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在閱讀教學中挖掘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

學問君 人氣:9.15K
在閱讀教學中挖掘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講得情景交融,達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教師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內涵是實現“情融融,意切切”的基本條件。範讀課文,指導朗讀是傳導感情的重要手段。品味重點詞語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設計深淺適度、能蕩起學生思維浪花的問題,是達到“情融融,意切切”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閱讀教學 挖掘 體會 課文 情感因素
        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小學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每篇文章都寄託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文章的理解則離不開思想感情的體會。如果單純教字、詞、句、篇,師生遊離於文章情感之外,則把本來生動感人的課文,講得形散神離,枯燥無味。
        這樣的教學,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見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沒有了。失去了對感情的體會,也就失去了文章的靈魂。這種只講其表、不解其裏的程式化的教學,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後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講得情景交融,達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
        一、教師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內涵是實現“情融融,意切切”的基本條件
        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學生作爲主體的,學習主體對知識的掌握以及由知識向智能的轉化,無不借助於具有動力因素的情感媒介來實現的。爲了使學生披文入境,入境動情,教學每篇課文,我都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調。教材中的領袖人物、英雄人物、先進人物是學生的榜樣,也是教師的榜樣。備課時,自己首先從感受形象出發,使教材中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現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產生無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對於那些描寫自然美的課文,則透過語言文字的誦讀,想象出一幅幅美麗、鮮明的畫面,體會出作者觀察事物的準確、細緻、深刻,語言之優美貼切,以及字裏行間洋溢着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課文的感情內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化爲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講課時再現出來,力求達到聲情並茂。
        文章的感情內涵,主要透過對內容的.分析,對重點詞句的推敲來把握,有的則要透過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來探究。
        二、範讀課文,指導朗讀是傳導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師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誘發有直接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到精神飽滿,神態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給學生一種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別要透過教師的範讀傳導感情。當教師的心融於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課文之中時,感情就自然流露出來,並傳導給學生。 例如:教學《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齊唱“小小雨花石”之歌,讓歌聲把同學們帶入那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然後,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了課文。這一範讀,深深地感染了同學們和聽課的老師,許多人流下眼淚。此時,課堂上靜極了,激情從每個人的心頭涌起,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張指導員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學們,使同學們的心絃受到震顫。再如《一夜的工作》最後兩個自然段,作者滿懷深情地抒發了對周總理無比崇敬的感情,字裏行間充滿着一種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對這一類課文的教學,要做到少一點分析講解,多一點有感情地朗讀的指導。透過反覆誦讀,產生對總理強烈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強烈感染,與作者產生共鳴,使整個課堂上“情融融,意切切”。
        三、品味重點詞語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課文所表達的自然、社會、藝術之美,都蘊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之中,對於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刻的詞句,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處,悟出深邃之意,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場雪》對雪後景象的描述,從整體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從靜態到動態,有聲有色有形。教學這一段時,我緊緊圍繞“雪美”的詞語,引導學生品評體味。讀到“嗬!好大的雪啊”時,先體會作者此刻的心情,透過一個“嗬”字,品味出作者對大雪的讚歎之情。經過品評,學生悟到,這一“嗬”含三贊:一讚雪之大;二贊雪景美;三贊人之歡。真是一字傳神,意境全出,透過仔細品味,達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效果。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與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從而實現由情到理的過渡。
        四、設計深淺適度、能蕩起學生思維浪花的問題,是達到“情融融,意切切”的重要途徑。
        教師是腦力勞動的指揮者,學生是思維園地裏的勞動者。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享受到思維活動的樂趣和幸福。如果說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是一曲動聽的交響樂,提問則是這樂曲中最動人的旋律。例如:教學《冬晚》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去認識舊社會,認識小車伕的品質。同時,透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當學生的心被小車伕的品質深深打動之際,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到這裏,你心情怎樣?有什麼想法?”一個同學說:“初讀課文時,我認爲小車伕太傻了,自己家裏這麼窮,很需要錢,拉車掙錢又那麼不容易。作者不坐他的車給他錢,他還不要,現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他不要別人施捨的錢,要靠自己的勞動掙錢,這是勞動人民具有的人窮志不窮的美德。” 大家的發言,說明同學們理解了小車伕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一個問題的討論,蕩起了思維的漣漪,激起了學生對舊社會的憎恨,喚起了他們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使學生的認識在問題的討論和交流中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