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新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學問君 人氣:1.92W

 摘 要: 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無論從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從表面上看只是改變了教材,實質上是在改造人。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的方式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務必根據教學對泉及文字內容的需要,優化組合這些方式上好每節課。

淺談新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 新形勢小學數學 課程理念 合作交流 評價方式實踐化

Abstract: The ongoing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is new to the method, the surface just changed the textbooks, in essenc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 The concept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ways, students learn fundamental changes, etc. should occur.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mus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needs to spring and text content,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approaches each lesson Shanghao.

Key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the New Situation idea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practice evaluation methods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複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爲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爲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可以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可以創設“操作”情境,提供參與條件;可以創設“討論”情境,營造參與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生動有趣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學生吹泡泡的情境。學生邊吹邊數教室裏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了。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現在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麼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接着我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隻貓沒有釣着時用什麼數表示?用“0”表示。這樣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再比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爲“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用“摘果子”。在講解認識時間時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課題表示,使學生學習既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2.合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轉變角色,從“知識權威”的神壇上走下來,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次,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教師應以同桌或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慾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學“用除法解決問題”課題時,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活問題情境;老師到商店購物時發現一種飲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種飲料一箱8瓶合計56元,老師想買一瓶飲料,買哪一種便宜呢?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和與同伴的交流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主動完成意義的建構、創造性的解決實際問題,並積極參與反思、修正自己行爲的真正的人。爲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作學習的本質優勢,教學設計應着重關注以下四條策略:①精選合作內容。②明確合作分工。③細化合作組織。④重視合作指導。

3.鼓勵算法多樣化

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教師要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選擇那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內容的呈現也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勇於創新的精神,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我首先創設“討論”情境,提問:老師想買一本定價32元的故事書。可是老師現在只有9元錢,老師至少還要在攢多少錢纔夠買這本故事書呢?問題一出學生就急不可待地展開熱烈的討論,最後想出了6種解決問題的算法。有的學生說: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學生是這樣算的:12-9=3,20+3=23;還有的學生舉手說: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這樣選取生活中的事例作爲教學內容,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起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想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4.運用知識實踐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學習,在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中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透過自己塗一塗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後,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己的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費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同時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課堂數學學習活動,具有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應當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以改變學生認知方式的單一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