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文精選:《小學數學中的夥伴學習策略》

學問君 人氣:1.57W

【關鍵詞】

論文精選:《小學數學中的夥伴學習策略》

小學數學;夥伴學習;多彩課堂;學習策略

《學記》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由此可見,“學友”尤爲重要。有了學友,夥伴間相互交談、探討,可以使雙方的思路越來越開闊,也可以從彼此身上得到更大的啓發。夥伴學習,作爲新型課堂形態,必將隨着新課改的推進而得到廣泛推行。

一、合理分工,激發夥伴互助學習

夥伴學習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合理組建“夥伴團隊”。這點與合作學習相類似,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性別等組建不同的夥伴團隊。在組建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學生的數學水平差異,合理分配優等生、學困生、中等生,保證夥伴學習的順利展開。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尊重學生意願,自由組建。在組建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選出“最佳領導者”,負責小夥伴的分工、指導等工作。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數學《怎樣滾得遠》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合理分工,激勵夥伴互助學習。夥伴探究任務:斜坡與地面成什麼角度時,物體滾動得遠一些?請以夥伴學習方式,設計小實驗,從而得出結論與啓發。在夥伴學習時,由“小領導”進行分工。首先,夥伴們共同設計實驗步驟;其次,後進生負責“搭一搭”,即用木板塔搭與地面成30度的斜坡;中等生負責“滾一滾”,即讓圓形物體在木板塔斜坡頂上,自動放下滑落;優等生負責“量一量”,即物體在地面上滾動的距離,並記錄下來。經過三次實驗,夥伴們再聚集在一起,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由於任務之間離了誰都不能圓滿完成,環環相扣,因此,夥伴們能夠齊心協力,完成任務,並使自身在合作時得到發展與提高。夥伴間的“小領導”可以輪流擔任,最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參與,形成互助互學關係。

二、設計任務,引導夥伴共同學習

小學數學中開展夥伴學習,教師要注重任務的設計,以真正調動起學生開展夥伴學習的慾望和積極性。任務要符合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任務要具備一定的難度,以促進學生開展夥伴學習。考慮到小學生對夥伴學習的開展不夠熟練,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以保證夥伴學習高效開展,真正利用夥伴學習完成多彩數學課堂的構建。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與圓錐》這一課時,教師設計夥伴學習任務,引導夥伴共同學習。任務:請以夥伴學習方式,利用多種方法,研究出圓柱的特徵有哪些。爲了激發點燃學生夥伴學習的激情,教師融入一定的競爭元素,設計了一定的激勵方法。師:哪一組最快、找到最多的圓柱的特徵,可以得到嘉獎。獎勵的方式稍後揭曉(留着懸念,激發學生開展夥伴學習,齊心協力)。在合作時,有學生負責畫圓柱,或是從身邊找出圓柱體,共同觀察圓柱,分析特徵;有學生負責記錄夥伴們提出的特徵;有學生負責推理驗證夥伴們提出的觀點等。如果在夥伴學習時發生一些“不愉快”“不和諧”的現象,教師要及時調控。同時,如果教師發現夥伴學習時學生不會交流,教師要及時滲透方法,如如何傾聽、如何表達、如何分工等等。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對夥伴學習逐漸瞭解,推動小學數學改革與發展,真正利用夥伴學習,助力學生髮展。

三、激勵評價,促進夥伴發展提高

夥伴學習的形式、實施固然重要,但教師也要注重對夥伴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以讓學生的表現得到肯定,促進夥伴間得到共同發展與提高。在評價時,教師要着重利用激勵評價,並以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指出不足,以促進學生及時調整。例如:在對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與圓錐》這一課進行評價時,教師尊重差異,利用不同的語言,實施激勵評價,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組夥伴展示學習成果時,夥伴們都能各自說出不同的圓柱特徵,如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圓柱有無數條高等。此時,教師及時展開評價:太棒了。夥伴們都能說出不同的圓柱特徵。可想而知,每個成員都參與了夥伴學習,我們給這組小夥伴送上掌聲好不好(帶動班上學生鼓掌)。第二組夥伴展示學習成果時,只有前面三名小夥伴說了圓柱的特徵,後面的一名小夥伴就無話可說了,但在提到特徵時,有一名小夥伴提到了圓柱的高都相等這一特徵。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哇,相比上一組小夥伴,這組小夥伴能夠提出不同的特徵,屬於“新發現”。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一名小夥伴沒有說出圓柱的其中一個特徵,還需深入交流哦。激勵評價,能溫暖學生的心,更能給予學生前行的力量。

四、佈置作業,延伸夥伴學習空間

作業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透過作業,教師可以有效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以便在教學上做出一定的調整;同時,設計一定的作業,可以有效延伸夥伴學習空間,將夥伴學習拓展到課外,助力學生髮展。爲了激發夥伴學習的熱情,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興趣愛好、數學學習需要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例如:在學習完小學四年級數學《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一課後,教師佈置作業,引導學生展開課外夥伴學習。作業:請以夥伴學習的形式,共同調查某一小區住戶的某星期的每天用水情況。根據調查結果,繪製出統計圖;然後,再根據統計圖,提出至少兩個問題。在這個作業中,夥伴間需要互相配合,共同調查,記錄數據,再進行圖形繪製,再根據數據結果,提出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透過這個實踐作業活動,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發展,夥伴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密切,真正將夥伴學習拓展到課後,助力學生髮展。在第二天的展示課上,各小組的夥伴帶着調查結果,作業成果展示,教師再及時點評。

總之,教師要不斷探索夥伴學習在數學課堂中的實施途徑。在開展夥伴學習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多觀察學生的夥伴學習時的情況,以構建多彩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2]陳玲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夥伴教學”模式[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