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有滋有味”

學問君 人氣:1.79W

讓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有滋有味”  李永堅
【摘要】有人認爲“資訊技術教學是簡單的技能教學”,這是對資訊技術教學的誤解!資訊技術教學應該是一桌豐盛的佳餚,讓人嘗後有嚼頭,有回味!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應改變教法,變單一的資訊技能培養爲多方位的資訊素養教育。本文透過例舉分析,提出實施這一轉變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使資訊技術課堂教學從“乏味”變得“有滋有味”。
【關鍵詞】資訊技術  課堂教學  教學改革
 不久前,在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筆者上了一堂鎮級資訊技術公開課,課題爲《小小宣傳員》。爲了上好這堂課,我在課前做了精心準備,力求這堂課的教學能“大氣”些,“靈氣”些。活動順利開展。課後,我進行反思,儘管課堂教學效果不錯,但總覺得還欠缺些教學的“美”感,尤其是在引領生生互評各自完成的茶文化宣傳演示文稿時,那種中國悠久的、燦爛的茶文化底蘊並沒有淋漓盡致地得以發揮。究其原因,是學生重視了技能的鍛鍊,現有的認知與教師對茶文化的引導之間未能產生和諧的共鳴。聽課教師也多從技能落實方面評價我這堂課的教學。我尋思,資訊技術課的教學只是技能教學嗎?這是對資訊技術教學的誤解。我認爲,資訊技術教學應如同一桌豐盛的佳餚,讓人嘗後有嚼頭,有回味。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一、更新教育觀念,尋思讓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有味”
 估且不說非資訊技術教師認爲資訊技術教學只是簡單的計算機操作而已,就是好多資訊技術教師也普遍認爲資訊技術教學讓學生動動手,掌握些操作技能就行了。果真可以了嗎?《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資訊技術》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技術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技術的發展及其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技術作爲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可見,對學生的技能培養只是資訊技術教學的一部分。誠然,培養學生的資訊技術操作技能無可厚非,也必須去培養,但是不能將其片面化,絕對化。就拿《小小宣傳員》的教學來說,如果只是給學生以技能訓練,那就可以不用去上這堂課了,因爲所涉及的資訊技能學生都已學過,那麼教材何以這樣安排?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充分挖掘,細細品味。
 我認爲,要很好地落實《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讓資訊技術教學變得有效、高效,不妨轉變一種教學思路,變“單一”、“乏味”的技能教授爲“多方位”、“有味”的資訊素養培養,讓學生在資訊技術課堂中學會學習,掌握技能,學會使用資訊工具與人溝通,學會與他人合作,發展個人興趣、愛好,愉悅身心、健康成長。
 二、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隱味”
 教材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法規,準確地把握教材的內容是我們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落實教學任務的基礎。教材中包含的資訊有的是顯性的,一眼就能看出,有的卻是隱性的,需要我們仔細品讀、深入鑽研、用心體會,才能將其充分挖掘。隱性的資訊不妨稱其爲“隱味”。以我上的公開課《小小宣傳員》的教材爲例,要求製作中國茶文化的宣傳演示文稿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教材爲什麼要安排製作茶文化的宣傳演示文稿,而非其它呢?琢磨琢磨,“隱味”就出來了,那是對學生的一次中國茶文化的薰陶,再加上在宣傳幻燈片中結合家鄉茶的宣傳,又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經過這樣的“隱味”挖掘,整個課堂教學就會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再如小學資訊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中有一課——《端午節》,該課的學習任務是要求學生確定端午節的主題,並圍繞主題搜尋資料、下載並管理資料。像這樣主題性的學習任務,通常會讓學生分小組來完成。學生在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自主、發現、探究、合作意識與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而這些是隱性的,需要教師去深入挖掘。端午節的主題有“隱味”可尋,教材列舉了幾個可選的主題,包括: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等。我認爲,教材中所列舉的主題,教師自己可以先一個一個地尋找一遍,再讓學生尋找,因爲這既是教學的需要,也能溫故知新,或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穫,我是深有體會的。就拿端午節的起源來說,我們很自然地認爲那是爲了紀念屈原,但是如果你在網上搜尋下,端午節的.起源就不止一種說法了。那麼,學生在進行這個主題的探究時,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加以引導,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也得到鍛鍊。
 人文薰陶、思維訓練、品德塑造、情感培養等都是資訊技術教材中的“隱味”。能否讀出教材中的“隱味”,我認爲這是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之一。
 三、加強與多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尋求“多味”
 近年來,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掀起一股高潮,許多資訊技術教師都認爲資訊技術學科也需要與其它學科整合。如何實現整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爲,加強與其它學科的交流與合作,融合其它學科的教學內容,借鑑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來豐富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是實現資訊技術學科與其它學科整合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樣以《小小宣傳員》的教學爲例,其教學任務是使用演示文稿宣傳中國的茶文化,它是資訊技術與人文素養整合的一個實例。在宣傳幻燈片的製作過程中,爲了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會要求學生注意幻燈片版面的佈局、色彩的合理搭配、圖片的正確擺放,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感。這自然與美術學科發生了聯繫。再有,給演示文稿配上優雅的音樂,則又與音樂進行了整合。由此看來,資訊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能爲資訊技術的教學增添多種“味道”,使資訊技術教學滋味十足。因此,我認爲加強資訊技術與多學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語文的字、詞、句、篇、人文意境,數學的科學、嚴謹,思維訓練,英語輕鬆活潑的情境,美術的“美”感,音樂的律動,都能與資訊技術進行有效整合。舉例來說,《查找動畫學英語》主要是資訊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鋪地磚》主要是資訊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編制古詩集》則主要是資訊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此外,資訊技術教師還應根據教學的需要,掌握多學科的技能。我們認爲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爲了時刻保持有一滿桶水,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才能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隨時都能倒給他一杯水。例如《賀新年》需要教師具有美術繪畫的技能,《小小作曲家》需要教師具有識譜和簡單譜曲的能力。需要學生掌握的技能,教師首先得掌握,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並能指導學生學習。不然,學生不知該怎麼學,又怎麼會覺得有趣味呢?
 四、在資訊技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體驗“真滋味”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則是教學的主體,所有的課堂教學改革都是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展開的。我們提倡在資訊技術教學中變對學生的單一的技能訓練爲全面的資訊素養培養,這是良好的意願,但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有效落實。如何實施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覺得資訊技術的學習“有滋有味”呢?
 1.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課堂匯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好的課堂匯入能爲教學奠定成功的基礎。好多資訊技術教師都採用範例匯入的方法,即一開始呈現事先完成的作品範例,然後讓學生模仿範例去練習。這樣的課堂匯入不是說不好,但至少過於程式化。我認爲,課堂匯入應根據所教授的內容來設計,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進行課堂匯入,如:遊戲匯入法、故事匯入法、謎語匯入法等。如《鼠標陪我玩一玩》可用遊戲匯入法,《動物聯誼會》則可用故事匯入法。這樣的課堂匯入富有趣味,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2.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使用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給學生以感官刺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這樣的感官刺激下,覺得資訊技術的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技能訓練,而是一種享受,享受感官刺激帶給他們的興奮、身心愉悅,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得到培養,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如《小小宣傳員》的教學,在宣傳演示文稿的製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配以優美的宣傳圖片,加上優雅的背景音樂,宣傳效果就明顯增強。學生在聲、像的感官刺激中,肯學、樂學,並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3.開展小組合作和小組競賽
 在小組合作中,組內成員有着不同的分工,共同圍繞一定的主題開展探究活動。組內實現資源共享,小組任務的完成是以組內成員任務的完成爲基礎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成了自發的行爲,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得到培養。
 小組競賽則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和身體機能,使人情緒高漲,反應敏捷。如:打字比賽、畫圖比賽、排版比賽等。學生在這些競賽當中爲了使自己不落後,會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習。這時候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求知慾旺盛,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聰明才智得以很好地發揮。整個課堂學習氣氛濃烈,教學效果當然會得以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濃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不管是小組合作還是小組競賽都是建立在學生自主的基礎上的,因此學生充分享受着學習的樂趣,體味着資訊技術教學的“真滋味”。
 資訊技術教學需要技能的培養,但不純粹是技能的培養,技能的鍛鍊可以在“潤物細無聲”處得以實現。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有別樣的風光,這需要我們資訊技術教師用心琢磨,同時也請非資訊技術教師欣賞,品味。讓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有滋有味”。
【參考文獻】
[1]資訊技術課程與教學論.王吉慶 黃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2]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張劍平 熊才平.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0

讓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