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與新農村精神文明共建淺析

學問君 人氣:2.2W

論文關鍵詞:校園文化 建設 新農村  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新的歷史課題,農村校園作爲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文化建設應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援和積極引導。所以,作爲農村中小學必須深刻認識農村學校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明確校園文化創建內容,努力探索農村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協助新農村建設事業進一步發展。

淺談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與新農村精神文明共建淺析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爲地理範圍,以社會文化爲依託,以學校全體師生爲主體,在學校教育、學習、生活、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價值理念和活動方式,這種理念和方式以具有校園特色的物質形式和精神形式爲其外部表現,影響和制約校園師生的活動與發展,同時潛移默化的作用於所處的社會環境。

當前,農村文化氛圍相對較淡,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農村中小學除了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外,還要在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自身優勢和積極作用,透過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在營造良好、健康、和諧的民風、村風,在促進農村政治穩定、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 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現實意義   1.1 校園文化鮮明的時代性和先導性,引導着文明鄉風的形成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各方面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國農村地區文化相對落後,科技和法律常識普及率不高,業餘生活枯燥單調,部分地區不良風氣、低俗文化趣味不斷蔓延,賭博、封建迷信等社會醜惡現象嚴重地阻礙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進程。對此,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不僅薰陶和影響着正處於長知識、長身體、可塑性最強的重要成長時期的中小學生,而且透過學生連結千家萬戶,釋放出強大的引導和制約力量,促使人們的個體行爲符合社會公共道德的要求,進而共同推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1.2 校園文化強大的凝聚和激勵功能,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農村中小學透過建設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從校園建築、校舍佈置、綠化美化等“硬件”到制定規章制度和公約,創設良好的教風學風,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等“軟件”的建設,“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能說話,每一個場景都能育人”,讓學生置身於團結友誼、生動活潑、文明向上的集體當中,感受溫暖和愛心,樂在其中。同時,激發廣大師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爲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內聚力和羣體意識,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勤奮讀書、誠信做人、立志成才。學生學有所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就有了可靠的動力和保證。

1.3 透過校園文化建設,創建文明學校,帶動輻射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很豐富,包括:校園建築實用美觀,校容校貌整潔優美,制定校訓,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建立各種教育儀式,如開學典禮、校慶、升旗、入團儀式等。這一切,對於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要積極主動地將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於校園建設和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之中,貫穿於學校黨、政、工、團工作之中,重視學校民主政治建設,重視教職工福利,創造一個優雅和諧的教學環境,積極創建文明學校,影響、帶動和輻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 農村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挑戰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和精髓,是學校羣體成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活動能力中積累和共同創造生成的.價值觀念、行爲方式及其活動的結果。但是,當前由於受到地緣條件的影響和限制,農村收入和生活環境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困難:第一很多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智力支援。第二許多地區農村學校教育經費有限,校舍設施和教學設備投入不足,物質條件適應不了精神文化建設的需要。第三部分地區農村學校師資和生源向城市流動趨勢加劇,農村骨幹教師優秀學生流失較快,導致部分農村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產生消極情緒。

種種因素,迫使農村中小學更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因地制宜,從農村實際着手,激發學校發展的活力,制定長遠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爲學校長遠發展提供穩固而持久的動力。

3 建設農村中學校園文化的主要途徑和對策措施   3.1 定位與投入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特徵,學校沒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首先,好的學校要像家園那樣充滿親情。學校是家庭的延伸,學習、活動、人與人的交往、合作、融入親情,纔有可能坦誠、深刻、有意義。在親情中,問題容易化解,教師和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得以昇華。其次, 校園建設應重點抓好“四化”建設,即學校的淨化、美化、綠化、亮化。學校不是花園,但它應當像花園那樣整潔,那樣有序,那樣美麗。再次,好的學校應當是生動活潑的樂園。學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迸發激情,學校有歌聲和笑聲,纔會有成長的快樂。基於此,農村校園文化的創建,一是要有方向性原則,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言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在“軟、硬”環境的建設中,要捨得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的投入,要有資金保障和計劃安排,人文景觀的佈置,安全措施的健全都要有專門佈置和合理規劃。三是要大力藉助社會力量支援,廣泛發動校友、社會鄉賢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促使各種因素形成系列、系統的合力,積極穩妥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3.2 途徑與措施

學校的教育目標要透過課內外所有教學活動來實現。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它是以教育活動爲媒介自覺形成、發展的。實踐證明,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建設健康向上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學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傳窗、閱報欄、黑板報、廣播、學生會;學校應將教風、學風、校風、校訓上牆,寫於學校醒目的位置,讓全體師生員工明確學校的奮鬥目標,形成“校以育人爲本,師以敬業爲樂,生以成才爲志”的良好風尚,使師生教在其中,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啓迪和教育,激發師生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不良的風氣和行爲,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3.3 鞏固與發展

現在各校都具有特定的環境和傳統模式,其中有共性也有個性。學校裏,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對無數學生的身心施加影響併發生作用。如今,招商引資的浪潮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洪流,正積極地衝擊着學校教育和辦學模式。學校要抓好教風建設,教師隊伍應在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過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因此,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所有良好的傳統校園文化,築牢傳統的根基,將長期積累形成的校園文化當成學校的寶貴財富加以愛惜,併發揮各自學校的優勢和特色;另一方面,要以實施素質教育爲抓手,以加強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自身文化修養爲重點,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注意防止教師隊伍當中不協調的個體行爲。此外,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在實踐中加以揚棄,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認真探索有特色、有時代氣息的先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新路子,增強情境性和感染力,不斷地塑造出自己學校更爲健康豐滿的校園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