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的數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8.13K

數學的教學在小學生的教育中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下面要爲大家分享的就是小學的數學論文,希望你會喜歡!

小學的數學論文

小學的數學論文1

課堂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設計活動,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其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是課堂教學的重心,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更是達到課堂教學目的的重要保證。數學作爲小學基本課程之一,擔負着學生基礎數理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培養的重任。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的方法創新談幾點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的現狀

創新趨勢已經顯現。隨着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教學硬件設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對先進教學設施地運用逐步常態化,同時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進行了認知能力培養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課堂教學設計仍以依賴型爲主。目前在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由於學生的學習技能欠缺,基礎薄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仍以依賴型爲主。在依賴型的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被忽視,講授的知識大多隻侷限於課本和測驗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割裂,這種情況下雖然教師能夠更容易地控制課堂進度,在短期內取得相對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長遠來看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更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思維方式上的創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數教師在數學課堂學生認知能力培養方法設計上的創新多爲形式創新,過於追求新器材多媒體教學,花哨的設計使學生一時無法抓住關鍵,複雜的教具讓數學課變成了手工課、觀影課,課堂教學設計的創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對教學目的的實現反而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學生學習能力把握有偏差。學生在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和表現特點都不同,數學作爲一門相對抽象和枯燥的學科。如果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把握有偏差,沒有按照學生學習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就很容易造成認知能力培養方法的失敗,無法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認知主動性培養不足。多數教師都以完成教學目標爲目的,而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將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這就容易導致前文所說的依賴型學習方式無法改變,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認知只能停留在一門學科而不是一個興趣上。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方法的創新方向

(一)教學思維方式的創新

思維決定思路,方式決定方法,教育教學創新中思維方式的創新至關重要。教師的教學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學生的思維水平。推動教學思維方式的創新,要使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思維方式創新的重要性。針對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特點,在教學研討活動中要積極學習先進經驗,發揚探索精神,改進教學方式,爲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環節的創新打好基礎。透過動手操作培養認知能力,幫助學生思維。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操作認知,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用手、口、腦等多種感官,積極思維,也有助於發展思維。設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軸對稱)一課時,注重讓學生動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銀杏樹葉按教師要求對摺,幫助學生認知對摺後重合,從而瞭解這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常常是一邊操作一邊思考,他們親身經歷了所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認知、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透過思考問題培養認知能力,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小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因而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具有啓發性、思考性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浪花,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透過思考、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正確把握小學生的認知需求,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

(二)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科學運用認知能力培養方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認知能力培養作爲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部分,要始終堅持既定的教學目標,準確分析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針對小學生知識水平和數學課程特點,摒棄過於繁複和抽象的認知概念,使認知能力培養方式符合教學需要,維護課堂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教學釐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一釐米有多長時,我藉助直尺上“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指導學生測量一個手指的寬度、衣服上鈕釦的寬度,幫助學生建立“一釐米”的表象,讓學生的認知活動直觀、具體,初步感知長度單位、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認知能力培養要多與生活實際相聯繫

小學生由於表達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對於相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認知能力的培養更要注意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教師要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多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選取學生普遍能夠理解的例子進行講授,由生活實際展開,提煉知識點,再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形成環狀記憶,當學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關事物時自然會聯想到相應的數學知識點,這將有助於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活學活用,又能減少機械記憶複習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更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設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面積》時,有意從猜一猜兩位粉刷匠叔叔誰刷的牆面大匯入新課,在學生獲得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之後,讓他們透過分別計算兩塊牆面的面積來驗證課前的猜測。拓展練習時,注意設計應用性練習題:1.學校給老師新發了一張辦公桌,長140釐米、寬80釐米。教師想給整個桌面鋪上玻璃,要買多大玻璃板?2.班裏小亮家要裝修新房,客廳的長6米、寬4米,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錢?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創設生活情境、營造氛圍,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體驗和認知,將所學知識轉化爲能力。讓數學教學生活化、日常生活課堂化,用數學、學數學,引導學生用已有的認知解決實際問題,豐富學生生活體驗,有利於幫助學生養成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事物的習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

無論什麼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最終都要落在實踐上,都要經過學生反饋的檢驗。數學課堂教學認知能力的培養,在科學分析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設計出的創新型認知方案,實踐過程中要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比如學生喜歡那個部分不喜歡那個部分,哪一類學生適應這種方案哪一類學生不適應,在創新方案下教學目標達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據收集到的反饋對既有方案進行改良,然後繼續進行實踐,再收集、再改良、再實踐。教育上的創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認知能力培養的創新應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不斷積累反饋的過程中,達到質的飛躍。

小學的數學論文2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構建知識體系、達成知識目標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就是數學情感。它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是獲得成功時的內心體驗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確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以及克服困難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質,它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始終。數學學習邏輯性、系統性強,要求學生思維嚴謹、縝密,爲了避免學生因枯燥而產生厭煩和畏懼的心理,有些教師常用數學家的事蹟、數學趣味故事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數學情感、數學文化滲透於課堂,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嚴謹的思維習慣,從而使數學課堂更高效,使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成爲引導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爲學生感受、體驗和領悟的過程,更成爲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感染、滲透的過程。

 一、利用認知過程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結果)的明線,另一條是大膽質疑、積極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過程),即暗線。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相依共存,互爲補充。在教學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積極的學習情感能夠促進知識技能的形成,而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中又可昇華這種情感體驗。如解決“雞兔同籠”“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等具有嚴密邏輯性的數學問題,對於年齡小、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此時應巧妙穿插學習情感和態度教育,鼓勵學生理清學習思路,不怕困難認真思考,採取問題推導的形式,引導學生尋找數量、圖形之間的關係,以及相互關係轉化,推匯出結論,促使學生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難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過程中,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舉一反三,不斷總結髮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識的遷移,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由此可見,在數學認知過程中,認知與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在課堂中進行情感滲透,有助於培養濃厚的數學興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爲逐步提升學習能力,形成高效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透過背景知識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感受數學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數學價值與數學歷史發展的滲透。”這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課堂的需要。透過對數學發展歷史的瞭解,學生可以接觸到廣泛的數學知識,可以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可以感受到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在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數字的由來,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繩子打結或在樹木上刻出劃痕表示簡單的數概念,當有了10塊小石子後,用大一點的物體表示一個十即“逢十進一”。接着引導學生了解文字出現後,記錄方法雖然有效但不統一,對於很大的數字記錄十分不便,於是發明了羅馬數字表示。最後瞭解公元八世紀印度人發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個符號的記數法,並且約定數字位置決定數值大小,例如,數字89中8表示8個十,9表示9個一,這一發明被商人帶入阿拉伯後稱爲阿拉伯數字,使用至今成爲世界數學的通用語言,恩格斯稱它爲“最美妙的發明”。又如,在認識“方向”時,結合認識東、南、西、北方位,向學生介紹“指南針”這一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爲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滲透這些數學背景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感受古人的聰慧以及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和嚮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責任感,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的神奇與價值,使課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數學是爲了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而生成的應用性學科,主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新課標要求,“數學內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而成數字、圖形、符號、公式方便了人們生活,形成了獨特的魅力。透過“認識圖形”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圖形的變化組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美化了我們的環境。透過“統籌方法”“認識時間”的學習,幫學生初步樹立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明白珍惜時間的重要性;透過回收廢品的情景教學解決比多比少的問題,透過捐書、買書情景教學解決進位加法問題;透過種樹活動情景教學解決除法問題等,這些情景的設計蘊涵着一種思想,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具體的數學情景中,透過創設情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即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愛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滲透,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發展的情感態度。經常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正面教育引導,能夠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習有效性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爲,使積極的態度情感成爲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

四、藉助典型事例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情感態度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導向、制約作用,知識與能力作爲教學目標的核心,它透過積極情感態度的支撐而最終實現,情感態度是學習的動力系統,它伴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而實現。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數學家的事蹟去影響感染學生,例如,在解決1加2加3一直到加100的和的問題時,高斯發現了計算級數的方法,他這種認真觀察思考、尋找規律,化難爲簡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又如,數學家們爲了證明硬幣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接近二分之一,做了幾千次最高達8萬多次的拋硬幣實驗,這種對待科學的執著態度讓我們景仰;再如,中國現代數學家陳景潤屈居於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牀板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種鍥而不捨永攀高峯的精神讓我們震撼。在課程設計中,適當加入一些數學家的簡介以及數學知識發現、發展、成型的過程,知道探索知識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透過典型事例,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家們頑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和追求科學的高尚道德,使這種寶貴的精神指引學生的思維和內心世界的發展,從而激勵學生積極向上,成爲促進學生人格品質不斷完善的精神力量。總之,在數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情感、文化滲透,既是高效課堂形成的一個隱性過程,又具有顯性的特徵。這種有效滲透注重在知識技能建構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它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體驗與內化,使積極的情感態度由量的累積轉化爲質的飛躍,成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促進學生愛上數學、鑽研數學的不竭動力,逐步推動數學課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