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實驗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運用的調查與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9.13K

一、調查目的

實驗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運用的調查與分析論文

近年來,隨着教師科研意識的增強,實驗作爲常用的研究方法亦被教師們廣泛使用。爲了解當前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的現狀,併爲中小學英語教師今後運用研究法提供一些參考,筆者做了本次調查。

二、取材範圍、調查方法與調查結果

北京師範大學主編的《中小學外語教學》與華東師範大學主編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是中小學英語教學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的主要陣地。它們所刊登的文章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筆者選取了近五年刊登在這兩種期刊上的所有實驗報告共35例,作爲本次調查的對象。

調查從五個方面進行,即實驗題材、實驗性質、實驗對象、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調查的結果如下:

三、結果分析

一)實驗題材

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小學外語教學實驗的題材比較廣泛,除了教學方法以外,還涉及教材、非智力因素、學法和課外活動等,共中還有一例關於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模式的實驗。在爲數較多的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中,教師的視野涉及更多的是教學模式、教學媒體和技能訓練等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

教學法的內涵比較廣泛。按照傳統的觀點,人們把教學法分爲三個層次。①理論層次(Approach),指探索語言是什麼以及語言是怎樣習得的;②教學模式(Model),指探索怎樣的模式是達到某一教學目的的最佳方法;③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method &technique),指教學中具體方法的

運用。在這35例實驗中,理論探索的比較少,屬二、三層次研究內容的較多。這說明中小學外語教師更關心的是教學技巧的運用,而較少關注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自然也較少探索語言教學的本質與規律。

在技能訓練方面,缺少對聽和寫的實驗研究。在35例實驗中沒有一例實驗是研究“怎樣教聽”和“怎樣教寫”的。

另外,在應試技巧指導實驗中,缺少以考試方式爲自變量的實驗。

二)實驗性質

實驗的分類有多種。根據實驗的本質特點,可分爲確定性實驗和形成性實驗。

確證性實驗旨在確證與教學有關的事物的內在聯繫,回答“是什麼,爲什麼”一類的問題,它重視調查和依據已有的科學原理,合理地進行假設,用嚴格的實驗方法來確認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外語教學實驗是指在一定語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尋求各變量與教學效果之間因果關係的科研活動。確證性實驗對變量的控制與操縱程度較高。例如,廣東北江中學的《圖式閱讀理論完形填空》(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3期)。實驗者在閱讀圖式理論的指導下假設:“如果一個學生能利用圖式閱讀理論指導閱讀,而且能夠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那麼,他在做完形填空時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透過一定的操縱與控制得出的實驗數據說明:實驗班水平稍有提高,但幅度不大。透過實驗後的訪談發展:成績好的學生喜歡這類方法,而差生則感困難。實驗結果與原假設不完全一致,實驗者進而得出結論:質量高的完形填空,其效果應該是語言圖式與內容圖式相結合。

形成性實驗又稱“改造性實驗”,旨在尋求可以達到目標的最佳方法和途徑,回答“怎樣有利”的問題。也就是說,形成性實驗以預定的具體目檔爲前提,實驗者往往會想方設法達到此目檔,但容易忽視對變量的控制與操縱。例如,在《中小學外語教學》1997年第3期的《深圳市南山區初中整體改革實驗報告》中,實驗者預先設立的實驗目標是讓學生在初中就達到相當於高中畢業(會考)的水平。爲此,實驗者在教材選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教師培訓、練習形式及考試方式等方面都作了論證和安排,使實驗最終達到了目標。

本次調查發現,35例實驗中有3/4屬於形成性實驗。此次調查的結果反映出目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的幾個弱點:

一是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尤其是本學科教學理論的指導。在35例實驗中,只有9例(約佔實驗總數的1/4)有明確或暗含的理論基礎,但是其中的2/3是以普通心理學和普通教育學等理論爲依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外語教學實驗失去了其學科特徵。

二是缺乏對研究現狀的必要了解。許多實驗的“現狀”只不過是指本學校的教學現狀,而校園之外誰曾做過相同或相似的實驗就不得而知了。這樣既容易造成重複實驗多,又不利於實驗結果的逐步完善與推廣應用。

筆者認爲,中小學英語教學應當學習同行的經驗,並吸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找出更適合本校或本地區的方法來。

三)實驗對象

目前的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偏重於中學(佔84.56%),尤其是高中(佔45.28%)。這可能與高中是中學生升入大學的關鍵時期有關。於是,關於高考的技能訓練、技巧培訓和應試策略等方面的實驗也比較多。而在僅有的4篇小學實驗報告中,有4篇是關於《直接拼音入門》教材的實驗報告,有1篇是關於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遊戲的實驗。看來,以小學生或兒童爲研究對象的實驗既偏又缺。小學英語教學還有許多課題可以論證。事實上,許多語言學習的基本理論都是在研究兒童語言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比較系統地接觸英語。因此,要

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體系,研究者千萬不可忽略對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

四)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的概念是由英國統計學家費舍(R.A.Fisher)首先提出的。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使實驗數據有合理的教學模型,以減少誤差,從而提高實驗的科學性和精確度。費舍認爲,實驗設計應遵循三大原則,即局部控制原則、隨機化原則和重複驗證原則。合理和完善的實驗設計可以提高實驗研究的'效率,增強研究結果的信度。實驗設計是連接理論假設和實驗操作的橋樑。實驗設計可以分爲前實驗、準實驗和真實驗。魯南(Nunan,1992)把以上三種實驗的特點歸納如下:

前實驗:有前測和後測,但沒有控制組;

準實驗:有前測和後測,有實驗組和控制組,但分組沒有經過隨機化;

真實驗:有前測和後測,有實驗組和控制組,分組經過隨機化。

很明顯,以上界定的關鍵在於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確定是否隨機化。事實上,抽樣原理是支配實驗方法的重要原理之一(桂詩春、寧春巖,1997)。影響實驗信度與交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因素之一就是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對等。然而在實驗的實際操作中,很難找出兩組完全相同的實驗對象。因此,對實驗對象進行隨機抽樣來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就成爲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隨機抽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實驗參與者的偏離,避免前測效應,排除實驗對象的成熟等因素對實驗效度的影響,有利於實驗的重複驗證和推廣。

本次調查發現,五年來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中有42.86%爲前實驗設計,有40%爲準實驗設計,只有17.14%爲真實驗設計。有82.85%的實驗是沒有實行嚴格操縱和控制的實驗,以致造成實驗的信度和效度不高。沒有控制組的實驗其實不能稱爲實驗,只能說是一次教學試驗或嘗試。在40%的有控制組的準實驗中,其控制組因非隨機抽樣產生而顯得良莠不齊;甚至有的控制組是在最後數據處理時才“半途出家”的。雖然隨機化在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有17.14%的實驗者做到了。他們的做法有幾點值得借鑑。

1.利用初、高入學的時機進行隨機分組;

2.利用小組課外輔導活動隨機提樣;

3.利用高三應試指導的教學實際隨機抽樣分組。

一)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是實驗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何種實驗設計,實驗者都會得到一些數據。實驗者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的分析,因爲對不同的實驗對象實施條件不同造成的,還是因一些隨機因素偶爾造成的呢?如果是由前者造成的,則是本質的差異,應予以重視;如果是由後者造成的,差異則可以忽略不計。實驗數據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據無差別原理(即假設實驗組和控制組無差別),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去檢驗實驗所得的數據,然後根據計算出來的顯著性水平決定接受或拒絕無差別假設。比較兩個平均數差異有無顯著意義有兩種檢驗方法,即適用於小樣本(30以下)的t檢驗和適用於大樣本(30以上)的z檢驗。

在本次調查中,筆者發現只有3例實驗對實驗數據進行了z檢驗,有2例進行了t檢驗。筆者將其他30例視爲無數據處理。雖然他們中大都有填滿數字的表格,但這些數據大多隻是平均分和及格率的原始比較。誠然,這些數據表面上是有差異的,但是這些差異並不能充分說明變量間的因果關係,也不能論證實驗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四、結束語

本次調查反映出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和對研究現狀的調查;

2.忽視了對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驗與研究;

3.實驗的操縱與控制現狀令人擔憂;

4.缺乏必要的統計檢驗。

爲此,筆者向有意開展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驗研究的教師提出同點建議;

1.平時應注意有關資料積累,特別是留意同行的研究進程;

2.積極參加師資培訓,尤其是外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培訓,要學會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爲教學服務;

3.學習和掌握教育統計學的基本知識。

參考文獻

Nunan,D.1992,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CUP.

Seliger and E Sholamy,1997,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CUP.

桂詩春、寧春巖:《語言學方法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

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屈滿學、王家毅:“隨機化及其在教育實驗設計聽意義”,《教育實驗研究》,1997年第1期。

汪基德:“對教育實驗統計檢驗若干問題的探討”,《教育實驗研究》,1997年第1期。

揚章宏:《教育實驗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正東:“外語教改實驗的統計與分析”,《中小學外語教學》,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