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雙因素理論在學習中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1.84W
淺論雙因素理論在學習中的運用
摘要:雙因素理論,即“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是由美國行爲科學家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指在激勵組織中員工積極性的理論。此理論將造成員工滿意與不滿意的因素劃分爲二類:“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將嘗試用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來解釋和分析高中生學習與生活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從而探討如何有效地激勵高中生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高中教育;高中生
  
  1引言
  
  在我國,高中學生是指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繼續就讀與普通進階中學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都處於15到19歲年齡段,正是人一生中性格、個性以及行爲方式重大轉變的階段。處於這一年齡段的人羣,其認知心理不斷的完善與加強,行爲動機處於理性、自我意識逐漸加強。但與此同時,在情緒情感方面,高中生處於典型的煩惱困擾期,他們消極情緒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均高於積極的情緒。加之我國的普通進階中學教育主要以應試爲主,透過強制灌輸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過於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表現,而忽視了對學生自身學習興趣和動力的開發。在這樣的體制下,高中生中難免出現“學習厭倦”,從而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故意遲到、早退、甚至逃課、厭學的情況。將用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來探討如避免造成學生興趣下降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加強學生積極性的因素。
  
  2雙因素理論的闡釋
  
  2.1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
  “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是美國的行爲科學家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20世紀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訪問。訪問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在工作中,哪些事項是讓他們感到滿意的,並估計這種積極情緒持續多長時間;又有哪些事項是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並估計這種消極情緒持續多長時間。赫茨伯格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爲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們在工作中快樂和滿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滿足。結果他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例如,工作成就、提升、任務性質、個人發展的可能性、職務上的責任感;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方面的,例如公司政策與管理、監督、工作條件、人際關係、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後者叫做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又對各種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工業組織進行了多次調查。他們發現,由於調查對象和條件的不同,各種因素的歸屬有些差別,但總的來看,激勵因素基本上都是屬於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屬於工作環境和工作關係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疊現象,如賞識屬於激勵因素,基本上起積極作用;但當沒有受到賞識時,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這時又表現爲保健因素。工資是保健因素,但有時也能產生使職工滿意的結果。
  2.2激勵因素(MotivatorFactors)
  激勵因素又稱第一類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認可、成就和責任,這些因素涉及對工作的`積極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內容有關。這些積極感情和個人過去的成就,被人認可以及擔負過的責任有關,它們的基礎在於工作環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暫的成就。
  2.3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s)
  保健因素又稱第二類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術監督、薪水、工作條件以及人際關係等。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極因素,也與工作的氛圍和環境有關。也就是說,對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勵因素是內在的,或者說是與工作相聯繫的內在因素。
  2.4雙因素理論與傳統激勵理論的對比
  傳統的激勵理論主要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所提出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又稱馬斯洛理論。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爲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爲進階需要。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爲驅使行爲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此理論將人的需要劃分成五等,由低到高依次爲: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