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策略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5W

摘要:當前, 中考改革已經將對知識的考覈逐漸向對能力的考覈, 重在考覈學生在初中歷史課中有沒有形成正確上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因此, 初中歷史課堂需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其中質疑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辨真僞和加深理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初中課堂歷史教學中的學生質疑能力培養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策略論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 質疑能力; 善於提問;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 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調查和探索。在教學實踐中, 沒有強烈的懷疑感, 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知的發展。提問不僅反映了學生思維質量的活動和深度, 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 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 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作爲重點加以研究。

一、構建和諧氛圍, 讓學生“敢於質疑”

在學習中, 學生有問題, 但不敢提問, 主要原因是學生有自卑情結和惰性。害怕被老師批評, 被同學嘲笑, 缺乏信心。因此, 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真誠的鼓勵, 使他們有信心繼續提問。在課堂上,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往往較差, 影響了思維的表達。教師應創設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使學生的問題是完全錯誤的, 他們也應該仔細地聽和評估。在教學中, 教師應鼓勵學生用鼓勵性的語言提問, 鼓勵學生在討論的基調上相互合作, 培養學生敢於思考、說話和提問的精神。“互教”, 在引導學生質疑和解決疑惑的同時, 學生的問題給了我很多新的想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越來越接近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在自己的探索中也在不斷改進。

二、培養學生興趣, 使學生“樂於質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具有巨大的心理效應, 可以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 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增強, 將非智力因素轉化爲智力因素。成爲學生學習歷史的不竭動力。

1. 要激發和保持學生對“問”的興趣, 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例如, 多媒體教學的引入: (1) 提高了歷史的直觀性。 (2) 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 巧妙地設計各種活動, 如辯論競賽、歷史故事板、歷史習語、歷史劇等, 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興趣。 (3) 將歷史與現實聯繫起來, 使歷史知識更加新鮮, 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此外, 還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書籍, 在旅行中學習歷史, 在生活中學習等, 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2. 激發和保持學生對“問”的興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對成功感到高興”。

例如, 在七年級歷史的第一課“祖國古人”中, 學生可以被要求設計問題。學生的問題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人來自猴子嗎?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我們國家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吃什麼?他們住在哪裏?學生被放在“發現者”和“探測器”中。在探索者的位置上, 鼓勵不斷的`發現和進步。

三、給學生以空間, 使學生“能夠質疑”

1. 上課前提問。

在課堂開始時, 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學”產生懷疑, 這不僅可以瞭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 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課堂提問。

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向更高層次挑戰, 合作、交流和討論貫穿於提問和理解的全過程。

3. 課堂結束時提問。

在課後, 中小學生往往有一種倦怠感。他們可以用學生提問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讓學生大膽地質疑教材和教師的內容。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判斷力, 而且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展。

4. 課外提問。

當學生在課餘時間向老師提問時, 我們也應該給他們嚴肅的建議, 使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答案, 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使他們能夠不斷地提出問題。

四、教學生如何“善於提問”

對方法的教學, 作用要遠勝於對知識的教學。掌握知識的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爲了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獨立提問, 教師應在教學中教授提問方法, 因此針對歷史學科, 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問。

1. 在教科書中, 題型、題型往往是文字和段落的中

心, 起到“點綴”的作用, 掌握主題、標準題, 往往能發揮整體效果。

2. 讓學生在比較中質疑。

在課堂上,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 提出問題, 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 瞭解歷史的發展趨勢。例如, 透過對元秦隋朝地形圖的比較, 在談到“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產業”時, 學生們常常提出, 中國最遼闊的朝代是什麼?元代和秦朝的行政體制是什麼?元代河南管轄的是哪個行政區, 等等, 自然會畫出這樣的圖景。認爲元代擴大了多民族國家的基礎產業。

3. 讓學生在假設中質疑。

在課堂上, 教師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逆向思考, 大膽猜測, 這樣也能達到更好的提問效果。例如, 忽必烈改革可以引導學生:“如果沒有忽必烈改革, 後果會是什麼?”自然理解了忽必烈改革的歷史意義。

4. 讓學生在矛盾中質疑。

在教學中, 教師要自覺地設定矛盾, 使學生髮現問題, 提出問題, 特別是在基礎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 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點提出問題。爲了培養懷疑的深度。

五、透過分組培養學生質疑精神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 首先進行的是分組和分工, 由於國內初中學生並不適應這種方式, 沒有分組工作的經驗, 因此這一部分通常安排到課堂上完成, 可以採取學生自行組隊和教師編組兩種方式, 在分組過程中可以引入很多有趣的因素, 如抽籤、選秀, 目的在於避免學生拉幫結派, 孤立部分同學, 同時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每個小組之間的水平相當, 便於形成互超互趕的局面。在分工之後, 由學生自行提出一部分感興趣的課題, 如“林則徐爲何要硝煙”“衛青、霍去病誰的成就更大”“清朝最大的錯誤”“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 等等, 在學生提出了感興趣的點之後, 這些知識點並不由教師進行講解, 教師利用自身的學術能力對課題進行加工, 保證課題的難度在學生研究的範圍之內, 儘可能做到有內容、任務輕、無現成答案。此外, 也可以對於問題採取對立分組, 讓學生各自找到支援自己觀點的答案, 這樣有一定的對抗性, 學生也就更有研究的興趣。在分組和課題制定之後, 教師進行時間安排, 根據不同的教學安排, 可以指定爲一個月、一個學期均可, 在時間周期內, 安排定期研究階段性指導, 掌握學生的研究動態, 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最後在規定的時間, 用一定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 目前效果較好的成果展示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進行PPT講解, 時間可以定爲10分鐘, 讓學生利用圖畫和文字講解的方式, 對自己掌握的資訊進行講解, 一堂課上可以容納2~3個小組的講解, 在講解後, 讓其他學生提問, 教師同時進行提問和一部分問題的解答。另外一種方式是辯論會, 辯論的形式很適合對抗性的課題成果展示, 分爲觀點展示、互相提問、教師和學生提問、總結幾個環節, 透過對抗的方式讓學生更充分的準備材料, 同時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總之,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教師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使學生敢於提問;培養學生的興趣, 使學生樂於提問;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 使學生能夠提問。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使學生善於提問。也引導學生在提問前思考, 大膽地看到懷疑和尋求差異, 敢於懷疑教科書, 解決老師的問題, 質疑權威的話語。只有這樣, 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揚.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J].歷史教學, 2002, (6) :45.

[2]楊貴英.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初中歷史“分組學導”模式教學淺探[J].南方論刊, 2010, (a02) :55.

[3] 蔣矩福.淺談初中歷史課堂分組合作[J].課程教育研究, 2013, (25) .

[4]羅夢桂.談談中學歷史質疑式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 2001, (5) :36.

[5]費爲羣.質疑·聯想·求證——初中歷史教學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5)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