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高職《大學語文》中生命意識與人文關懷教育滲透

學問君 人氣:2.76W

論文關鍵詞大學語文 人文性 生命意識

淺析高職《大學語文》中生命意識與人文關懷教育滲透

論文摘要生命價值追尋和良好的人文素質是高職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必備條件。大學語文教學立足人文性目標定位,藉助經典篇章,關注學生精神世界,探尋生命意識和人生價值,對於構建和諧校園具有現實意義。
  
  的最初目的是關注人的生命,然而,在這樣一個將實用功利發揮到極致的消費主義年代裏,本着實用性的高職教育中,似乎只有學科專業知識才獲得了合法性,而人格的塑造與完善、情趣的養成、意志力的磨練、爲人處世之道等難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
  作爲人文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傳承知識,同時要從傳承與文化安全、受教育者的審美情感教育、對生命的理解和欣賞等角度來審視《大學語文》教學的功能。
  1、人文關照、生命呼喚是來自時代需求
  每年的l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可見精神健康已經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據世界衛生組織權威,抑鬱症已經成爲世界第四大疾患,成爲影響我們健康成長的隱形殺手。高校作爲縮微的社會形態,這種症狀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日趨明顯。目前在全國各高校陸續發生學生自殺案件是對這種現象的詮釋。
  一份反映近幾年大學生生命觀現狀和未來的顯示,“有超過10%的大學生對生命持漠視態度”,遭遇挫折時有“1.7%的人想到用結束生命來解決”,在對待大學生自殺行爲上,“16.7%的人認爲可以理解”,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認自己也曾產生過輕生念頭。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問題已經成爲學校教育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也成爲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構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凸顯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價值,把大學生培養成爲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大學生生命及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學語文》以人文性爲價值取向,蘊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資源,能培養學生汲取正確對待生活並且適應生活的精神養料;在與語文的對話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和生命愉悅的享受,並對人生善惡進行鑑別,積累人生經驗,張揚人性美,對人的生命發展起着核心性的決定作用。在大力推行建設和諧校園的今天,《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與人文關懷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質,這是語文人文性的有效體現,更是和諧社會與和諧校園的強烈召喚。
  2、樹立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素質是大學語文的目標定位
  語文課程性質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所謂工具性,即語文的實用功能,聽說讀寫;所謂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人文性”,從感性的層次講,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容忍,對人的接納,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護和關懷;從理性的方面來講,是對人終極價值的追尋,對人類命運的憂患。是人生的另一種存在,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
  《大學語文》以經典作品的賞析爲主,透過具體作品的解讀,還原一種生命精神,使學生感動於這種生命狀態;或者透過作品的解讀,將一個時期的文學精神揭示出來,使後人感奮於這樣的精神形態,從而達到透過文學來認知社會與人生的目的。透過這樣的語文課,學生可以獲得安身立命的基礎,從而成爲一個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國人。把人文精神貫注到整個語文教育過程中,關注入的精神世界的構建和人格養成,對現代社會日趨嚴重的人的精神異化現象給予糾正,爲人的全面發展開闢道路。透過讀經誦典的過程,體驗《詩經》、《楚辭》的古樸、俊雅,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漢時代的雄渾、豪邁,魏晉時期的自然風骨,唐詩的典雅和諧,宋詞的飄逸靈秀等,使民族文化重新瀰漫於校園,淨化學生浮躁的心態,重歸健康和充實。
  3、探尋生命意識,關注當下人生是大學語文課程內容
  3.1 傳遞生命意識。大學語文中的經典文字是幾千年來先哲智慧的結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與情感。作品中沉澱了諸多母題--愛情婚姻、人生價值、仕與隱,這些話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生命的探尋、自由人文的追求。
  事實上敬畏生命,愛身養生、安貧樂道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我們可以透過經典文選,看到國人“倡導貴生、重生,尊重生命、強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這實際上是人們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關愛、敬仰和維護。而經典中所透露的“憂道不憂貧”,則體現了一種達觀的快樂情懷。“君子固窮”,不僅透露出安貧樂道的忍耐力,同時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安頓和精神的超越。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無喜亦無懼”是對生命的豁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澹遠寧靜的生活態度;“千古第一文人”蘇軾的詩文中浸透了一種曠達超脫又積極向上的生命態度和以山水審美消解生命悲苦的東坡人格。在這種經典人文關照中,體會出怎樣以堅強的意志應對磨難和挫折,以對生命執著的眷戀和對社會的強烈關注支撐自己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