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數學小論文(精選20篇)

學問君 人氣:1.55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小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小論文(精選20篇)

數學小論文 篇1

一、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要積極的與時俱進,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側重於對各種數學知識的講授。在新課程大背景下,教師要積極的更新教學理念,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大膽的拋棄以往的“注入式”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數學問題,並啓發學生思考問題,並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等,然後予以合理的總結和引導。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氣十分重要。因此,教師要注意積極的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較多難度較大,整體學習壓力較大。而且,很多學生都認爲高中數學十分枯噪乏味,甚至晦澀難懂,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上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嚴謹性院,因此實際課堂氣氛往往會流於便沉悶,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院。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便要注意準確的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並結合教材內容,聯繫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爲熟悉的各種數學問題展開教學。儘可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三、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緊密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很多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仍然佔據着主體地位,主宰着整個課堂。處於這樣的模式之下,學生只能十分被動的、機械的跟隨教師的腳步,接受教師對各種數學知識的講授。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顯然無法很好的開展學習活動。所以,教師要注意積極的轉變自身的角色,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刻將自己放在服務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並始終圍繞學生爲主體這個中心來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並積極的透過各種方式,爲學生提供足夠的發揮自身主體性院的空間。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和學生進行互動,並鼓勵學生隨時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積極完善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對高中數學來講,涉及到大量的數學知識,每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目標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注意積極的完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等,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展開針對性較強的教學。例如,在講解立體幾何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應用演示法,向學生展示各種幾何模型。並藉助教學模型,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各種幾何結論。而且,在一節課中,按照實際教學需要,教師還可以積極的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全面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儘可能的提高教學方法的針對性。總之,只要能夠爲教學活動服務,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將現代化技術引課堂

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技術開始被大量的應用到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教師要注意熟練掌握一定的現代化教學技術,並將其合理的應用於教學活動中。高中數學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和公式等,單純由教師進行口頭講授,學生大多會感到十分枯噪乏味。對於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還會出現難於理解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此時,教師便可以積極的將各種現代化技術利用引入課堂。課前,教師可以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然後將教學內容製作成PPT,並從網絡上收集一些有趣的教學素材和案例等,製作出內容豐富,趣味十足的課件。然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適時的將PPT展示給學生們觀看。並帶領學生一起觀察課件內容,分析各種數學問題。這樣一來,不但有效的增加了課堂容量,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有效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講解立體幾何中一些問題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題目和相關圖形直觀的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在講解棱錐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電腦進行演示。

數學小論文 篇2

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杭州旅行。旅行怎麼能少了水呢?於是,我和爸爸一起去買水。

到了商店,我亮着嗓門對服務員阿姨說:”阿姨,我要買三瓶水。“爸爸指了指掛在牆上的牌子。我順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見牌子上寫着:”裝修清倉,每樣物品買2送1“幾個大字。我想:買2送1,2+1=3瓶,那我不是隻要買2瓶就夠了!我又對阿姨說:”阿姨,我只要買2瓶。“阿姨笑眯眯地給了我3瓶水,而每瓶水的價格是1元5角,我買兩瓶水那就是:1.5元+1.5元=3元,我花3元錢可以買到3瓶水,比平時便宜了1.5元,平均下來每瓶水的價格是1元。我給了阿姨一張5元的紙幣,阿姨找我了兩個一元硬幣,我和爸爸高高興興地走了。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吧!

數學小論文 篇3

今天,數學老師在課上給同學們發了一張卷子,卷子上所有的算式都只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乘法,第二點,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其中的一個乘數都是由9組成的。然後,老師平淡的說了一句同學們習以爲常的話:“請同學們把這張卷子寫完。”說完這句話後,老師清了清嗓子,接着說:“大家要在五分鐘內完成喲!”她話音剛落,全班所有的同學們都驚訝的張大了嘴巴,彷彿能裝下十個雞蛋,因爲我們要在五分鐘內完成三十道乘法計算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被我們公認的“計算高手”也倒抽了一口涼氣。但事不宜遲,時間畢竟不等人,大家必須爭分多秒,所以都拿起筆來進行計算。

五分鐘後,這三十道令人望而生畏的乘法計算全班所有的同學竟沒有一個同學做完。這時老師開口了:“大家先找找所有算式的規律。”大家都不知道老師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但是都積極的開始找規律。幾分鐘後,同學們都只發現了一個規律——一個乘數的是由九組成的。但老師卻若有所思的望着我們。“難道還有別的規律嗎?”我疑惑的想。就在這時,老師又說:“其實,我們可以以9999×5846=58454154這道題爲例,大家可以發現積中的5845其實就是5846減去1得到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出積前面的幾位是由不是9組成的乘數減去一而得到的。”我看了看,發現果真如此。“而後面的數是由9組成的那個數減去另一個乘數減一的差而得到的。最後再把兩次得到的數放在一起就得到了最終的積。但是這種方法只能在一個乘數比9組成的乘數小時才行的通。”

今天,我們又學到了一個妙招——吠陀數學中的關於九的乘法算式。

數學小論文 篇4

今天數學課上,黃老師讓我們做了一道思維題,我一看到題目,就馬上開始埋頭寫了起來,我心想:這次一定要做對,如果做對了,我就有機會去學校的籀園杯參賽了。我是多麼的渴望去參加的,只要我努力……

我想啊想啊,分割性不行?我試了試,不行。添加輔助線行不行?可我在怎麼添加,就是行不通。就當我萬念俱灰的時候,心中又燃起了一線希望,可試試,還是不行。

“時間到!”黃老師說了一聲,黃老師請了徐可笛上來講解,她在那個圖形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後來,聽了她的講解,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中點在於那個畫上去的三角形!我原先的想法全錯了。我在心裏對自己說:“怎麼這麼簡單的都沒想到?”可是後來,我又很快的說服了自己。

從這次做題中,我雖然沒有做出來,但我對自己說:“相信自己,沒錯的!這次做錯了,還有下次,總有一次能行的!”

數學小論文 篇5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類比思想的必要性

1、類比的價值和意義

類比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高中數學教學中,往往是以教師教授爲主,而對於先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關注及應用則較爲欠缺。隨着新課程的實施,其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強調,對學生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導致多數教師面對新課標一時手足無措,那麼,有沒有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呢?對於高中數學教師來說,最爲常用最爲熟悉的應該就是類比了。針對這一問題,結合高中數學教師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基於類比思想的教學方法出現了。透過類比,可以探究新的知識、方法,尋求與衆不同的解題思路,探索數學規律。由於類比是從特殊到特殊的一種猜測、推理,從一個已知的領域去探索另一個領域,而這正符合學生的好奇、願意瞭解陌生世界的心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新的知識。

2、類比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課程提出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也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當學生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當有了類比的意識,他會聯想一個在形式或方法上較爲熟悉的問題來進行類比,發現其內在聯繫,架起橋樑,溝通知識與知識、方法與方法之間的關聯,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透過類比,在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透過舊知識能夠引出新知識,而透過新知識的學習能夠鞏固舊知識,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的相似性與可比性進行分析,可以利用舊知識進行高效學習,同時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使之成爲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4、類比思想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作爲一種大膽而合理的推理手法,類比思想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類比思想,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類比思想的研究

在實際教學中,由於高中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與系統性,使得高中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與日常聯繫較少,而要對高中數學中的抽象知識進行系統化的理解吸收,就必須經過“再創造”。在現代教學中,數學通常作爲已經成型的知識體系被擺上課堂,透過對這一學科進行形式化的演繹,讓學生了解其運算過程。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較大的困擾。從數學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分析,我們發現,必須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再創造”,讓學生透過思考、假設、求證等過程高效而深入地認識數學問題。教師應將自己的“再創造”爲學生展現出“活生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幫助每一個學生最終相對獨立地完成數學思維的建構活動。教師應該透過自己的數學教學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增強他們的數學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活動的內在樂趣。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對數學美的鑑賞和追求,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透過對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相關知識作爲教學的源問題,將即將學習的知識作爲目標問題,而教師則在其中合理地設定問題銜接,讓學生透過對源問題的發散與深入發現並解決目標問題,達到新、舊知識的有效連接,透過對類比條件的探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新、舊知識的有效類比,從而達到學生教學主體的效果,同時運用成功機制,提高學生的類比能力。科學的類比,可以使我們的結論更加接近真理;類比猜想,可以豐富人們直覺思維中的“知識組塊”,訓練人們的直覺類比能力。所以加強類比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固然,歐拉從有限到無限的類比,使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並不意味着類比總是可靠的。類比既具有引導人們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能把人們引入歧途的一面。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類比,既要大膽地使用類比,又要嚴格證明。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類比思想進行教學,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系統地聯繫起來,從而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對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力。同時也是對高中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完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類比思想爲基礎,抓住兩系統間的相似之處,利用類比這座雄偉的橋樑,將資訊不斷地過渡,並不斷地證明,使其科學化,從而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昇華,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小論文 篇6

摘要:魔方是中職生大都喜愛的一類遊戲,可以有效地鍛鍊學生的思維。以魔方應用於教學爲研究對象,就其在中職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魔方;中職;數學

1 前言

魔方作爲一種重要的遊戲設備,其與數學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繫,可以有效地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魔方遊戲也是中職學生課下廣泛開展的遊戲項目,如果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引入魔方遊戲,可起到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中職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用。

2 運用魔方操作,培養多種能力

中職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不強。當前的中職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數學教師僅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照數學教材中的各個章節內容進行按部就班的講解,往往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將魔方作爲教學工具應用於中職學生課堂教學中,則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玩魔方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具體而言,其主要包括實踐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多種能力。中職生大多爲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呵護中長大,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缺乏,而魔方在中職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則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一般魔方均有6種顏色,要想將這些顏色面拼合完整,學生雖然可以透過機械記憶的方法來達到還原魔方的目的,但是這種機械化的記憶方式不利於學生真正地掌握魔方的還原技巧。如能引導中職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和探索還原魔方的技巧和步驟,比如在運用七步還原法還原魔方的過程中,學生均需要在下一步開始前適當觀察和調整魔方位置[1],則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另外,就中職學生的記憶能力,中職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記憶有關的魔方還原公式,可以逐漸改掉學生懶於記憶的不良習慣,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特別是針對那些更深層次、更高難度的魔方遊戲,學生如果運用四步還原法,那麼就需要記憶許多還原公式,僅憑盲目地擰轉,難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學生在頻繁往復的練習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養成記憶習慣,提升自身記憶能力。而針對中職學生的思考能力而言,不管他們觀察得如何仔細,記憶得如何牢固,魔方擰轉得如何快速,如果沒有在還原魔方的過程中進行積極思考,那麼即便藉助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魔方的還原方法,也很容易出現遺忘。而如果邊思考邊操作,那麼可以有效地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魔方還原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魔方的還原方法,以更加快速地實現魔方的還原。

中職數學教師可以採用小競賽的魔方還原比賽方式,讓學生比一比誰用的還原步數最少,從而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考,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得到提升。因此,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可以在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有效地培養和提升中職生的綜合能力。

3 透過魔方遊戲,感受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是中職數學教學的精髓,其直接關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所以中職數學教師要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思想。魔方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真切感受數學思想,其主要包括替代和轉化思想、空間觀念、抽象意識、推理論證能力和合作觀念等。

首先,就替代和轉化思想而言,魔方的還原方法實際上就是反覆運用錯誤的錯誤魔方方塊來替換成正確的魔方方塊,最後達到還原魔方的目的。

其次,在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方面,魔方本身實際上是一個被“割裂”成許多小立方體的大立方體,所以要想將那些錯誤的魔方方塊轉到正確的位置處,就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觀念和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在練習魔方時培養和提升空間想象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操作魔方的正確方法。

再次,就抽象概括能力而言,魔方的還原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運用某種還原公式來解決還原的問題,這也是學生不斷抽象魔方各種變化本質的過程。

最後,在推理論證能力方面,其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結合已知條件和方法的基礎上,採用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方法來推理論證魔方還原公式的過程;在合作觀念方面,中職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魔方的還原方法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尤其是針對那些高階數的魔方還原方面,從而充分發揮師生共同的智慧一起攻克有關魔方還原問題。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還原的過程中來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不斷提升中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如在平時的中職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三階魔方”的“盲擰”比賽,以不斷提升魔方還原的速度,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共同找尋魔方還原的“最優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4 藉助魔方遊戲,培養情感態度

首先,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藉助魔方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將對魔方的喜愛逐步轉移到數學課堂教學上來,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

其次,藉助魔方遊戲比賽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由於魔方的還原大都需要記住各種計算公式,需要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短時間無法達到還原的目的,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挑戰班級還原魔方最短時間記錄,從而促使全班學生積極去挑戰新記錄。比如當前實際上的魔方大賽形式多樣,並且魔方比賽的形式及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最短時間,而有的則是要求最短還原步驟,如“0.78s”是當前實際上魔方還原的最短時間,學生針對這一記錄大都會具有很強的衝擊慾望,產生競爭意識,提升競爭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耐心。

最後,魔方的還原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耐心,就很容易半途而廢。因此,透過練習魔方,可以使學生一改煩躁的心態,逐步養成做事耐心的良好品質,從而爲中職學生後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 結語

魔方應用於中職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團隊和競爭意識。特別是在當前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標要求的背景下,合理引入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可以爲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學軍.魔方中的數學[J].學園,20xx(11):73-74.

數學小論文 篇7

摘要:

小學階段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對學生的一生能夠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樂於傾聽、勇於提問、書寫習慣和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優良學習習慣進行了闡述,希望能對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一些指導。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習慣養成

教育的根本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開發學生智力,二是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待人處世習慣等。一個人在其小學階段,是接觸正規教育的最早階段,這一階段個人的性格、行爲等最易受到環境影響,也最容易被塑造。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從課堂教學、課間活動等多方面來培養學生優良的行爲習慣,其效果最爲顯著,能夠爲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1培養學生樂於傾聽的習慣

樂於傾聽、善於傾聽更夠充分地體現出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樂於傾聽的習慣十分重要。對於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大多比較好動,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別的事物吸引而無法長期地、專注地關注某一項內容。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提升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培養學生樂於傾聽的習慣,是一項持久的課題,需要教師長期的堅持及努力。以數學課堂教學爲例,教師在授課時可將知識點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用豐富多彩的授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真正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例如,在教授《分一分》內容時,教師可透過大量的圖片及實物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們對看到的圖片及實物進行分類,並闡述分類方法及理由;也可以提出一些有趣地、引導性的提問,如“今天是班級衛生比賽,小朋友們打算如何整理教室,贏得比賽的第一名?”等。這種授課方式設定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地引起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了學生同老師良好互動的氛圍。此外,對於在課堂中積極發表個人想法,並樂於傾聽他人想法、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表揚,在學生中樹立起樂於傾聽的優秀榜樣,鼓勵學生們向榜樣靠齊。透過上述方法,培養學生樂於傾聽的習慣。

2培養學生勇於提問的習慣

勇於提問、善於提問是一個人取得進步的必要方式。因此,培養學生勇於提問的能力和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爲只有先發現問題,才能更進一步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小學生們對未知世界總是充滿着無限的好奇心,對凡事都喜歡問個“爲什麼”,這點非常好。但學生們提問的質量和表達問題的條理性都十分欠佳。因此,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同時透過案例指導、實際討論教會學生提問的技巧和表達問題的方式,增強提問的質量和表達問題的條理性。以數學教學爲例,在教授《有餘數的除法》一篇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們將7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同學,並闡述是否可能”,透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質疑這個題目,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此時再引入有餘數的除法的概念,使學生們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也加深了學習的印象。再如,如在進行《認識時分秒》一課時可以同桌之間互相撥鍾進行提問,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但是有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來進行學習同時自己也能幫助別人學習,合作的種子便在幼小的心裏生根發芽。除上述方法之外,將學生們分爲幾個學習小組,透過給出一些爭議性的`題目,讓學生的小組討論解題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培養學生優良的書寫習慣

我們總說“字如其人”“見字如見人”,從書寫習慣上可以充分地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因此培養學生優良的書寫習慣十分重要。在數學教學中,良好的書寫習慣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書寫姿勢端正、執筆方式和筆畫順序正確以及字跡清晰工整,這點與語文教學中的要求類似;另一方面是橫式、豎式、遞等式等數學式的寫法要正確,文字題、四則混運算和應用題要有解題過程以及答案寫在正確的位置等數學學科獨有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夠提高數學解題正確率,也有助於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講課、批改作業時要格外注意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將其作爲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此外,教師本身也應注意個人的書寫習慣,以身作則成爲學生學習的榜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4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維碰撞,展開頭腦風暴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交流想法、動手實踐、分享知識,能夠有助於其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並與同學形成融洽的合作關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全面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綜合能力等,將學生合理地分爲幾個學習小組,制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和要求,並在學習小組中安排領導人,負責發言、召集等任務。在開展小組學習時,教師應把控好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保證合作探究的有效性,避免合作學習流於形式。例如在教授《認識時分秒》這一課時,可讓學習小組的成員相互控制對方的發言時間,讓學生們充分意識到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5結語

每位教師應當深刻地意識到教育是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而不僅僅只着眼於眼前的知識傳授。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師,肩負着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能力等多方面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責任,在數學教學中的習慣養成對於實現數學教學目標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每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將習慣養成教育作爲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去對待,着力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王肖,顏曉燕.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22:143-144.

[2]魏瑋.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課中的習慣養成教育[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0:73-74.

[3]劉鋅.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行動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08.

數學小論文 篇8

有一天,我在玩一個遊戲,碰上一道挑戰題,只要題目做對了就能得到相應的獎勵,題目是這樣的:從1+2+3+……100=?我心想這樣要加到什麼時候啊。我趕緊請教爸爸,爸爸教了我一個好辦法:例如從1加到6,可以組成1+6=7、2+5=7、3+4=7,再將三個7相加或者是3×7,得數就是21。計算方法是將第一個數1和最後一個數6相加得7,再和最後一個數的一半相乘,即和6÷2= 3相乘,3×7 = 21,這樣就方便多了。我試着算了一下,從1加到10就是1+10 = 11,10÷2 = 5,11×5= 55;那麼從1加到100就是1+100= 101,100÷2= 50,101×50= 5050。

哈哈,加法變乘法,算起來又快又準,數學真奇妙,數學無止境,數學真是快樂的天堂!

數學小論文 篇9

初一數學與小學數學間的銜接是指學習內容上的銜接、教師教法上的銜接和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銜接,三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初一數學是中學數學的基礎,爲培養學生的創建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終身發展,須從初一抓起。

首先在教材內容上,初中《數學》第一冊,涉及數、式、方程和不等式等。這些內容均與小學數學中的數、簡易方程、應用題等知識相關。其次,初一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內容更豐富、抽象、複雜。以上決定了教師教法及其學生的學法與小學相比也不盡一致。因此教學中注重知識的銜接,也是培養學生三個能力,提高質量不可忽視的方面。

一、學習內容上的銜接

1、算術數與有理數

小學數學是在算術數(非負有理數)中研究問題。而初一數學是在有理數中研究問題。數域的擴充,無疑增強了難度。因而該銜接是起點、是關鍵。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是引進負數的嚮導。

透過複習算術數說明其來自現實世界,從而引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而說明用算術不能表示它。順水推舟,負數出倉。

(2)逐步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

引入負數後,擴大了數系,首先應說明有理數與算術數的不同特徵。一個有理數由符號和數字二部分構成,同時應強調有理數是在算術數的基礎上建立的。其次講清其分類,與算術數比較,有理數的成員增加了一位——負數。

(3)有理數運算符號爲首

有理數的運算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符號,另一是數字。各類運算首先應根據法則確定結果的符號,再求結果,強調一個結果中,符號與數字並駕齊驅,同時正確爲對,否則爲錯。

2、數與代數式

由特殊的,具體的,確定的數到一般的、抽象的、不定的字母,是一個知識的飛躍。因學生剛接觸,難理解,要善於引導,切莫操之過急。

(1)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

小學學過的一些公式、法則、運算律等書寫沉長,用字母表示簡明扼要,可舉例用文字表達式與字母表示同一關係,讓學生領略其優越性。

(2)加深對字母a的認識

a是正數,—a是負數,是學生的一個誤區。爲此首先應說明符號“一_”的作用,一是表示運算符號,如1—2;二是表示性質的符號,如2;三是表示某數前有“一”號,則爲其相反數,其次說明,a表示有理數,而有理數由符號和數字構成。因此a本身包含着數字與符號,即a可正、可負、可零。同理說明—a。

(3)基本數學語言的培養

a是正數表示爲a>0;n爲整數時,偶數與奇數分別表示爲2n與2n+1;a、b同號表示爲ab>O;a、b異號表示爲a/b<0;等等,數學語言都應從初一開始,循序漸進,特別在作業中強調儘量使用數學語言。

(4)列代數式的訓練

此項訓練可爲應用題清除障礙、鋪平道路,可用小學具體的數再過度到式。

3算術解法與代數解法

小學中,解決應用問題學生習慣一般用算術法,即就是上初一有的學生習慣於把問題用算術法來解,難以轉彎。

首先可由簡單的應用題入手,把二法對比,使學生逐步掌握代數法解題的一般步驟。其次用具體例子說明代數解法的優勢,使學生體會到算術解法套類型的複雜,代數解法的簡明。因此,做好這方面的銜接,是學生思維方法上的另一轉折,無疑對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應。

二、教法上的銜接

中學與小學學習內容上的差異,導致了二階段教學法上的不同。作爲初一教師有必要研究一些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吸取其優點針對初一新生的特點優化教學方法。

1、舊與新

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爲基礎,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可按如下操作:

①結合新課分散複習小學有關數學知識

②複習形體計算公式結合代數式進行教學

③複習算術解法結合代數解法進行應用題教學

2、講與練

根據初一新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多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充分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不斷喚起其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其興趣與熱情。

三、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銜接

小學到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轉折。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環境,使他們抱有新的希望,我們應善於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因勢利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品質由此開始培養。

1、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在小學學生形成的許多良好習慣,如坐式端正,回答踊躍,聲音響亮,書寫端正,這是小學教師栽培的結果,倡導學生繼續保持。

小學教師教態親切,講課具有感染力,學生都在準備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初一學生,我們應當愛護學生舉手發言的主動性,讓每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否則會挫傷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2、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科目少,學習內容淺,儘管學法不妥,只要用功,亦能取得好成績。但到中學,科目倍增,學習內容加深,學習方法就成爲突出矛盾。

初一學生年齡小,基於小學的學習習慣,誤認爲學數學就是做作業,課本是“習題集”,這就要求我們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閱讀知識的載體——課本,指導學生預習、鞏固、小節,要求學生對作業做到獨立完成,認真檢查,有錯就改。

總之,如何搞好初一和小學數學的銜接問題,是提高初中數學質量,培養學習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環節,需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努力實踐和探索。

數學小論文 篇10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超市裏,餐廳裏,家裏,學校裏……都離不開數學。我也有幾次對數學的親身經歷呢,我挑其中兩件事來給大家說一說。

記得三年級,有一次,我和媽媽逛超市,超市現在正在搞春節打折活動,每件商品的折數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禮包,淨含量是628克,原價35元,現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麼算呢?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元)。我恍然大悟。我準備把這袋旺旺大禮包買下來,可是,媽媽告訴我,可能後面的旺旺大禮包更便宜,要去後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見了賣旺旺大禮包的,淨含量是650克,原價40元,現在也打八折。這下,我犯了愁,淨含量不同,原價也不同,哪個划算呢?我又問媽媽。媽媽告訴我元元),一袋是628克,現價28元,另一袋是650克,現價32元。用所以第二袋划算一點兒,於是,我們買下了第二袋。透過這次購物,我知道了怎樣計算打折數,怎樣計算哪種物品更划算一些。

記得四年級,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媽媽給我們倆出了一道題報數,每人可以報1個數,2個數,3個數,誰先報到100,誰就獲勝。話音剛落,我便思考怎樣才能獲勝,我想:這肯定是一道數學策略問題,不能盲目地去報,裏面肯定有數學問題,用我不能當第一個報的,只能當最後一個報的,她報X個數,我就報個數,就可以獲勝,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報數,顯然,她沒有思考獲勝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報數,到了最後,我果然報到了100,我獲勝了。原來這道數學問題是一道典型的對策問題,需要思考,才能獲勝。到了六年級,我也學到了這類知識,只不過,更加難了,透過這次遊玩,我喜歡上了對策問題,也更加愛思考,尋找數學中的奧祕。

數學小論文 篇11

爸爸是一個的十足的數學迷,平時最愛出些數學題來考我了。這不,今天閒來無事又向我出題了,我問道“:爸爸今兒要出啥題?我奉陪到底:”爸爸看我自信滿滿,滿臉笑意說:“輸了可別哭鼻子,請聽題:有一師徒二人共同加工26個零件,徒弟先到車間,就先拿了一些零件放在自己的機牀邊。師傅”來了,一看徒弟要拿去加工的零件太多了,他除了拿了留給他的零件外,又從徒弟那裏拿了一半零件。徒弟覺得自己應該多幹一點,又從師傅那裏拿來一半。師傅不肯,徒弟只好再給師傅5個零件,最後還是師傅比徒弟多加工2個零件。請問,徒弟最初準備加工零件是多少個?“我不禁想:可以先求出徒弟最後加工零件(26÷2)÷2=12個。徒弟沒給師傅5個零件時,徒弟有零件12+5=17個,徒弟沒從師傅那裏拿走一半之前,師傅有9×2=18個,而這時徒弟只有零件26——18=8個,因此師傅沒拿走徒弟手中零件的一半之前徒弟有零件8×2=16個。這時,爸爸拍了我的肩,說:”想出來了沒。“我這才恍過神來,答道:”徒弟最初準備加工零件16個。“

爸爸故弄玄虛地問:”你確定嗎,還要改嗎?“我胸有成竹的搖了搖腦袋,說:”不用改了 。“”恭喜你……答對了!“

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心裏樂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樣甜。

數學小論文 篇12

1<找千克和克>

國慶假期中, 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準備找找千克和克.走進超市,首先來到了餅乾櫃旁,這麼多琳琅滿目的餅乾中, 選擇了 最喜歡閒趣餅乾, 仔細看了看,終於在角落裏找到了"淨含量100克",說明這包餅乾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這樣的餅乾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 們又來到買米的地方, 發現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 們家每天吃2千克的話, 家每個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這樣的6袋米了.

後來 又看到了16個雞蛋大約有1千克,一個菠蘿大約2千克,一個西瓜大約3千克

今天, 收穫真多啊, 感受到了數學中學到的千克和克這個知識,在生活中數學真的很重要.

2.<一個小小的數學誤會>

很多人都以爲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可是 一直對他很懷疑,果不出 所料,今天數學課上老師介紹了阿拉伯數字的真正的來歷.原來這是一個誤會!阿拉伯數字真正的發明者是印度人,因爲當時阿拉伯人的航海業很發達 ,他們把數字從印度傳到了阿拉伯,歐洲人從他們的書上了解了這種簡便的記數方法,就認爲是他們發明的,所以稱它爲阿拉伯數字,後來這個誤會又傳到了中國.

最後, 很想對印度人說:"謝謝你們給 們人類帶來了這麼大的方便,就因爲這樣, 很喜歡數學.不僅數字王國很神奇,而且數學的歷史知識更是豐富.

3.<發現>

今天, 在家發現了一個數學問題.

發現一杯可樂800克,一杯綠茶500克,一杯冰紅茶不知道多少克,於是 又補充了一個資訊-------冰紅茶比可樂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於是, 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後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認爲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希望小朋友們能多多觀察身邊的數學問題.

4.<巧妙的加法和減法>

加法和減法在 們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邊有許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減法.比如在學校裏,統計分數,統計認數-------生活中,媽媽上街買菜付錢;在家裏,計算一個月的開支也要用加減法.這一切的一切都與加減法有關,所以加減法在 們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與減法真奇妙啊!

5.<去天目湖的途中>

現在, 們數學課正在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今天是星期天, 們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 就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當公交車靠第一站時, 看見有8個人上了車,而第二站上了3個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車的人數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數的兩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幾個人呢?

小朋友們,你們會解決這個問題嗎?用我們學到的知識試一試吧.

6.<24時記時法>

24時記時法真是無所不能,不信就看看下面 是怎樣過週末的吧::首先,7:30起牀,然後7:45---8:00洗臉,8:00---8:15吃早飯,8:15---9:15做作業,9:15---10:30看電視,10:30---11:00吃中飯,11:00---15:00睡午覺,15:00---16:00玩,16:00---17:30看動畫片,17:30---18:00吃晚飯,18:00---20:00看電視,20:00---21:00打電腦,21:00睡覺.24時記時法是不是很偉大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也一定要寫一篇這樣的日記哦!

7.積少成多

今天下午, 和媽媽來到超市買東西.

當 們買完所需的東西之後,剛要離開, 看見貨架上正好擺着火腿腸,於是 讓媽媽買些火腿腸,媽媽同意了.可是剛走幾步, 又看見貨架上擺着一包一包的,同樣品牌,同樣重量,裏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買一包一包的呢,還是買一根一根的? 猶豫了.突然, 的腦子一轉,有了,只要比較一下,哪一種合算就買哪一種.於是 開始算起來:零賣的如果買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於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錢,所以 決定買散裝的. 把 計算的過程說給媽媽聽,媽媽聽了直誇 愛動腦.

8.數學報

今天, 們又發了小學生數學報,這期報紙真的很精彩.

上面講了怎樣讓書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練記憶力的和阿拉伯數字的由來等數學小常識,翻開一面,有許多數學的小竅門,如:如何找規律,怎樣牢記知識,翻開另一面有一些數學小故事,從中 獲得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

所以, 覺得每一次看數學報都能讓 掌握到更多的知識, 很喜歡它.

《數學的奧妙》 湖塘橋中心小學 張娜

數學在 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比如:在菜市場買菜要付多少元錢?在超市裏買東西一共要付多少元?.還有,認識了千克和克,你就可以自己算一算稱的東西的價錢了.怎麼樣,數學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 要提醒你---一定要學好數學哦!

數學又是很奧妙的,它可以讓 們知道一些未知數.所以有的小朋友覺得數學有點難,有時還要請家教.

但是數學也是很靈活的.除了 剛纔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數學還有很多種呢!

數學小論文 篇13

數學,源於人們對生產與生活實際問題,抽象出的數量關係與空間結構發展而成的。近年來,資訊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應用數學的發展,使數學日益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中考實際應用題目更貼近日常生活,具有時代性、靈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數、不等式、統計、幾何等模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實際背景中理清數學關係、把握變化規律,能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教師要爲學生創造用數學的氛圍,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提問、自主解決,體驗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影響數學建模教學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師未能實現角色轉換。建模教學離不開學生“做”數學的過程,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讓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方法。然而部分教師對學生缺乏信任,由“引導者”變爲“灌輸者”,將解題過程直接教給學生,影響了學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開展建模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能駕馭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啓發學生進行思考,誘發學生進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或認爲建模就是解應用題,或重生活味輕數學味,或使討論活動流於形式。三是學生的抽象能力較差。在建模教學中,教師須呈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題目長、資訊量大、數據多,需要學生經歷閱讀提取有用的資訊,但是部分學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影響了學生成功建模。

二、數學建模教學的有效原則

1、自主探索原則。

學生長期處於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淪爲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難有創造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輕鬆愉悅的探究氛圍,讓學生手腦並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則。

教師要着眼於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從舊知的角度思考,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3、可接受性原則。

數學建模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能讓學生理解所探究的內容。若設計的問題不切實際,往往會扼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密切聯繫教學內容、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能力解決問題。

三、初中數學建模教學的幾種模式

1、自學討論式。

“先學後教”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講生聽”、“師說生練”的模式,在教師的導學、導疑、導思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他們在交流中思想不斷碰撞,形成新觀點,從而自身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教師要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學,引發學生的探究。例如,如圖,在河岸L的同側有M、N兩個村莊,現擬在河岸邊修一座水泵站P,要求使管道PM、PN所用的水管最短,另修一碼頭Q,要求碼頭到M、N兩村的距離相等,試畫出P、Q的位置。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透過選點、測量,開展交流討論。學生1認爲,是不是和異側相同?學生2認爲,如果M、N在直線L的異側,連接MN即爲最短。學生3認爲,在同側的話,可以根據軸對性的性質,將之轉移爲異側。學生4認爲,這有點像照鏡子。這樣,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爲軸對稱的知識解決,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2、引導探究式。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透過觀察、探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推理、論證的基礎上獲得結論、掌握規律。例如,某景區團體購買公園門票價爲1~50人的13元/張,50~100人的11元/張,100人以上9元/張。甲團少於50人,乙團人數不超過100人,兩團共計應付票費1392元。若組成一個團體購票,應付1080元。(1)乙團人數是否也少於50人,爲什麼?(2)求甲乙兩團各有多少人?學生猜想乙團人數少於50人,進而推算兩團人數會少於100人,團購價應少於1300元,與1392元矛盾,因而乙團人數應不少於50人,不超過100人。

3、活動參與模式。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小組活動探究,進行捜集數據、整理分析,然後解決問題。例如,某件商品的售價從原來的每件400元經兩次調價後調至每件324元。經調查,該商品每降價2元,即可多銷售10件,若該商場原來每月可銷售500件,那麼經過兩次調價後,每月可銷售該商品多少件?學生先計算每次的降價率爲10%,然後根據“件數×單價=銷售額”列出方程。

總之,數學建模教學,有利於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模型來解,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小論文 篇14

關於初高中數學成績分化原因的分析

1.環境與心理的變化。

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集體……學生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適應過程。另外,經過緊張的中考複習,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學生產生“鬆口氣”想法,入學後無緊迫感。也有些學生有畏懼心理,他們在入學前,就耳聞高中數學很難學,高中數學課一開始也確是些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異面直線等,使他們從開始就處於怵頭無趣的被動局面。以上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高一新生的學習質量。

2.教材的變化。

首先,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通俗具體,多爲常量,題型少而簡單;而高中數學內容抽象,多研究變量、字母,不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

其次,由於近幾年教材內容的調整,雖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難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於受高考的限制,教師都不敢降低難度,造成了高中數學實際難度沒有降低。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調整後的教材不僅沒有縮小初高中教材內容的難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課時的變化。

在初中,由於內容少,題型簡單,課時較充足。因此,課容量小,進度慢,對重難點內容均有充足時間反覆強調,對各類習題的解法,教師有時間進行舉例示範,學生也有足夠時間進行鞏固。而到高中,由於知識點增多,靈活性加大和新工時制實行,使課時減少,課容量增大,進度加快,對重難點內容沒有更多的時間強調,對各類型題也不可能講全講細和鞏固強化。這也使高一新生開始不適應高中學習而影響成績的提高。

4.學法的變化。

在初中,教師講得細,類型歸納得全,練得熟,考試時,學生只要記準概念、公式及教師所講例題類型,一般均可對號入座取得好成績。因此,學生習慣於圍着教師轉,不注重獨立思考和對規律的歸納總結。到高中,由於內容多時間少,教師不可能把知識應用形式和題型講全講細,只能選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以落實“三基”培養能力。因此,高中數學學習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善於歸納總結規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然而,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往往繼續沿用初中學法,致使學習困難較多,完成當天作業都很困難,更沒有預習、複習及總結等自我消化自我調整的時間。這顯然不利於良好學法的形成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數學小論文 篇15

在一次奧數課上,老師出了一道題目,“小紅用一隻平底鍋煎餅,每次只放兩隻餅。煎一隻餅需要2分鐘。(規定正反兩面各需要1分鐘),小紅煎三隻餅最少需要幾分鐘?我想:第一鍋需要2分鐘時間。好了,再換一隻沒煎過的,還需要2分鐘,2+2=4(分鐘)。可老師說:”注意要節約時間,你前面放了2個餅,後面餅只放1個餅太浪費電了,再想想。“說着老師拿出3個盒子當餅,再拿出1本書當鍋。老師讓我把2個餅放在鍋上,1分鐘後,一個翻身,一個拿出,再把第三個放入鍋內。再過1分鐘一個好了拿出,第二個放入鍋內,煎另外一面,第三個翻身。再過1分鐘就全部好了。所以1+1+1=3(分鐘)

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等着我們發現。合理安排時間,不要浪費時間。

數學小論文 篇16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超市裏,餐廳裏,家裏,學校裏……都離不開數學。我也有幾次對數學的親身經歷呢,我挑其中兩件事來給大家說一說。

記得三年級,有一次,我和媽媽逛超市,超市現在正在搞春節打折活動,每件商品的折數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禮包,淨含量是628克,原價35元,現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麼算呢?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元)。我恍然大悟。我準備把這袋旺旺大禮包買下來,可是,媽媽告訴我,可能後面的旺旺大禮包更便宜,要去後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見了賣旺旺大禮包的,淨含量是650克,原價40元,現在也打八折。這下,我犯了愁,淨含量不同,原價也不同,哪個划算呢?我又問媽媽。媽媽告訴我元元),一袋是628克,現價28元,另一袋是650克,現價32元。用所以第二袋划算一點兒,於是,我們買下了第二袋。透過這次購物,我知道了怎樣計算打折數,怎樣計算哪種物品更划算一些。

記得四年級,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媽媽給我們倆出了一道題報數,每人可以報1個數,2個數,3個數,誰先報到100,誰就獲勝。話音剛落,我便思考怎樣才能獲勝,我想:這肯定是一道數學策略問題,不能盲目地去報,裏面肯定有數學問題,用我不能當第一個報的,只能當最後一個報的,她報X個數,我就報個數,就可以獲勝,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報數,顯然,她沒有思考獲勝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報數,到了最後,我果然報到了100,我獲勝了。原來這道數學問題是一道典型的對策問題,需要思考,才能獲勝。到了六年級,我也學到了這類知識,只不過,更加難了,透過這次遊玩,我喜歡上了對策問題,也更加愛思考,尋找數學中的奧祕。

數學小論文 篇17

大家應該都知道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吧,相信大家都聽過他的一些數學小故事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有一個數,3個3個地數,還餘2;5個5個地數,還餘3;7個7個地數,還餘2,請問這個得數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我們也要向華羅庚學習,以他爲榜樣,向他一樣愛動腦筋,勤于思考,這樣的話,一定會愛上數學,數學成績一定會提高的。別看,華羅庚只動了一次腦筋,就會了,算出了答案,可是,他是每個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沒有漏掉一個小的細節。算的時候,也要耐心一點,不要一看那麼多的數據,就驚慌失措了,要整理一下,在做,有時候一些數據是可有可無的,沒用,那你就要看清楚了,別弄錯了。

數學小論文 篇18

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透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教學中,學生們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知識和基本技能。”爲此,我們的數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積極爲學生提供對其具有現實意義和趣味的素材。建立生動有趣的素材,創設生動有趣的現實情境,設疑引思,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知,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走進生活學習數學,在“做數學”中體驗“生活數學”。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將數學服務到生活中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體驗到學習數學的魅力。那麼在教學中又該怎樣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呢?

教師要創設情景生活化,讓學生體會數學例題中的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利用兒童親身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來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樂趣。我經常利用學生透過尋找身邊的小夥伴引入教學,既營造了一種輕鬆有趣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源於生活的。這樣以後他們立刻對今天的內容感興趣了,也學習的很快樂。

像這樣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既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身邊的小事也緊緊相連。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數學成爲一門有用的學科,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聯繫,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應用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的實踐能力。透過設計練習生活化,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化問題的能力。

練習可以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增添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只有迴歸到生活中去,纔會顯示其魅力。學生只要在生活中用到數學,纔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在現實生活中採集教學實例,把社會生活的題材引入數學教學課堂之中,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教師建立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零距離。

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數學,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數學存在於生活中,因此教師要建立學生“用數學“的意識。例如,在教學《小數兩步計算應用題》後,我在教室裏佈置了一個簡易的早餐店,標上“饅頭0.5元/個,肉包1/個,油條0.5元/根,豆漿1元/杯,牛奶3元/盒,蛋糕1.5元/塊……”然後說“這些都是你們平時早上要吃的東西,我想你們再熟悉不過了。那麼請你們來說說看,如果給你5元錢,讓你自己去吃早餐,那麼你會怎麼安排你的營養早餐呢?”學生馬上來了興趣,各自說出了自己的營養早餐方案。透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這部分的知識要點,也透過在生活中的“用數學”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了數學的魅力。

作爲教師要堅持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能力,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和習慣。所以在教學《升和毫升》時,我讓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去超市做個小調查,看看你們早超市裏能找到哪裏東西是用升和毫升做單位的,並記錄下他們的名稱,好好看一看,可以的話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可以的話,如果能用鉛筆畫出他們的形狀或是外觀更好。同學們興致勃勃的去了超市找了很多用升和毫升做單位的東西:有沐浴液,牛奶,飲料,食用油,花露水,酒……好多東西,有的同學還畫出這樣東西的外觀,還有的同學還採集了樣品呢。透過超市小調查以後,孩子們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升可以表示多一些的液體,毫升則用來表示較少的液體。這樣不僅讓他們能從生活中自己學會了本節課的內容,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中是處處有數學的。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孩子從實際的情況出發,在生活中“找”數學,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的意識,從而從真正意義上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愛上數學。上學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後,我就組織學生一起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寬;教室地板的長、寬;課桌桌面的長、寬;然後再算出他們的面積。最後再讓他們說說如果將黑板重新漆黑,要怎麼計算出黑漆的價格;如果給地板鋪上地毯,要如何計算地毯的價格;如果要在課桌上安上一塊玻璃,又該怎麼計算玻璃的價錢呢?讓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事,原來都要需要數學知識來解決。這樣一來他們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就更願意自主自覺去學習數學了!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的眼裏,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遊戲。只有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繫,才能讓學生真正親近數學,學習有用的、有價值的、有樂趣的數學,數學才能真正的進入生活,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於生活同在的樂趣。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數學真正做到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生活!

數學小論文 篇19

怎樣才能更好地鍛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我覺得應當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學會閱讀,從中感悟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係,才能達到對書本的本真理解。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彙,結論錯對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緻,同時必須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閱讀,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書看得多的人,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對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時這樣也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雙主”教學思想。

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爲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透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時:44×25=?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4×25=11×(4×25)是根據三年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爲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我講述後,又請幾名學生複述這種算理並且出了幾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接着再問,還有比其它的解題方法呢?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轉爲學生講,老師聽的輕鬆氛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在操作中強化數學語言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着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爲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爲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折、看、塗、想、說”進行。

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引導學生觀察①多種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幾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樣?

塗:塗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想:出示塗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

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透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髮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生透過操作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透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可以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爲內部思維活動,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兒童的數學語言得到強化。總之,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它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聽說能力。

數學小論文 篇20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特別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數學的應用更是無所不在。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媽媽去超市大采購。於是就用到了數學知識。來到超市,媽媽說:“我們帶了300元錢,那麼購物時就要算好所有物品的價格,不能超出我們的計劃。你負責計算,好嗎?”我想,這簡單啊!加法計算嘛!於是我爽快的答應小

媽媽把需要的生活用品一一放進購物車,我看着每件物品的價格,在腦海中快速的進行加法運算。這時我看到媽媽買了5支牙膏,好奇的問媽媽爲什麼買這麼多啊?媽媽說:“因爲牙膏特價,比以前便宜多了,所以多買點。”這時我改用乘法計算,一支6.5元,5支就是3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