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高專體育教育改革初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3W

摘要:

高職高專體育教育改革初探論文

學校體育作爲國民體育的基礎,在全民健身計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對體育教育觀念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爲出發點,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從低級走向進階,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現代體育教學提倡課堂教學、結構多元化,根據課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有機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並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即完成一節課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體育數學的連貫性,不斷髮展和突破,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高專;體育教育改革

學校體育作爲國民體育的基礎,在全民健身計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進入21世紀,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提高運動成績,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和一大批體育骨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爲學生終身健身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對體育教育觀念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爲出發點,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從低級走向進階,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

一、認識觀的轉變

體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保健、延年益壽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經濟的社會功能。其價值不僅是爲了健康、娛樂,或爲升學、就業作準備,而是爲了人的一生作準備。因此,我們要根據體育的特點,從身體素質的鍛鍊,知識、技術的傳授入手,採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不但要強化體育知識,還要注意社會知識、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使學生的知識達到廣、博、精、深,爲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要鍛鍊學生的身體,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養“學是爲了用”的觀點,努力創設學生動腦、觀察、練習、創造的機會,充分發揮體育多功能的作用,爲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服務。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然而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由於內容繁雜、時間少,教學過程受到嚴重的擠壓,每節課的教學過程因內容膨脹而無法實現目標。想透過兩節課來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是不現實的,只有使學生注重學習運動技能和掌握練習方法,纔是體育教學中最實在的目標。否則,學生就容易在課堂教學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學習健身方法,還是娛樂活動,還是爲了參加比賽。如果各項目的內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課堂中完成,那麼在目前課堂教學設備的條件下,技術教學僅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複,學生既體驗不到運動的充足感,又體驗不到提高技術和掌握知識的樂趣,教學容易出現因內容空泛而產生的“遊戲化”和“活動化”傾向,很多時候只是讓學生參加活動,根本達不到體育教育的目標。

現代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範,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這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體育教學的需要。在日本,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逐步被髮展學生自主能力和樂趣爲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現在體育教學由原來的六項運動改爲“基本運動”和“比賽”兩大類,使教師有更多的主動權去選擇教材教法。其他教育較先進的國家也都大幅度地安排選項教材,不強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近些年來“音樂舞蹈進課堂”,“情境式教學”、“能動式教學”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爲我們體育教育開拓了新的天地。隨着新思想的不斷涌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因此,現代體育課堂教學資訊傳遞方式應由“單向”轉向“多向”,即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課堂與課外活動、家庭、社會,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性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二、教師觀的轉變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因素。教師不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像心理學工作者那樣,發現學生心靈的奧祕,捕捉學生內心的感受,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個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實中,我們面對的是在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願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願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約束。再加上自然班級人數多,肥胖兒多,克服因難的意志品質弱,給我們的體育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我們應該針對這些因素有針對性地加以突破。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歸根到底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將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和態度。教師除了應注意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專業技能之外,更應該注意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心理品質,從政治、道德、知識、能力、心理、審美等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發展和綜合提高,成爲全能型、開拓型、創造型的教師。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體育教師既是腦力勞動者又是體力勞動者,我們的`知識結構不能只滿足於“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應形成多層複合結構,掌握有關當代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工具性學科的紮實基礎,並能熟練運用;更多地瞭解和熟悉資訊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知識,瞭解體育教育對社會、人類進步的人文價值,從社會發展來揭示、認識學生素質發展的規律性;提高人際交往中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外語能力,具備計算機一般知識和操作技能;對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設計教學,在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和整個教學進程狀況。體育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並使之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指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運動的內在潛力和樂趣,以良好的教學形式,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並把穩定的興趣培養爲自我鍛鍊的習慣,使學生學有所得,受益終身。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加強體育基本知識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教會學生運用知識技能的方法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增強學生自我鍛鍊的能力。

三、教學觀的轉變

1、突破傳統授課模式

在高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是我國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小學、中學、中專、大學的教學內容沒有真正地構成有機的整體。各層次的教材內容缺乏傳遞性和發展性,致使體育教學內容在低水平上重複,處於陳舊和滯後狀態,缺乏時代性和超前性,與學生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的實際需要不相一致。教育在改革,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就在課堂教學,優化課堂結構的過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好方法。從教學最優化的實現條件來講,教學過程最優化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優化一起構成的。每位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都能在不自覺中形成一種符合自己特徵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是卻能束縛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使自己陷入條框之中,易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比如在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採用慢跑,跑完之後就是做徒手操,無論遇到什麼課題都是如此。這種固定的模式時間一長會給學生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沒有達到體育課所要求的多種教育的作用。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中一般採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結構由於對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我們對課堂結構方面應該實現突破。例如:

①三部分結構模式:準備部分--基本部分(技術學習和身體素質練習)--恢復和結束部分。

②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有機體的生理活動規律安排的六段式結構:引導階段--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提高活動能力--學習技術--發展身體素質,滿足活動願望--放鬆與恢復;引起動機--滿足活動願望--適當降低強度,保持運動情緒--發展運動能力,掌握技能--恢復身心,調整--小結,佈置作業。

③按人體機能的活動規律,練習與休息合理交替,使練習按照一定順序連續地進行,側重學生情緒與心理活動的調節,而不分階段的順序式結構。

2、要重視對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器材因素對教學效果、學生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與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和限制。如果我們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地改進或變換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或許教學效果就會絕然不同。如在籃、排球教學中,將籃圈的高度適當降低些,籃球變小些,那麼學生就能像美國“nba”明星那樣能扣籃;同樣,將排球網的高度適當降低些,學生扣球、攔網效果會更好,戰術更豐富。學生既能體驗到先進技術帶來的樂趣,又能激發和調動學生對籃、排球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體育教學中,適當降低器材標準,將主要精力注重於學習先進的技術動作,或許能夠利大於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體育教學提倡課堂教學、結構多元化,根據課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有機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並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即完成一節課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體育數學的連貫性,不斷髮展和突破,提高教學質量。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教育自身的優勢,轉化限制條件爲有利條件,正視自己,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尊重傳統,也不要被傳統所拘束。既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也要創造適合本校實際的方法,使每節課都做到教法新穎,措施有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體育工作者要總結過去,放眼未來,轉變觀念,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新方法,認清兩者的本質區別,剖析自己,在實踐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質教育賦於我們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全民健身計劃綱要》.

[2]影響體育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劉春燕等1999,(1).

[3]高校體育專業課程優化設定與精品課程開發及教學改革實務全書,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