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如何開展論文

學問君 人氣:1.88W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在非常受廣大教育工作者欣賞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方法的實施,不僅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互相促進和鼓勵中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說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目前也應用到了初中生的高效課堂建設中。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小組合作模式下開展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如何開展論文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之後開始實施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爲了是讓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效率更高,並同時也要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而小組合作模式的學習方式則是高效課堂中一個主要的分支。作爲初中的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小組合作模式學習中,雖然不是主角,但也佔有着領導性的作用,要在過程中爲每個小組設定一定的目標,從而達成高效課堂的建設,具體該如何在小組模式下開展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我認爲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引導學生合理開展

在小組合作模式的學習教學甚至是高效課堂模式的學習教學中,都是學生佔主體,老師在旁邊起輔助作用,引導學生自我完成。雖然是這樣,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統領地位依然是不可否認的,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親身感受到每個環節;教師也要在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還要在整個過程中對學生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價,這樣會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優點及不足。例如:在學習《畫軸對稱圖形》這一節時,先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總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每個組都要總結出幾樣有代表性的。然後讓他們觀察自己組所找出的軸對稱圖形都有怎樣的特點,小組內進行交流探討,每個組員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將這個組的整體想法彙總到一起。課堂進行到此時,已經開始引入了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只有真正地瞭解這個圖形的構成結構時,你才能夠將他畫出來。接下來就是展開學習,教師要在其中要引導學生善於聽取他人意見,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課堂的最後,老師再進行評價總結,對學生進行適當地表揚,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二、合理分組使學生參與其中

一個合理的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給每個學生都提供鍛鍊和提高的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地發揮和發展。因此,在分組時應當將學習程度不同、性格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搭配,這樣可以使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也可以使整個班級的進度實現統一。在進行分組後,一定要給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分配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組內起到作用,各盡其責,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融入到課堂,有條理的學習也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真正達到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節時,要讓學生掌握“合併同類項與移項”和“去括號與去分母”這兩種不同的解方程方法,並且面對不同的方程,要有不同的選擇方法,在對這節內容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老師給出一些方程,每個小組的學生要用不同的解法算出,同小組的學生要互幫互助,會的學生去幫助不會的學生,各小組也要爭相恐後地答題,比一比誰的進步最快。面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看到同組內的其他同學都在認真學習時,也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帶入學習。

三、充實討論內容增強學生積極性

當小組合作模式長時間地使用,學生就會出現一種審美疲勞的現象,第一步做什麼,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學生都瞭如指掌,自然也就對這種學習方法失去了積極性,回答問題也沒有了動力。這樣不但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還會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就算是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下學習,也要經常地改變教學內容,不斷地充實學生討論內容,使課堂更具有多元性和趣味性,要透過經常性地提出不同的問題使學生自主探討,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自然會大大提高。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這節內容時,學生肯定會認爲這和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套路是一樣的,而老師在這時就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給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說,給學生一道題讓學生自己探索類比一元一次方程,怎樣能快速地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再比如說,當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之後,怎樣類比得出三元一次方程、四元一次方程等。雖然這些不用學生掌握,但是會勾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加深對二元一次方程的學習。初中數學是初中教學一個最基礎的學科。學生應當在一個歡樂並且高效的課堂上去進行學習,讓學生真正地能夠在課堂上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高效課堂目前還在不斷地優化和更新中,教育工作者還在試圖不斷地打造更適合學生的小組合作教學的方法,老師和學生也都在不斷地探索,共同促進高效課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包洪梅.優化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創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中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