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校園環境建設

學問君 人氣:2.99W

中職學校務必要進行全面的規劃,合理地進行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保證教學理念以及校園文化的展示,不斷促進學生健康地成長。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校園環境建設

[摘要]在中職教育工作中,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職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人文性與職業性的統一,同時不斷創新校園環境建設,完善教學基礎設施,以此來不斷提升教育工作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主要對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校園環境建設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環境;中職;探討

在中職學校文化建設中,校園環境建設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學校要堅持以社會文化爲背景、校園爲陣地、學生爲主體,讓師生共同進行校園文化以及校園環境的建設。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充分優化教學資源,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不斷推動校園文化的形成。

一、中職校園環境建設的功能探討

中職校園環境的建設具有自身獨特的功能:首先就是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主要包含學生從事職業的榮譽感、熱愛本職工作以及敬業樂業等情感,學生形成職業情感,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與發展。在校園文化長廊、櫥窗以及相關的實訓基地等傳遞職業文化以及企業文化,以此來讓學生獲得人生經驗,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其次就是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十分重要,校園環境建設是職業指導的有效途徑。因此中職學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體資源進行宣傳,讓中職學生了解自身的就業方向,同時對相關企業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最後是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產生凝聚作用,以此來不斷激發學生對學校的認識,能夠維護學校的責任感,不斷引導學生形成使命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中職學校校園環境建設的措施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來說,其中包含了校園的建設設施、園林綠化、校舍、教室以及體育場等,並且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校園文化的物質體現。中職學校要不斷地完善建築設施,對校園的環境進行建設,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客觀物質來說,在經過了教育者根據相關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後會將其中的內涵充分展示出來,從而讓校園建築物以及人文環境活起來。對於中職學校來說,提升環境建設,將會在環境中展示出學校的文化氣息,能夠對學校的價值取向以及志趣愛好等有一個深入的展現,這也是中職學校辦學的理念以及精神文化的顯示。中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地體現出職業性,並且也符合職業學校的育人特點,能夠充分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和熱情。中職學校務必要進行全面的規劃,合理地進行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保證教學理念以及校園文化的展示,不斷促進學生健康地成長。

(二)優化配置教學資源

中職學校必須要統一安排,能夠對圖書館、體育館以及實驗室等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以便於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於中職學校來說,實訓基地的建設非常重要,其中分爲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是利用工學結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實訓以及對外服務實習,同時利用現場模擬教學組織來進行設計,提出一個與實際崗位較爲貼近的技能訓練空間。在環境設計方面要讓學生感受到處於真正的職業環境中,能夠讓學生自主進行設計、探索以及開放等,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在實訓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不斷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建設校園網絡平臺

對於校園網絡平臺來說,就是在學校的範圍內,遵從一定的思想以及理論指導,從而爲學生的科研、教學以及管理等工作提供資源,不斷促進其資訊的交流,建立完善的網絡系統平臺。校園網絡平臺能夠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資訊化空間,實現資訊化教學,同時也會與社會各界進行資訊的交流以及聯繫,不斷促進學生以及教師的學習與工作更加開放與靈活,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在中職校園網絡平臺上要增加一些服務功能,不斷爲師生提供全面的優質服務,要將學校的規定以及政策等公佈其中,讓學生對學校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同時讓學生在平臺上找到需要的學習資料等,以此來不斷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綜上所述,學校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校園的環境建設工作,以此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易梅香.淺談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與中職生的自信心[J].科技創新導報,2010(17):40-41.

[2]盧永剛.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探討[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09(12):50-51.

[3]嚴凌鋒.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對策與實踐[J].職業,2014(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