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叩開學生心扉 讓資訊技術課堂“動”起來

學問君 人氣:2.63W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創新和能力的培養”是新基礎教育先進的教育理念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資訊技術課的特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都能“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充滿活力,愉快地獲取知識。 
  激發興趣,讓學生“心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爲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對其認識過程會產生重要影響,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出嚮往和求知的強烈慾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資訊技術《調整圖形》一課時,我就針對教材內容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情境:“在開滿鮮花的花園裏,飛來了一羣可愛的小蜜蜂,可是這羣小蜜蜂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大小方向都一樣,顯得太單調了,小蜜蜂想改變一下這種狀況,變得多姿多彩。這時,走來了一個魔術師,他想幫助小蜜蜂,就揮舞起魔棒,可是沒有效果;小蜜蜂生氣地說:‘看來你也是個冒牌貨,還是請同學們幫忙嗎,誰願意當小魔術師?’”同學們紛紛舉手迴應,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透過師生共同討論和交流,掌握了複製、旋轉和翻轉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幫蜜蜂解決了難題,一羣形態各異的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盡情地採蜜,它們非常開心地向同學們致謝。這樣,同學們不僅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操作技能,還當起了故事裏的主人公,體驗了一次助人爲樂的快樂。 
  實踐操作,讓學生“手動”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實踐的過程就是知識應用的過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過程。資訊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工具課程。因此我們要儘量讓學生自主探究或自主操作,在課堂上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時間。例如,在上“畫圖”工具使用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試着使用畫圖工具,瞭解每一種畫圖工具的`使用方法,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變得輕鬆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鼓勵學生去做一些新的嘗試,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與自己的判斷、體驗、創造結合起來,才能成爲他自己真正掌握的東西。 
  此外多操作、多動手也能使學生對各種基本操作,軟件功能的運用變得越來越熟。學生做到敢動手,勤動手,操作技能水平自然會隨着練習次數的增加而嫺熟。學生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這也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極大地推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讓學生“身動” 
  在資訊技術學習中,面向全體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立足點,但由於學生之間存在着個體差異,導致學生的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碰到一些問題只要有人稍微指點就能熟練掌握;但還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較低的學生,碰到問題如果沒人手把手指導,就根本無法進行具體的操作,一節課也許什麼也沒做就下課了,幾次下來學生就有極大的挫折感,對學習也就漸漸失去興趣了。對於這種情況教師又不能一一顧及。所以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叩開學生心扉 讓資訊技術課堂“動”起來

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基礎稍差的學生與一些基礎比較好又樂於幫助同學的學生坐在一起。在進行課堂操作練習時,讓這些先做完做得好的學生在小組內走動,主動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有困難的同學也可以走下位置去尋求幫助。這樣,做得快的同學不會因爲“無聊”而分散注意力,學得慢的學生又得到了輔導,一舉兩得。透過小組學習,給學生創造了一種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愉快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與交流,用協作方式解決了實際問題,既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