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資訊技術在新課改中的推動作用

學問君 人氣:1.63W
淺談資訊技術在新課改中的推動作用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中,應“構建開放而有生機”的課堂。將資訊技術與課堂教學停止有機整合是構建生機課堂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資訊技術是有力而巧妙的手腕,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資訊技術是閱讀教學的載體,而文字纔是其中的內容。這方式與內容又必需是互相交融、互相順應的。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資訊技術手腕,我以爲應留意以下幾點:
一、 選用合適的文字資訊素材
     我們所說的“合適”,是指資訊技術所觸及的文字、圖片、音頻、動畫等內容,要與語文課程內容契合,要與閱讀教學的教與學內容切合。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言語,教員不能由於資訊技術的介入而喧賓奪主。
     曾有實驗標明,人類經過感官刺激蒐集到的資訊中,視覺佔65,聽覺佔20,觸覺佔10,味覺佔2。可見,視覺和聽覺佔了人類感官蒐集資訊量的85。資訊技術的介入,就是應用其自身的優勢,豐厚教學資源,增強對學生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可以加大資訊的蒐集量,從而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要樹立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之上。 
     在教學《斑羚飛渡》這節課時, 我製造了三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起興味,加深瞭解。
其中第一個課件形象地顯現了斑羚羣的風險處境;第二個課件直觀生動地演示了斑羚老少結成對子飛渡的場景,學生在觀看飛渡的動畫,傾聽老斑羚的落水聲和小斑羚勝利飛渡興奮的“咩”叫聲時,會詫異於斑羚的犧牲肉體和集體肉體;第三個課件用彩虹的圖畫、悲壯的樂曲渲染了頭羊的犧牲肉體,學生看完後,再組織學生談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員採用資訊技術呈現的文字、圖片、音樂等方式,必需是“合適”的。
二、抓準適合的課堂教學機遇
      一堂課,通常有匯入、教學新課、拓展延伸這幾個重要環節,我們不只要看教員運用資訊技術能否合適、能否適度,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員能否抓準機遇,“適時出擊”。
      第一個機遇是新課剛開端時的興奮期,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新課匯入。在一節課當中,學生剛進入課堂的幾分鐘最爲興奮,學習積極性最高,留意力也最容易集中。教員應當抓住這一個良好機遇,在新課開端上時,運用資訊技術,配以啓示性、引導性的導語,在最短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學生留意力,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
      第二個機遇是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節骨眼”。這個節骨眼首先是指閱讀教學的難點所在。熟習閱讀教學的`教師都曉得,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可能是某種他們從沒見過的東西,可能是某些他們無法瞭解的現象。這個時分,資訊技術就能夠發揮它的優勢了。
      第三個機遇是課堂完畢時的學習強化期。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關於資訊的接納已接近疲憊,這個時分,運用資訊技術手腕,一來能夠調理學生的神經,二來也是強化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新課程請求加大學生的閱讀量,這既要靠學生本人課外增強閱讀,也請求教員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資訊和指導,當課堂臨近完畢時,教員引薦幾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給學生閱讀,強化刺激,喚起學生已有的表象與感受,並進一步拓展、延伸相似表象,加深相似感受,還能夠引發學生課外閱讀、自主探求的小高潮。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學習,無論是學習方式還是學習工具都曾經發作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資訊技術所具有的容量大、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點,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愈加開放、更有生機,從而到達教學的最優化,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