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學問君 人氣:1.77W


    論文關鍵詞: 農村中學 校園文化 人文素質 建設途徑

    論文摘要: 校園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個支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使人類優秀文化的精神內核轉化爲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和修養,從而成爲維繫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校園文化是培養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教室、校園是提升校園文化的兩大空間。本文從利用教室空間營造人文精神氛圍、利用校園資源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傳承傳統精神汲取文化養料、開展人文活動鞏固訓練效果等方面闡述了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問題。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育人環境中,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促進學生成人成才爲目標,以校園爲主要空間,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以校園精神爲主要特徵的一種羣體文化。校園文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複合體,在校園中,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甚至可能衍射到校園之外。
現今,走進農村中學,可以看到一些學生隨地亂丟垃圾;舉止粗俗,出口罵人,污言穢語;四壁塗鴉無顧忌;任意踐踏草坪、採摘花草;大聲喧譁、譁衆取寵;男生染髮長髮;奇裝異服,追求個性;誠信差,人情薄……農村中學學生存在這些不良行爲習慣,究其原因,主要有:(1)農村中學的師資力量缺乏,致使校園文化貧乏。有些民辦中學處於缺編狀態,爲應付課堂上課“正常”,代課、改學科教師就應運而生,因此,不可能從高文化、高素質等方面去要求師資,那麼“以己昏昏”的教師又怎麼能令學生“昭昭”呢?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更不必說了。(2)農村學生家長對學校的辦學效益評價,多以有多少孩子考上重點學校作爲主要的評判標準,驅使着學校重課本知識傳授,輕素質教育,或是少培養做人道理。(3)農村中學學生生活的大環境多是閉塞、不開放的,家庭又沒有創造良好的環境,再者,農村獨生子女家庭不斷遞增,家庭的觀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社會大環境影響,多種媒體誤導,使得精神文化本來就貧乏的農村中學生,就更會追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講攀比”、“顯擺”,以此來張揚自己的“優勢”。
一個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校園裏度過的`,校園文化直接影響着人的思維品質、行爲價值和認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人生觀和世界觀處於不定型期,我們並不能指望一次英模報告會、一次講座、一場電影就能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能把他們塑造得盡善盡美,而是要立體地、全方位地、反覆地運用校園文化形式和文化手段,對他們進行感染、陶冶、磨鍊,才能收到春風化雨、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及時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就顯得尤爲重要。

一、利用教室空間營造人文精神氛圍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可以在教室的兩邊張貼激勵人的標語,如: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性格;播下一個性格,收穫一個命運。
求學,不時冷時熱,要持之以恆;言行,不浮躁輕妄,要穩重踏實;律己,不放縱苟且,要防微杜漸;待人,不狹隘爭鬥,要豁達利他。
沒有大到不可實現的理想,也沒有小到不可設定的目標。
鳥要飛翔,有天生的翅膀;人要飛翔,有自己的思想。
這些學生任何時候都能看到,時刻提醒學生要博聞強記,奮鬥不息。可由值日生在黑板邊角寫上名言警句,如:“傲雪欺霜賽嚴寒,乘風破浪爭上游”、“實力築才情,創新顯機智”、“巍然蜀道勇者平,學海無涯智者勝”等。這些名言警句,既可挖掘人文因素,調動學習積極性,又可達到潤物無聲之效。
在教室的後牆壁上,開闢“班級文化園地”,設計“班主任寄語”、“時事縱橫”、“溫馨提示”、“精文薈萃”、“星語心願”等欄目,既可拓展學生的視野,又可培育人文素養。

二、利用校園資源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環境是陶冶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資源。透過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如建設學校文化長廊、少先隊活動陣地、廣播站、宣傳櫥窗、板報、班級文化欄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文化,對學生個體跨時空地、潛移默化地實施影響和教育,使他們在有意無意中受到啓發與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鳴,產生一種自我完善的內在驅動力和約束力,進而使之自覺形成學校“規範”和“軟約束”的效果。平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學校爲提醒學生愛護自然環境而題寫的警示語,使得同學們去仔細觀察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用心去體會花、草、樹木、建築、雕塑等,用心靈與歷史對話,感悟生命,就會激發起學生對歷史、對生命、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從而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他們心中積澱濃厚的人文素養。事實上,我們不難感受到在一個具有優雅文化的校園裏,言談舉止的粗俗無疑會受到約束,損壞公物等不良行爲和歪風邪氣會有所收斂。實行“文明班集體”評選活動,併發放“星級班級”標誌,掛在教室外面;實行班級量化考覈,落實日檢查、日公佈、周評比、月彙總,掀起全校性比學習、守紀律、講衛生競賽高潮,極大促進了校園文明行爲。

三、傳承傳統精神汲取文化養料

一個民族賴以傳承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理應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爲其弘道揚義,從中汲取豐厚的養料。我們要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學習、瞭解祖國傳統文化,汲取文化養料。如開展每週的升國旗制度,進行各主題的“國旗下講話”活動;開展“弘揚傳統美德”主題班隊會活動;開展“古詩文吟誦”,講中華美德故事活動;開展“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或一句格言”徵文活動;愛母親,感恩教育;組織學生蒐集當地文化名勝、歷史名人,從中感受家鄉的文化氛圍。
透過以上這些活動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的熱情,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全體學生從中受到良好文化的感染和薰陶。
四、開展人文活動鞏固訓練效果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如果課業和正規活動擠佔時間太多,學生就會感到校園生活單調乏味,並可能形成熱衷於某些有害活動的潛流。爲此,我們要以廣大學生愛好、興趣爲紐帶,增設讓全校學生自主參與的課外人文活動,豐富第二課堂,透過鑑賞美、評價美、創造美等活動來交流、鞏固和檢驗人文素質訓練的效果,以此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校園文化中主題鮮明、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動,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使學生能不同程度地發展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愛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使他們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包括文藝演出、詩歌朗誦、講故事、書畫展覽、球類、棋類、田徑比賽等活動。每年可舉行“一二·九越野跑”、“元旦聯歡會”、“爬山遠足”、“讀書彙報會”、“國慶文藝匯演”等活動鞏固成果。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投身環境保護等公益性活動,做“環保小衛士”,上街清除“牛皮癬”,掃大街;建立長效的環保機制,有專人負責校園文明用語,清潔衛生的監督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對說髒話、亂丟亂扔的同學進行集中教育,用正面典型做引導,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泡菜理論告訴我們:用滷汁泡出來的白菜、蘿蔔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滷汁的味道,同理,學校育人的氛圍與環境自然決定着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素質。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涉及學校的整體品位和在社會上的聲望,涉及全體學生的素質、精神風貌等諸種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大力重視農村中學校園文化的建設,用心去建設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力爭以文興校,以文培德,以文養性,在校園文化的搖籃裏,豐厚歷史的沉澱,創造紛繁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關世民.我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03.
[2]江對球.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作用[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6,(8).
[3]湯立國.加強文化建設 構建和諧校園[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06,(5).
[4]鄒祝南.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J].教育藝術,2011,(3).
[5]劉平文.遠離低俗 追求高雅——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點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2).

談農村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查閱更多相關論文範文:電子商務畢業致謝信範文調研報告畢業論文範文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