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

學問君 人氣:1.41W
試論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


  論文摘要: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德育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本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並提出多媒體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相關措施。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課堂教學;主體作用
  
  多媒體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如計算機、影視、投影、幻燈等,並結合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啓動和我校的教學設備更新,電腦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室的建立,越來越多的德育課教師認識到透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採集的資訊與德育課程整合的資源對豐富教學內容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網絡採集開發的資源,不但可以豐富教材,生動教材,使教材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而且還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興趣,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使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實現。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與看法。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和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指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情感狀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正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求知慾望,就會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效率也會不斷提高。德育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說教課,顯得枯燥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難以調動。而多媒體課堂教學引入現代教育技術能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用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交互傳遞,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利用它設計出情境或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子用多媒體直觀表現出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視覺、聽覺,透過聲、形、色、畫刺激學生各個感官,把教學內容變抽象爲直觀,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熱情,從而達到“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例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課中的“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這一節時,本人首先展示一組世界知名的自然景點讓學生欣賞,接着播放一組地球環境遭到人爲破壞,給社會、人類生活帶來危險驚心觸目的新聞短片,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感觸。接着向學生提問: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人類的生存到底存在哪些聯繫?爲什麼人類一定要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又如在講授《經濟政治與社會》課中的“建設和諧文化”中“文化的多樣性”這一內容時,首先圖片展示:北京2008奧運會會徽、火炬、獎牌、中國代表團的領獎服、禮儀小姐的頒獎服,鳥巢與水立方建築等。然後播放視頻:“中國風”扮靚奧運村片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片段和上海世博會期間不同園區內舉辦的文藝演出片段。接着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北京奧運村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呈現了哪些中國文化元素?上海世博會期間不同園區內舉辦的文藝演出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元素說明了什麼?透過這些精美的圖片,精彩的視頻,新穎的設計作爲情景引導,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激發,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恰當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之一,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措施。其中討論法就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一種主要教學方式之一,也是落實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因此,本人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就把學生按照自由組合的方式組建成學習小組,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問題,設計一些討論題,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例如在講授《經濟政治與社會》課中的“共建和諧校園”這一內容時,開展了題爲“拒絕冷漠,情暖你我”的'主題活動課。活動過程中播放了“小悅悅事件”新聞視頻: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王悅)走在巷子裏,被一輛麪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58歲的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透過播放新聞視頻,讓學生在心靈上產生強烈的震撼,接着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在坦誠而熱烈的討論氣氛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暢所欲言。這樣不僅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那種死板、沉悶的教學氣氛,開闊了思路,發展了思維,促進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切蹉與交流,而且也讓學生明白到社會、校園環境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來營造和維持的,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爲社會、校園注入自己的一份關愛和真誠,讓社會不再冷漠,讓世界充滿愛。最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放聲歌唱《讓世界充滿愛》。又如在講授《經濟政治與社會》課中的“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的這一節時,本人根據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實際,展示課前師生精心設計和收集的幾組圖片、視頻組織學生討論:1、國家爲什麼要限制塑料購物袋的使用?2、列舉學生中存在哪些不合理消費行爲?3、應如何處理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關係?根據討論結果,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樹立積極、合理、健康的消費觀。這樣的教學方式既達到了應有的教學目的,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並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三、引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社會實踐活動是德育課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透過社會實踐,不僅能讓學生直接接觸到社會,體驗生活,開闊視野,獲得新知,而且改變了以往教與學的關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髮展的多種需求,主動創造條件,實行開放式的教學,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對學校周邊的社區參觀訪問、社會調查,關注社會熱點,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豐富的社會素材引入到德育課教學中來,使課堂教學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通,這既堅持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又培養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習慣,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資訊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如在講授《職業生涯規劃》中“就業形勢與擇業”“創業是就業的重要形式”的內容時,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外出調查本校的近幾屆同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目前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瞭解本校畢業生創業情況,訪問他們的企業,請他們講述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歡樂。又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中“正確處理利己與利他的關係”這一內容時,讓學生結合本課義利觀的學習,開展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調查,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問題,思考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相應的對策。課後學生透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途徑查找資料,到企業、社區去調查訪問,蒐集有效資訊資源,並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形成自己的成果,製作成多媒體課件、或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資源共享。大部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後都覺得受益匪淺,既拓展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可見,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既實現了現實的教學目標,又真正貫徹了主體性原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