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實驗教學初中物理教學論文範文

學問君 人氣:1.06W

1在分析概念中質疑

實驗教學初中物理教學論文範文

學習貴有疑!實踐經驗表明,學生一旦缺乏批判精神,則勢必缺失明辨是非,接近真理的自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當形似質異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時,缺乏批判精神的學生往往會被外在表象所迷惑,在概念認識上舉棋不定,處理問題則往往容易出錯,是不是這些學生頭腦中沒有概念呢?不是,而是缺乏比較,缺乏從細碎處着手辨析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我們在和學生講“相互作用”與“二力平衡”這些問題時,下面一道例題非常常見,但是學生初次遇到時,缺乏批判精神的學生往往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例1教室裏的一張課桌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則下列關於平衡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援力與桌子對地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B.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援力是一對平衡力

C.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對水平地面的壓力力是一對平衡力

D.該情境中不存在平衡力分析

這個問題學生爲什麼會出錯?學生思維的薄弱點在哪裏?筆者認爲,學生在“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理解上出現了相互干擾的問題,或者說對“二力平衡”的四個條件不夠清晰,只是浮於表面,最終出現了錯亂,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只是記住了“等大,反向”,而沒有注意“共體”即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這一首要條件,同時也給學生滲透了分析力學問題首先必須確立“研究對象”的意識,同時對於初中物理,後面還要學習槓桿,所以,還要強調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如此一來“共體、等大、反向、同線”的二力平衡條件就清晰了,認識也就不容易出錯.在講解本題時,藉助分析對“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這兩個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在辨析的過程中學生的質疑態度與意識有了提升,獲得智、能、情三個維度的發展.

2在探究活動中質疑、驗證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那麼對於初中物理課而言,如何探究呢?筆者認爲探究課離不開“質疑”,提出問題後基於自己的原有認知收集證據推理得到結論,對於自己探究得到的結論在展示前,自己反思其正確性,即再次質疑,重新收集證據,或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更一般的對象分析中驗證其正確性,最終得到正確的結論.整個環節.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光的直線傳播”這節內容時,給學生提供日全食圖片,這是學生較爲熟悉的現象,同時拋出問題:日全食現象蘊藏着怎樣的光學知識呢?對於這個問題,學生都能從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認爲這是太陽被月亮遮住了導致的.很自然地聯繫到另一個問題:“光在物質中是如何傳播的?”“是不是沿直線傳播的呢?”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呢?生活中學生能夠找到“影子”的例子,思考如果光可以彎曲,那麼按道理就沒有影子,但是光路是看不見的,如何進一步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呢?爲了讓學生能夠自己找到證據並解釋問題,給學生提供了足量的.器材,分組合作探究.課堂上,學生大多能找到如下三個證據來證實自己的猜想:實驗1激光筆作爲光源,激光射向裝有煙霧的礦泉水瓶,觀察光傳播的路徑,證實光在空氣中能夠沿直線傳播.實驗2激光射到水中,爲了提高可見度,水中可融入適量的豆漿或牛奶便於觀察光傳播的路徑,實驗現象證實光在水中(液體)中能夠沿直線傳播.實驗3用玻璃磚代替水做實驗,可以證實“光沿直線傳播”.而教材中的結論是在“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直線傳播已經感知到了,爲什麼要強調“同一種均勻介質呢?”這一質疑,帶動了思維進一步發展,有了收集“新證據”,修正結論的需要.筆者在學生有了心理需要的時候,給學生做了一個“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發生折射”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感知概念的準確性,同時也爲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3在交流互動中促進思維更豐滿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南通作爲教育大市推出了十二字教育方針,“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踊躍展示”成爲了新時期南通教育的總體要求,既然限時講授,那就多讓學生自己講一講,爲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多,無論是概念課、實驗課、習題課,筆者都嘗試着讓學生分組討論,在交流中質疑、批判、吸收,調動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例如,在和學生學習了歐姆定律後,筆者設定了一條例題,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深化對電阻,及歐姆定律本質的理解.

例2下面對公式R=U/I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導體的電阻跟透過它的電流成反比

B.導體的電阻跟加在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C.電流一定時,導體的電阻與其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D.導體的電阻大小取決於自身的條件,與電壓和電流無關

這個題對初學物理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從公式出發很容易出現錯誤,“電阻”的理解不夠深刻,錯誤地應用控制變量法而選擇C,甚至有些學生在教師講授後也無法理解爲什麼數學式上反映的正比、反比關係爲什麼就不適用於此了.與其花時間給學生講解,還不如放手讓學生自己相互討論、質疑與研究,筆者在教學中通常以三到四人分爲一組(人數不宜過多,否則不易調動每個人來進行思考).給出一定的時間來查找資料,分析思考、組內討論之後形成小組共同意見.接着需要進行組間交流,各組首先表明自己的選項,然後闡述選擇的理由最後達到一個統一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數學公式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它結合了物理就被賦予了生命力,在理解它時就必須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考慮.電阻的大小隻取決於其材料、長度、橫截面積以及溫度等因素,不與電壓、電流有關.對於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不僅僅可以透過交流意識到電阻阻值是由其本身決定的(雖然電阻定律到高中才學習),更理解到歐姆定律的意義,變形式未必具有意義,同時意識到“控制變量法”不可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