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學問君 人氣:1.23W

近年來,根據《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繫,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爲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高職院校中的旅遊管理管理專業改變辦學思路,實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實現旅遊企業和高職院校的雙向優化,互助雙贏。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培養旅遊企業一線和基層管理所需的,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實踐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鑑於此,筆者將對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過程中常見的四種模式進行解讀,希望有助於這方面的研究。

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一. 校企合作的內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爲社會培養和培訓合格的勞動者、技術人才這一目標指引下,開展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的合作,將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素質,並增強企業與畢業生之間雙向選擇的可能性,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實質是透過校企、產教的合作,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並重的企業一線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種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採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訓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具有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 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與企業合作的現有模式

經過多年來我國我只院校旅遊管理專業與企業的探索,已經在我國出現了多種校企合作的模式,總結起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

(一)實習基地培養模式

“實習基地”模式是旅遊管理專業中最常見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學校和旅遊企業在學生實習環節上開展的合作。校方負責聯繫並安排學生進入一些定點的旅遊企業(如旅行社、旅遊景區、旅遊酒店等)開展實習。企業作爲高校的實習基地。學生在這些企業實習過程中,一方面透過直接參加旅遊相關企事業單位實際業務的定崗工作,初步獲得旅遊專業操作技能和實際工作經驗,鞏固在學校所學理論知識,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透過參加與未來就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鍛鍊社會交往能力,獲得實際旅遊業務知識和管理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就業做好準備。學校在該模式下對學生的實習安排一般分爲三個階段。

1.平時見習

在大一期間(有些學校是在新生入校本文由論文聯盟 收集整理軍訓之後),爲了讓學生對旅遊專業及將來要從事的相關工作有個感性的認識,一般會由專業老師聯繫當地有代表性的旅遊企業,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學習。由企業的專門人員或是在該企業頂崗實習的大三學生進行陪同講解,參觀完後,會安排學生與企業相關負責人和畢業已參加工作的學生進行座談,回答學生的相關問題,並適當介紹旅遊企業在未來需求的人才需具備何種素質,讓學生在大一時(入校時)就對自己將來的就業有個規劃,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後面的學習實踐中,有意識的去進行相關能力的鍛鍊和培養。

2.假期打工實習

學校可負責聯繫旅遊企業,協助學生利用寒暑假進入企業實習,體驗旅遊一線員工的生活,瞭解社會,瞭解企業,瞭解具體崗位的實際工作,爲自己日後的職業進行定位,同時爲返校後理論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的打工實習,對大多旅遊企業來說,尤其是旅遊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旺季時(例如春節期間)人員緊缺的狀況,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經營;同時,學生到旅遊企業打工實習,勞動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強,工作積極性也比較高,因此旅遊企業也歡迎這些實習生的進入。

3.頂崗實習

由於旅遊業對其從業人員要求的就業門檻低,但十分注重實踐經驗,故大多學校安排學生在最後一學年到旅遊景區、旅行社、旅遊酒店、旅遊局等單位進行頂崗實習,把實習、畢業和就業捆綁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在實習期間,學校安排校內校外兩個實習指導老師,多與學生就實習、就業、擇業等問題進行溝通,引導學生擺正心態、準確定位、順利就業。對旅遊企業而言,透過對實習期間學生表現的觀察瞭解,在雙向選擇的條件下,可以從中吸納優秀畢業生畢業後直接就職於本企業。

(二)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培養”即學校根據一些旅遊企業對緊缺人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結構,以市場爲導向,以崗位需求爲依託,將合作旅遊企業的企業文化與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學中,根據合作企業的需要進行訂單培養,把學生的實習、就業與這些企業掛鉤,實現教學、實踐和就業一體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是校企開展聯合辦學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種觀念與制度的創新。

實施“訂單培養”模式的校企合作辦學,不僅使學生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鞏固,鍛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縮短畢業生走向社會的適應期。這種模式的最大特點就在於:由合作的旅遊企業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數量、具體對應的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選擇培養學生,再把培養的學生輸送給企業,省掉了“企業招工和學生就業”等繁瑣的中間環節。同時定向培養的學生從進入校門就明白自己將來工作的內容,對知識的學習也有了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專業培養。但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養的學生認爲,一走進校門就等於有一隻腳已經跨進了就業的大門,無論自己專業能力怎麼樣,畢業後就有工作,於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間便放鬆了對學習的要求,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長遠上來說不利於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的職業發展。

同時訂單式培養模式對學校也有較高的要求,因爲學校不僅要針對企業的要求挑選合適的學生進行培養,同時還要求學生不能因爲畢業就有工作而放鬆學習,致使畢業時因爲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臨失業。

(三)雙向進入模式

缺乏具備“雙師素質”的旅遊管理專業教師是許多高職院校面臨的共同問題。旅遊管理專業實踐性非常強,要求授課教師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據有關數據顯示,在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中,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所佔比例較高的院校較少,大多院校旅遊專業的教師都是理論豐富實踐缺乏。同樣,旅遊企業中的員工也有實踐經驗有餘,而理論水平不足的困擾。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擁有一席之地,提高現有員工素質是企業必修的課程。而高校正擁有培訓企業員工的師資和先進理念。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和旅遊企業合作進行互換培訓,“雙向進入”模式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在這個模式下,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進入旅遊企業學習,即學校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各部門任職鍛鍊,加強實踐經驗的積累,提高教學質量;企業管理人員進入學校旅遊管理專業學習,即旅遊企業派管理人員到學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另外,學校也可以聘請旅遊企業內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定理論水平的管理者作爲兼職教師爲學生定期舉行講座。學校與旅遊企業建立夥伴關係,旅遊企業擁有實踐經驗豐富的員工,學校擁有專業理論水平較高的教師。雙方採取雙向進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實現人才優勢互補,實現零距離辦學。

(四)工學交替的“3+1+1+1培養模式

隨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出遊頻率的增加,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對爲其提供服務的旅遊企業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市場上旅遊管理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將會出現很大的缺口。根據這一市場需求和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爲構建工學交替的“3+1+1+1”的培養模式,應該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比較適用的一種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這種模式把短期見習、頂崗實習與就業相結合,學習與工作實踐交替進行。其中,校內教學以理論課爲主,輔以見習等實踐性教學,校外實踐以頂崗實習爲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在“3+1+1+1”的培養模式下學校對學生的實習安排分爲6個階段,即三個學年六個學期(一學期爲一個階段),學生前三個階段在校內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培訓;第四學期到旅遊企業進行實訓鍛鍊;第五學期返回學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再學習和全國導遊資格證的考試,並完成畢業設計和和畢業答辯;第六學期到旅遊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並就業。這種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充分考慮旅遊企業的經營特點,在旅遊淡季安排學生在校內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旅遊旺季安排學生進入旅遊企業進行實訓、實習,學工交互遞進,不僅能夠滿足旅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更好地爲企業服務,而且也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實訓、實習要求,在企業得到最大限度的鍛鍊,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完全運用到實踐中去,最終完成由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

但是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在這個模式下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工作是交替進行的,學習過程經常會被打斷,這樣可能會對學生的系統性學習產生影響;在頂崗實習時,學校直接把學生交給企業,學校和企業交流不足,對學生的管理均不到位,使得校企合作辦學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對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而言,採用開放式辦學思路,最大程度上實現旅遊企業和高職院校的雙向優化,互助雙贏,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