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析農村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成因及對策

學問君 人氣:1.75W
探析農村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成因及對策
摘要:文章針對農村流動人口勞動就業中存在的集聚化現象,從流動人口自身、社會經濟轉型、二元制社會結構、戶口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成因,並提出瞭解決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流動人口 勞動就業 集聚化現象 對策分析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涌入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流動人口的集聚化就業現象,是指流動人口在參與勞動選擇職業時所表現出的僅限於某個或某幾個行業的集中聚攏就業趨勢。勞動就業的集聚化,具體表現是大部分流動人口在從事工作上僅限於幾個特定職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就業人口的數量分佈。對流動人口目前從事的工作進行調查後發現,流動人口進城務工從事最多的職業爲工礦企業的裝配工人,佔到33%;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工人如技工、電焊工、廚師等佔21.3%;建築工佔7.8%;修理工佔6.8%;服務員佔3.9%;搬運工佔2.9%;清潔工佔2.9%;其他職業佔21.4%。這種集聚化就業在不知不覺間也對流動人口本身和整個社會產生着重大影響。
  
  一、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成因
  
  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職業特徵是從流動人口從事的以上各職業中抽象出共有的特性,這些特性是流動人口生存狀況的真實刻畫。
  1、流動人口數量巨大,但整體文化素質水平偏低
  流動人口數量巨大,在我國是一個歷史原因。在20世紀末我國流動人口有8000萬,到了2002年底,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佈的數字已達1.2億。而2004年國家公佈的流動人口有1.4億,相當於加拿大的總人口數的4倍,而且還有一個相當龐大的後備軍——9億農村人口。流動人口數量如此巨大,其自身文化素質水平卻相對較低。使他們選擇職業,參與建設面臨致命的障礙。根據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國各地需要的是有學歷職稱的高素質人才。比如,北京市2005年底公佈的對流動人口需求中,40%以上的流動人口具有職稱。即使在擁有1200萬流動人口的深圳市,每年也逐漸以優惠政策吸引高職稱學歷的人才。現今進入城市的流動人口中幾乎90%以上僅爲初中文化,與城市對於流動人口文化素質的要求正好相反,這樣的需求與供給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一方面,從數量上看,供大於求;另一方面,從質量上看又供不應求。量與質的雙重矛盾是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的主要原因。
  2、經濟轉型的影響
  改革開後,我國爲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之一,就是爲世界提供了數量最多的廉價勞動力。外資的注入使我國一些行業快速發展,如建築業、礦產業、紡織業、服務業,解決了一大部分流動人口的就業問題,形成了外出務工農民的集聚化就業態勢。另外,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將促使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的流動人口就業方向更多地集中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劇流動人口的集聚化就業傾向。
  3、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處於城鄉二元制經濟社會結構的狀態。在這種二元社會結構下,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社會權利,擇業範圍受到很大限制。例如,有的省份在就業問題採取“先城市、後農村,先本地、後外地,先本省、後外省”的三先政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上海、北京、武漢等大城市針對外來勞動力,相繼出臺限制規定,發佈了限制、禁止使用外來勞動力的行業和工種目錄。從1996年起,北京市勞動局每年發佈通告,通告在某些行業內限制使用外來勞動力。這些受到限制的行業和工種,從1996年的15個增加到1997年的34個和1998年的36個,直至2000年的103個,逐年有所增加。這些制度和政策對流動人口選擇職業形成限制,導致了目前集聚化就業的傾向。
  4、戶口制度的影響
  戶口問題,一直是流動人口的大問題。凡流動人口到城市務工,都會遇到戶口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戶籍制度是歷史遺留的,它本身就存在着隨時間推移產生的缺陷。現階段出現的問題是,我國人口總量巨大,人口流動加速,人戶分離增多,它已不能起起到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作用。戶口的限制,抑制了流動人口的就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