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文: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1.97W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適應社會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本文分析其內涵、概念及特點,介紹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論文: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英語;教學

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幾年來在教育領域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研究性學習。它是適應未來人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運而生的。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重點是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在此,提出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這一課題,並做一些理論和實踐探討。

一、英語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中學生觀察積極主動,但精確性不高,意義識記開始佔優勢,對具體材料識記的指標仍高於對抽象材料識記的指標。抽象思維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由於初步掌握了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能夠理解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的一些比較複雜的關係和聯繫,他們開始用批判的觀點看待周圍事物,但還不成熟,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據這些特點,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應爲:

(一)增強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中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涉及到中外的社會、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學生透過實踐、調查,更深刻地瞭解和體會科學對於自然、社會和人類進步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注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增強其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養成科學態度和道德。在中學英語教學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具有認真、踏實、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與成果。基本確定“崇尚真理,尊重科學”的意識,基本形成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三)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的體驗。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獲得初步體驗,激發起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慾望,並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質疑、探究、動手、求知的積極態度。初中英語教學的語言交際性的特點更強調的是學生這方面的培養。

(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善於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思路的能力,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五)培養蒐集、分析和運用資訊的能力。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徵,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手段獲取資訊,學會整理與歸納資訊並恰當利用資訊,促進學生思考和創造。

(六)學會合作與分享。合作的意識與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美國教育學者沃邁特認爲,“合作學習是近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環境,讓學生學會交流資訊,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這將爲他們以後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一)實施。

對於中學英語教學來說,它與別的學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交際性比較強,整個教學都圍繞着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而展開的。根據其學科性質和學生的特點,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適於採取以下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學習。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注重教給學生知識,給出學生問題的.答案,結果是高分的英語成績,卻連一句簡單的問候也用英語表達不出來,即“啞巴英語”。隨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培養學生熟練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已迫在眉睫。這樣,英語教學就必須給學生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小班級的教學規模是英語教學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以班級授課製爲基本形式的中國學校的班級人數遠遠超出標準人數的要求,因此,把班級分成小組就尤爲重要。

(1)操作過程分組:依據學生的學業水平、個性特徵、性別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組。佈置任務:對各個小組佈置相同的任務或不同的任務。如:詞彙爲共同的任務,課文理解佈置給不同的小組等。交流與合作:學習小組經過獨立學習和小組學習後,在課堂上以小組爲單位進入角色,把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全班。在這個學習成果的交流過程中,學生佔有很大的主動權,佔有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從而鍛鍊了他們用英語聽和說。這時教師的作用則是指導、幫助和評價。

(2)教學示例:AnAmericanBoy。知識目標:掌握重點語法項目;理解課文內容;能力目標:運用基本詞彙、句型,理解課文大意,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德育目標:讓學生體會生命價值,領悟人生的意義。 2.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運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全班圍繞一個共同的研究課題,在一定的時間內,讓學生獨自完成收集資料和資訊的任務,屆時與全班集體討論,獲得結論。下面以“中英飲食文化對比”爲例說明。教學示例:中英飲食文化對比。知識目標:有關飲食方面的詞彙和句型。能力目標:擴展學生的詞彙,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獲取資訊的能力。德育目標:讓學生了解中英兩國飲食習慣的異同,培養學生文化包容意識。

(二)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核心的素質教育。傳統的英語教學偏重知識的掌握,偏重於陳述性、外顯性知識的傳授。在這種模式下的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式的、靜坐式的,教師的教主要是停留在學生的“記憶”和“理解”的水平上,從知識目標上,只是注重了行爲性目標。這樣就很難適應社會需求的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特別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完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播者的主動地位,由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建議者、資源開發者和指導者。同時,相應地學生不再作爲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去聆聽教師一再重複的事實和理論,這就要求學生改變固有的接受型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由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爲積極、主動的知識的探究者、發現者。師生關係轉變爲對話、合作,轉變爲在教師的指導下彼此討論與學習。傳統教育中“師道尊嚴”、“唯師是從”的師生觀已成爲歷史,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觀逐步建立。結束語“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創造精神的力量”,而作爲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來說,教師又是教育中具體工作的實施者,他們的工作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或活動,它沒有人們所熟悉的套路規範,沒有現成的模式,也沒有教參可供教師借鑑、參考,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探索,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從重視教師主動的“教”轉變爲重視學生主動的“學”;教學評價上,從傳統的重視對學生的單向的、單方面的學科知識的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轉向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的評價。同時教師還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指導能力,與時俱進,關注前沿科學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另外,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校長也要確保研究性學習權力的下放。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學習方式或活動,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很好地運用對廣大實踐工作者來說基本上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實踐。雖然這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功,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教師本身水平侷限下,也會在實施中受到一些侷限。但是作爲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它經過長期探索,最終會取得預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