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9W

摘要:在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以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文章在分析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生管理的相應對策,並探討了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探討論文

關鍵詞:骨幹院校;人文環境;全員學生管理

爲了加快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推出了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以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高職學生特點分析

當前高職學生與其他高校學生一樣,大多是“90後”出生、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

1.錄取分數較低、自律性較差

高職學生的錄取分數僅200多,較本科錄取分數相差甚遠。分數低不僅說明高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還說明他們學習不夠積極、刻苦,自覺性較差。高職生普遍存在“道理都懂,但不能夠堅持執行”的現象。如何加強高職生的自律性、提升其執行力,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管理,將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難點之一。

2.普遍具有失敗、挫折、自卑等消極情緒

高職學生因高考失利,失去了去本科院校讀書的機會,轉而到高職院校就讀,或多或少帶有失敗、挫折、自卑等消極情緒。如何正確引導他們勇敢面對過去的失敗,重新建立信心將至關重要。

3.情緒波動大、可塑性強

高職學生剛從高中來到高職院校就讀,因爲年齡及社會經歷少的因素,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均沒有定型,可塑性強,同時情緒也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班主任、輔導員等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情緒波動,並進行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將非常重要。

4.缺乏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高職學生不管是來自農村還是城鎮,基本上都是集每個家庭的寵愛於一身,從小被人呵護,缺少關心他人的經驗,所以往往造成他們用以自我爲中心的方式去做人、做事。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但很少會去換位思考,先去理解他人。在工作、學習中就會表現出與他人合作及溝通的能力較弱。

5.動手能力較強、綜合素質不高

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是以就業爲導向,以滿足企業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要求。該理念下,高職教育往往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也是導致高職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綜合素質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對策分析

1.透過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約束管理,提高學生的自律性

高職學生自律性較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高職院校要徹底改變這一現象,應從人文教育和約束管理兩方面入手,前者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後者是用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爲,兩者相結合實現學生意識上認同、行爲上服從的學生管理效果。高職院校、教學系部和各班級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教育,例如,組織學生觀看“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視頻,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

2.加強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學生管理隊伍的人文素質

高職學生的生源決定了高職生普遍具有失敗、挫折、自卑等消極情緒,並且情緒波動較大。近年來,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也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視,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設立心理諮詢室等。但是有心理障礙並願意去進行心理諮詢的學生並不多,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依靠一支高素質的學生管理隊伍。高職院校應加強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建設(如在選用班主任、輔導員時,強調其愛心、責任心;組織學生管理人員開展教育心理學相關課程的學習活動等),提高學生管理隊伍的人文素質,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異常、及時疏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3.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該目標要求高職院校既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兩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高職院校在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可透過以下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開展自我評價和自我推薦活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高職院校可以依託各教學系部,組織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自我推薦活動,並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宣傳動員、組織培訓、考覈辦法、激勵措施等),以保障活動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2)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高職院校團委應在完善社團管理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以增加學生加入社團的積極性。各班主任、輔導員應透過班會等形式,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藉助於社團活動的平臺,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

(3)開展以非專業知識爲主題的週末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高職學生透過學習專業知識,來獲得一技之長、用於安身立命,但高職教育的使命不僅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還肩負着培養高素質公民的責任。高職院校可透過開展以非專業知識爲主題的週末課堂,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所謂非專業知識,是指學生“成人”所需要的知識,例如人際往來禮儀、我國傳統習俗、公民道德、法律法規、普世價值等。

三、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

1.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概念

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普遍具有自制力差、自卑、學習不主動等特點,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採用何種學生管理模式值得探討。如果沿用本科院校較爲寬鬆的學生管理模式,將很難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因爲本科院校的學生管理是建立在本科學生較強自制力基礎上的,而高職學生的自制力普遍不足。如果採用中職強壓式的學生管理方式,又會使學生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更會適得其反,筆者認爲應採用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學生管理模式——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

人文環境下的全員管理模式是指在特色校園文化的指導下,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本着“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爲目的、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爲目標的學生管理模式。

2.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的實施

(1)構建特色校園文化。隨着高職院校規模擴張、數量增加以及生源規模縮小,高職教育的競爭日益加劇。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將呈現從規模競爭—內涵競爭—校園文化競爭的演變趨勢。從長遠來看,在規模、內涵方面無差別或各有優勢的情況下,決定高職院校競爭力的因素將是校園文化品牌。高職院校要在劇烈的競爭中勝出,或是要建成全國一流的院校,就必須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爲例,該學院在升格爲高職院校以來的二次創業過程中,積澱形成了“艱苦奮鬥、勇於攀登、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學院精神,並以此精神爲核心來構建特色校園文化。

(2)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一般認爲,學生管理是班主任、輔導員及學生工作人員的事情與教師或學校其他崗位人員沒有直接關係。這種觀念是片面的,因爲學校是由各部門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各部門共同爲學生提供學習、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務。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要求高職院校各部門的教職工應本着“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共同參與學生管理工作。

(3)建立“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交流機制。人文環境下的全員學生管理模式,不僅要求高職院校教學人員、專職學生管理人員、後勤服務人員共同參與學生管理工作,還要求建立“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交流機制,以實現對學生的共同管理。高職院校可採用線下、線上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管理的協同。一是線下方式,在教學人員、專職學生管理人員和相關後勤服務人員間,透過電話或短信及時交流學生管理資訊;二是線上方式,依託校園網以教研室爲單位,設立教研室網上論壇,以便教學人員、專職學生管理人員、後勤服務人員實時交流學生管理資訊,實現共同管理的目的。

(4)學生管理工作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爲目的、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爲目標。因爲安全、穩定是高職院校一切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前提,所以在教職工中常有把學生管理工作等同於維穩工作的認識。然而,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承擔着維穩的任務,還肩負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

(5)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健全的學生管理制度是人文環境下全員學生管理模式實施的保障,否則將出現各部門人員相互推諉的情況。學生管理制度應包括:一是樹立“育人”的意識,各部門人員首先是教師的角色,承擔育人的責任,其次纔是工作人員,提供相應的服務。二是明確責任,班主任、輔導員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執行者,其他教職工是參與者。例如教師上課時除了承擔授業的工作之外,對於學生曠課的情況還應及時反饋給班主任,避免出現任課教師認爲學生向班主任請了假,而班主任認爲學生向任課教師請了假的資訊割裂情況。三是將學生管理工作納入到教職工年度考覈中,例如在年度考覈中,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教學、評價管理、評價服務”的活動,學生評價的結果作爲考覈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四是建立獎懲機制,以規範教職工的行爲、激勵教職工做好“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