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

學問君 人氣:2.42W
試析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


  論文摘要:透過對中南民族大學人才培養的歷史回顧和現階段成果的梳理呈現,剖析該校目前在人才培養的制度、專業、特色建設等方面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時期人才培養方式的選擇路徑,透過把握辦學的方向性,加強專業建設對民族地區的適應性,增強人才培養的創造性、優質性,打造民族院校科研特色等方面構建高質量、特色化的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論文關鍵詞: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南民族大學
  
  一、中南民族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人才培養的歷史回顧

  “模式”由“模型”演變而來。著名學者錢學森指出:“模型就是透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到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些非主要因素所創造出來的一幅圖畫。”“模式”的“式”指樣式、形式。《辭海》對“模式”的解釋是:“可以作爲範本、模本、變本的樣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提出的,目前在學術界尚未出現統一的定義。教育部在1998年下發的《關於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對該術語進行相關界定,即“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爲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徵並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我校近60年的辦學歷史,大致經歷了創辦—發展—撤銷一重建—振興五個階段。其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建立的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1952年改名爲中南民族學院,2002年學校更名爲中南民族大學。1999年提出“建設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綜合性民族大學”的目標,2003年提出“建設一流民族大學”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了“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爲中心,教學科研並重”的辦學理念,提出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重創新”的理念。[3]進入21世紀後,學校繼續在已有的辦學實力之上主攻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辦學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實現良性發展,學校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我校現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涉及的因素頗多。首先,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即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與根本。它對人才培養進行質性的規定,指導和支配着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其次,人才培養模式涉及的其他諸要素均受培養目標的支配,最終又以專業培養目標的形式體現出來,確定培養方式,透過培養方案達到培養具有某一專門知識和獲得某一專門能力人才的目的。下面從兩方面對我校現階段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闡述。
   1.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定位
  我校近年來不斷修訂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對於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的探索始終孜孜不倦。2005年和2009年分別制定並修訂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以黨的教育方針爲指導,堅持教育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爲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規範化與個性化相統一的原則,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重應用”的少數民族各類進階專門人才。
  學校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激勵學生奮發圖強,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各學院在“建設一流民族大學”總體目標和總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引領下,紛紛提出自己的院系辦學定位,明確自己的專業指導思想、專業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方向。另外,學校始終把對外交流與合作作爲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和擴大學校知名度的一個重要途徑,努力開創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新局面,已與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加拿大澤威爾大學、韓國全北大學、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等20餘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並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擴大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
  2.人才培養的方案與途徑
  人才培養理念與目標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培養方式與過程中,其中教學、管理、科研、課程、制度、師資、文化、環境等各種因素都會對人才培養髮生作用。下面從課程體系、培養制度、校園文化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體部分,是專業目標的具體實現方式,合格的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已構建起了較爲科學合理的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它的課程體系設定採用“平臺+模組+羣”的結構形式。整個課程體系包括四個平臺:綜合教育(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平臺、實踐平臺;每個平臺下面分若干模組;模組中可包括若干課程羣。課程按性質分爲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結構分綜合教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環節四大類。綜合教育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體育等通修課和通選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環節由學院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進行設定。
  綜合教育平臺是課程結構中最基礎的部分,根據素質教育的理念,按照綜合性、開放性和系統性的要求進行設定,強調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注重課程體系的相容、交叉與滲透,使之更能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和民族特色。學科基礎平臺是在綜合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按照基礎性、公共性和學術性的原則進行設定,要求具有完整規範的知識體系,能夠使學生獲得嚴格的學科基礎知識訓練。專業平臺由專業必修課模組和專業選修課模組組成,應能清晰明確地反映專業培養目標。以規範嚴謹、精煉優質爲建設目標,追求知識的交叉跨度,強調專業的前沿資訊和專業發展的前瞻性。實踐平臺由通識課程中的實踐學分、社會實踐、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創新實踐活動等組成,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2)培養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學校正常運轉的必要保障,學校人才培養的宏觀、中觀、微觀制度齊全,而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是該校正在發展並亟待完備的制度。
  該校從2001年開始進行學分制改革,採用學年學分制,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就是學分制實施的指導性方案。2008年,學校成爲“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爲本校優秀人才提供連續性深造平臺,有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利於優秀學生在其專業學科領域進行科研創新、取得成就。2009年,學校開始規劃雙學位制,與南湖周邊十校聯合的雙學位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推免生製爲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寬知識面、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供了良好平臺。學校於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獲得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教育學碩士、翻譯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9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培養方案,構建研究機構和教研平臺承擔學校科研學術教學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