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程下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9W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必須以課程標準爲依據,以新版教材爲藍本,以高考物理考點爲準繩,以“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方法的傳授、基本情感與習慣的養成”爲課堂教學目標,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益,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爲此,我認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新課程下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論文

一、面向基礎、面向全體

所謂面向基礎,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習慣交給學生。物理學科教師還應把物理基本規律、基本題型、基本實驗、基本作圖夯實。直觀地說,無論是課堂練習選擇還是家庭作業佈置,至少要分爲“必做”與“選做”兩個層次。

所謂面向全體,就是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應關注全體學生的課堂表現,應創造讓全體學生機會相對均等的課堂。形象地說,就是教師要“站在講臺授課、走下講壇指導”。“站在講臺授課”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宜過多地離開講臺,無目標地來回穿梭於學生之中,這樣的授課習慣不利於教師目光掃視全體,不利於把握全體學生的聽課全局:“走下講壇指導”是指教師在向學生髮出課堂指令的同時,應走下講壇指導每個學習小組,每位學生個體。教師有責任讓每位坐在教室裏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實實在在的關注與指導。

二、明確目標、明確重點

衡量評價一節好課有三大指標:目標明確、過程生動、效果良好。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應有強烈的教學目標意識。“

所謂明確重點,直觀地說就是“每節課重點解決一到兩個主要問題”。這不僅是複習課而且是平時教學的一種課堂追求。有經驗的教師一定會精煉語言、簡化教程,會集中主要時間、主要精力在課堂上解決主要問題,而把一般問題用集體閱讀、個別提問、集體回答、當堂練習、學生互批、教師講評等多種方式給予解決。教師要堅持克服課堂教學目標繁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以講代教的教學習慣,讓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以解決主要問題、學生的共同問題。

三、改革結構、改革方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尤其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判斷一節課的標準之一是,課堂結構是否科學合理。我認爲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集體講授的總時間約爲20分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活動”總時間約爲25分鐘上。但這不能成爲一個呆板的教條,而應是一個課堂教學時間觀的導向性口號,教師要做的是如何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逐漸落實它。

四、先學後教、先生後師

我們習慣於“先教後學”,有些教師如果在上課是自己覺得漏講了一個問題,就會耿耿於懷,放心不下;如果所有預定的知識目標都講到了,就會心安理得。我們最需要做的是,轉變教學觀念,強化“先學後教”意識。如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全部或部分課文;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全體學生思考後再個別提問、講解;先讓學生嘗試着完成例題的解答後,由學生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該看正確答題示例等,都是先學後教教學原則的體現形式。 先生後師,就是在教學中應遵循一個原則: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完成或合作完成的事,教師決不替代。教師不應過分自信,而應相信學生,科學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全體學生思考與參與的時間,不要過快地講論;在課堂練習中,應先讓學生互批、學習小組長批改,而後再讓學科小先生進行薄弱小組的指導與幫助,教師着重進行以小組爲單位的解疑、以學困生爲主的個別幫助,有重點地詳細批改部分學生的作業甚至面批等;在課外作業批改中,也應遵守“先生後師”的原則,讓作業批改成爲“學生互助”的引導臺。

五、指令清晰、指導到位

“指令清晰”應包含三要素:明確的任務——下個時間段學生應幹什麼;約定的時間——大約多長時間學生必須完成;恰當的檢評——教師將怎樣科學地檢查評價該時段的課堂活動。

課堂清晰的指令是否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決定於教師落實自己所發出的指令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落實指令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要用目光或走下講臺、走進生身產旁逐個落實指令要求;二是要善於利用學習小組長配合教師本人對學困小組與學困進行直接的指導、幫助與激勵。

六、關愛全體、關注個體

關注個體,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走下講壇指導學生個體。我認爲,所謂的`“後進生”、“學困生”、“厭學生”、“輟學生”的產生,主要源於學習問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因此,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學習問題,是學科教師的第一責任,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有效途徑。“只有抓好課堂,才能管好門房”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只有關注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才能更好地落實每一個課堂指令,達到指導、幫助、激勵每位學生的目的。

七、創設情景、創造體驗

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是指教師在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平等如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創設切合教學內容的學習情景,創造有利於問題解決的問題情境,展於幫助學生理解所講授知識的圖像、圖表、實物、多媒體影像、生活圖景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切忌離開實景、實圖、實例、實際,空洞地講授知識。創設情景,實際上是直觀教學原則的具體體現,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另一種表達。

所謂創造體驗,即創造讓學生在課堂上個體表現、集體表現的機會,從而產生良好的成功、自信、快樂的體驗,最終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教師可有意識地透過個別提問、個別點評、小組評價、集體表揚、激勵性作業評語、提高平時考試成績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體驗成功自信的機會。

八、養成互助、養成習慣

建立學習小組,進行課堂小組學習,這是班級授課制下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在農村中學,更應提倡建立“自然小組”,即前後兩桌四人組成的學習小組;它的主要功能是“互助式學習小組”而不是“討論式學習小組”。每位學科教師,都應該把科學合理地建立本學科學習小組,選用學習小組長,培養學科小先生,列入教學計劃之中;把當堂訓練、同伴互批、小組互助、小組式指導變成教師課堂教學的常規方式。

養成學科學習習慣,是指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科教師應規範學生上課行爲,讓每位學生擁有聽課、閱讀、提問、書寫、合作的好習慣。起始年級教師更應養成學生上課帶齊課本、文具的基本習慣。在這一點上,教師決不能與學生妥協,確保每位學生在本學科的課堂上養成學科學習基本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