協作探究學習的空間,嘗試採用詼諧幽默、輕鬆活躍的教學風格帶動調節課堂氣氛。針對像體育課這樣的顯性學科,我們也可以運用形式多樣的專項體育遊戲貫穿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讓他們從”要他學”變”我要學”。教師還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錯誤,多些理解和寬容,多用鼓勵法,少些斥責。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每個後進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第二,教學內容的合理性。

教師在安排和組織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中學生的年齡、性別、體質情況和接受能力。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採取相應的教法措施,會使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活潑,節奏鮮明,效果顯著,有利激發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練習。學生在接受、學習一項教學內容時,掌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方法。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對待。理解、寬容、尊重每位學生。在一個班中,身體素質好、接受能力快的和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應用分組、分層教學。譬如在初、高中都有的跳箱、單槓等技巧類難度項目教學中,體重較大的胖學生和彈跳力協調較差的學生,首先我們老師要做的是消除他們恐懼害怕的心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並透過降低首次達成的指標要求及相關輔助器材運用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轉貼於中國

六、結語

(1)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初中體育課內容安排要向學生感興趣的項目傾斜,注意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的搭配,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化。教師作爲個性化教育的實施者,應認真研究教育方式,根據個性化差異,透過各種教育活動和多重的評價標準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濃厚興趣,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2)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考慮不同學生的需要,改變過去那種“一刀切”的做法,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對發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那些動作發展好的學生要適當提高難度,讓他們“學得有勁”;對那些動作發展較差的學生則降低動作要求,讓他們也體驗“成功的快樂”。

(3)確定科學合理的考覈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在體育考覈中佔有一定比例。理論考試除口頭進行外,也可以舉行體育知識競賽,如:體育基礎知識、衛生保健常識問答,教師可以根據競賽的成績進行打分。基本技術、技能考試也可多提供幾個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

【參考文獻】

[1]高新,田永清,張志國.加強學生個性化培養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中國大學教學,2006,(09).

[2]劉俊林.大學生個性化培養模式探索[J].唐都學刊,2001,(S1).

[3]周遵新.試論體育教育中學生個性差異與個性發展[J].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