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7W

[摘 要] 本文結合學生就業崗位要求,借鑑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原理,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構建,以期讓高職會計教育能真正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論文

 [關鍵詞] 項目教學; 高職會計; 課程體系

現在高職會計教育已經逐步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方向發展,但是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現在的高職會計教育或多或少仍存有本科教育的影子,教學中忽視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聯繫,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明顯不足,沒有完全體現出應有的職業教育特色。要使高職會計教育真正向培養進階應用型人才方向轉變,必須對會計專業課程進行整合,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新構建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應根據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就業市場變化,運用項目教學法基本原理,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有效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從而構建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知識技能體系。

一、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定現狀分析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高職會計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應取決於高職會計培養目標。當前高職教育的會計課程設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會計實訓課與會計理論課相比,實訓課所佔比重仍然偏低;二是會計實訓課與會計理論課教學相脫節;三是會計實訓項目單一,會計實訓課程教學仍然側重於工業會計;四是相關學科課程的教學很少,甚至空缺。這與會計層出不窮的新業務及會計職業提供的越來越廣泛的服務範圍是不相適應的。爲此,在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定上,應充分考慮知識和能力之間的聯繫,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按照“知能兼備,德業雙馨”的會計人才培養要求,以學生能力培養爲目標。在專業課程設定上,應注重會計實務教學,以“夠用”、“適用”爲原則,逐步構建起“課堂理論教學+課堂案例實訓+校內分崗實訓+校外輪崗實訓”的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以就業崗位要求爲出發點,以滿足社會需要和符合學生不同個體能力爲標準,運用項目教學法原理適當降低理論課的難度和深度,提高會計教學內容的適用性。

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 課程體系構建應適應市場需求

根據我院歷年來的畢業生就業反饋情況,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崗位大部分是出納崗位、會計覈算崗位、報稅崗位,只有小部分畢業生從事審計崗位或管理崗位。因此,高職會計專業應該打破過去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爲主線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對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整合。新的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應以知識應用課程爲核心,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爲學習領域的學習項目。

(二) 課程體系應以項目教學法原理重新整合

項目教學法是以“項目爲主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是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既是一種課程模式,又是一種教學方法。這裏的項目,是指爲培養高質量的會計應用型人才實施的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的重點是完成項目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最終的學習結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每一個人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探求結果的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的知識和技能,最終讓學生自己尋找到學習結果。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尋找新知的艱辛與樂趣,而且還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鍊,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項目教學法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單純的知識灌輸,因此,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採用項目教學法,應根據高職會計專業各門課程的特點,運用項目教學法對各門課程進行重新整合,設定項目模組,創建與實際崗位工作任務相一致的學習情境,整個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並將其內化爲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氛圍,激發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實踐與教學緊密結合。

(三) 課程體系應着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會計專業有自己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在構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結構時,應結合市場需求,着重構建培養學生各種職業能力的課程模組,根據對高職學生就業崗位進行分解,形成以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爲目標的課程體系。爲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體系結構應按項目教學法原理以項目模組組建。就高職會計專業來講,應設定四大模組:基礎模組,着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與職業道德;會計模組,着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審計模組,着重培養學生的審計知識與技能;專業拓展模組,根據學生興趣和需要,靈活設定多門選修課程,着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然後,在每一個大模組下,再劃分若干子模組,如會計知識課程模組下再細分成會計基礎模組、會計覈算業務模組、納稅申報模組、財務管理模組,每一個子模組中相關的課程應該進行重新整合,劃分成各個具體的項目,如會計覈算業務模組再按資金流透過程分成籌資項目、供應項目、生產項目、成本項目、銷售項目、投資項目、利潤分配項目。教師按各個項目組織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和把握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了會計理論與實踐知識的有效結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 課程體系應以實踐技能的培養爲目標

過去職業院校的實訓是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完成後安排一段時間進行實訓,但是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等到學習實訓課時,過去學習的理論知識已經忘掉了大半,還需要重新去學,不便於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的掌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重新構建的會計課程項目模組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教學的過程當中,隨時穿插安排基礎會計實訓、財務會計實訓和成本會計實訓,讓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這樣既達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融會貫通,又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會計電算化課程應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每週按理論教學時數的兩倍安排上機實訓。在所有專業課程學完後應安排會計綜合實訓,實訓課程應分崗位進行,按會計工作的流程設定崗位,並讓學生定期進行崗位輪換。實訓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手工與電算化會計並行,實訓結果可以相互驗證,使學生清楚各會計程序之間的相互聯繫,將所學的各種會計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經過不斷的會計實訓,模擬實際的會計工作,使學生真正熟練掌握會計工作的程序。在校內實訓完成後,還應在學生畢業前安排到企業進行校外輪崗實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做會計工作,爲其畢業後更好地勝任會計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五) 課程體系應與資格證書銜接

我國現在各單位需要進階管理人才,更需要會計各崗位工作的一線應用型人才。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已經成爲用人單位對人才評價及需求的重要籌碼,各種會計資格證書、會計電算化證書、助理會計師證書、中級會計師證書、四六級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都是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敲門磚”。因此,教學時應考慮以“學歷教育與考證相結合”的形式組織教學。把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融入會計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和就業崗位需求聯繫起來,這樣在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會計職業技能,而且還讓每個高職會計畢業生輕鬆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電算化證、助理會計師證等。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崗位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才能在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總之,高職院校會計教育依據會計職業特點,結合學生就業崗位,構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充分運用項目教學法基本原理,透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使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定與就業市場接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應用型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