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特殊教育中關於德育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W

一、親情淡化的原因

特殊教育中關於德育的思考論文

1.家庭原因。

(1)溝通障礙。有些聾生畢業後,與父母發生爭執或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解不開的結時,會來到學校求助於教師,可是許多聾生家長卻無法與自己孩子進行溝通,甚至有些家長還沒意識到與自己的聾啞子女進行交流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具備相互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既不能表達各自的情感,也不能取得相互的理解,導致相互間關係不和,親情日趨淡化。另外,相當一部分家長不懂手語,不懂得如何跟聾孩子進行交流,還有一些家長長期在外打工,沒有時間跟孩子交流。這樣一來,孩子有什麼急事、難事,很難與父母進行溝通,久而久之,急躁、倔強的脾氣形成了,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後,除了生活上必要的照顧外,對孩子其他的事基本不聞不問。漸漸地,這些孩子與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越來越疏遠,這種親情的淡化潛藏着極大的隱患。待這些孩子畢業後回到家中,踏上社會,失去了與教師的交流,連最親近的父母都無法或不去與他們溝通,那麼,與其他健全人的交流就更難更少了。只要是聾啞人,就認爲是的共同語言的“好朋友”,故而很容易結交那些遊手好閒、東走西逛甚至犯有各種盜竊行爲的聾啞人,與他們同吃同住,同玩同樂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家教方法不對。最典型的有以下兩種:一是嬌縱型。有些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又聾又啞,便一味地憐愛,結果越寵越嬌。孩子在溺愛中長大成人後,一旦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便會不滿滋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棍棒型。由於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孩子有什麼不好家長就打,靠“壓服”、“打服”而非說服、感化。據調查統計,那些性格倔強的聾孩子捱打時,經常這樣想:“現在我打不過你,只能忍;有朝一日我長大了,有力氣了,而你們老了,看我怎麼揍你。”

2.學校原因。對聾生家庭中親情關係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聾生家長沒有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對聾生的親情體驗和實踐缺乏研究,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

二、增進親情的策略

1.回味體驗,感受親情。絕大多數聾生的父母是關愛孩子的,問題是許多聾生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聾生也是有豐富情感的,之所以不少聾生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冷漠,很少動情,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很好地重視這個問題,沒有用真情打動他們。因而,學校要重視親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透過各種渠道,抓住教育契機,使學生去體驗親情,從而激發他們對父母的體諒之情。並以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用心靈去回味體驗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子女的無盡愛意和殷切希望。開展“感恩父母”或者“心懷感恩”等主題班會(隊會)活動,學生透過聯想、記憶,把最好的、最值得珍視的情感經驗提取出來,挖掘出蘊含在平淡生活中的濃濃親情。在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感悟中,一些原本不起眼的瑣碎小事,一些原本無動於衷的生活片斷,一些早已習以爲常的生活細節,此刻被激活,被理解。田野裏、烈日下,父母辛勤勞作的身影感動着學生;馬路上,車廂裏,父母的牽手拉近了孩子與父母的情感距離。

2.學會溝通,加深親情。

(1)加強家長學校建設。透過面對面或者電話溝通,使家長認識到與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懂得對孩子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和愛護,學會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內心需求。還組織家長學習常用手語,提醒家長經常用手語或書面語與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當孩子遇到困惑與問題時加以引導或及時與我聯繫。引導家長多與孩子一起活動,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親情的樂園。

(2)透過微信和QQ建立與已經畢業的學生的聯繫,爲這些青年聾人創設相互傾訴、彼此交流,共商對策的機會,使他們獲得認同感、歸屬感,產生更強的責任感,從而拒絕並遠離聾人犯罪團伙的引誘。讓聾生體驗親情,享受親情,在親情溫暖光輝的照耀下,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