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強化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學問君 人氣:2.17W

關鍵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

關於強化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和普及化戰略的實施,高職院校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其發展速度之快、發展勢頭之猛令世人矚目,到目前爲止,高職院校無論是院校數還是招生數都佔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認同度偏低,這些不滿意的因素往往不是業務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屬於非智力因素的範圍,如不能遵守勞動紀律,不準時上下班,工作缺乏責任心,不能很好的與他人合作,不願幹小事等。這些因素事實上屬於人文素養的範疇。近年來,隨着教育部對高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高職院校也都普遍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髮展的重要性,並相應的開設了一定數量的公共選修課,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如何理解人文素質教育

如何在高職學生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其中對“人文素質”本身的理解是關鍵,是核心,是基礎。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知識是人類關於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人文素質教育首先是人文學科的教育。包括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歷史教育、哲學教育、藝術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內容。其第二層面是文化教育,特別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傳統、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的教育等內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爲模式,促進個人同社會之間的相互認同。文化教育不是純粹的知識教育,而是思想觀念教育和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層面是人類意識教育。包括人類文明基本成果、人類共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共同的行爲規範教育等內容。人類意識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學會同他人和諧相處、同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使人們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權利、平等發展,增強相互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其第四層面是精神修養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養、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內容。

二、高職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當前可以說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但仍舊不容樂觀,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成績亦不明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1、高職學校自身的特點容易造成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忽視。我國高職教育的先驅黃炎培曾用這樣的'話概括高職教育的功能“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的確,作爲與強調學術體系的普通教育體系並列的高職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確——服務於就業

與本科教育相比,教育存在着明顯的針對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間想實現技術與人文素質的雙贏確實存在着一定的難度,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高職院校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內不得不偏重於高職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高職院校的學生業務的學習和提高必須以良好的人文素質爲基礎的。

2、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少高職特點。部分高職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課程和活動,不僅人文教育的開展與專業教學產生時間上的衝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內容脫離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起點,不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別是許多學校不能針對學生的專業實際和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開展相應內容的人文教育,造成高職意識和高職道德的缺失。

三、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1、令人擔憂的社會思潮

西方科學至上主義、個人享樂主義觀念的傳入與傳統中國重視家族、官本位思想以及科技致富、發展生產力現實思維緊密交織在一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真有些“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嚷嚷,皆爲利往”的趨勢。整個社會處於比較功利、浮躁、膚淺的狀態之中,許多怪事屢見不鮮,見怪不怪。貪腐貪腐、炒作、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學術作假等現象說明人們缺乏道德責任觀念。這樣的社會環境必然影響高職大學生的思維意識。

總體上看,高職學生對目前社會思潮還具有一種天然的抵制情緒,他們不理解、不滿意這些不公平。但是今天的大學生明天就會走進社會,他們能不能成爲明天社會上抵制不良現象的中流砥柱?能否肩負扭轉社會風氣的重任?他們會堅持社會正義、保持人類良知,還是被社會所感染、被同化?這就要取決於國家和社會的教育理念,如何去塑造、培養現代的大學生。

2、不容樂觀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

在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高職學生的人文知識偏少,人文素質偏低。從知識的角度看,儘管有許多高職學生知道一些人文知識,具有一定的歷史、哲學、政治、文學基礎,瞭解國家的過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關注國家大事,並努力透過閱讀文學藝術作品瞭解心靈的脈動。但是他們獲得人文知識的途徑比較狹窄,很多人侷限在課本、考試的範圍內,超出課本的也多是透過“跟着感覺走”獲得的,比如看電視、上網等。高職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同樣使人深感痛心。有些高職學生缺乏誠實、踏實、自我約束的能力,紀律比較渙散;有些學生不以學習爲主,上課來時拖拖拉拉、聽課時無精打采、走時興高采烈、精神抖擻,上課時講話、睡覺、看小說、玩手機、發資訊,真是花樣百出;有的對專業不感興趣,對基礎課毫無熱情,做作業照抄、照搬,千篇一律,寫論文時,網上下載,牛頭不對馬嘴。

但是,等到要真正做一點事的時候,書生提筆忘字,感覺筆下重似千斤、最靈活的大腦冥頑不化,思想無法集中,思路不清晰、知識嚴重短缺。在生活上更是難以讓人認同,隨地扔垃圾,說粗話,不尊重他人,自我爲中心。

3、高職發展現狀更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迫切性

中國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衆化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高職院校數量已超過本科院校。據報道,2009年全國高職院校達到1200餘所,每年的招生人數達到300萬人,佔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大。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使得高職學生已經成爲大學生隊伍中的一支新的生力軍,在當前和今後的經濟建設和國家社會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然而,高職學生不僅學生多,而且相對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具有學習基礎差、知識結構不夠合理、普遍在缺乏人文素質的氛圍中生活、大部分學生來自文化比較落後的農村、學校更加註重專業技術、學習興趣相對較小等特點,這就更加透露出高職學生對人文素質的需求之緊迫。

四、尋求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許多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偏重專業技術教育,輕視人文素質教育。這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差距甚大。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大力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結合自身特點,努力塑造高職院校的人文精神。

1、在思想上重視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艱難性,認識到社會的環境和高職教育發展的大背景。必須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摒棄功利主義價值觀,轉變高職教育是單純的“技術教育”的偏頗認識和培養“工具人”的目標取向,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確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其核心是追求做人與做事相統一,培養高素質的智力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確立全面發展教育的指導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爲,使學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業”與“做人”統一起來,旗幟鮮明地倡導高職人文教育,也只有這樣,纔有可能開創出一條廣闊的發展道路。

2、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滲透

課堂教育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科學方法的傳授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專業課程教學目標要體現出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和諧統一。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於課程教學或技能實訓中,加強現有課程的整合,並從高職價值觀、高職道德、高職核心能力、高職指導等方面加強人文課程建設。

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設人文選修課,做到課時充分,教學有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使學生畢業時選修至少3門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

3、建設體現高職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

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在個體和社會發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質中許多都是緘默性知識,必須突出感受體悟和養成。根據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及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專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與之相適應的高職素質和關鍵能力,激發學生對未來所從事高職的熱愛和開拓創新精神,應成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高職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不同,它要求學生把學到的高職人文知識內化爲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塑造出學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養。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生動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生動活潑、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面向企業和行業開展社會實踐,開展體現高職人文特點的社團活動,不僅有助於調動高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科技人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養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4、藝術在人文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文學藝術所要探討和回答的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本身有關的問題,如人爲什麼活着,怎樣活纔有意義,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等。當代美國著名學者JacquesBarzun,認爲“一個社會在同藝術結婚之後的婚後生活,就是文化;每當社會和藝術離婚,就產生出野蠻”。文學藝術活動能開發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想象力越豐富,創造的領域越廣闊;想象力越強烈,就越富有創造性。文化藝術活動能有效地開發人的想象力,促進創造活動的成功。文藝復興時代是巨人時代,很多偉人都是精通文科也精通理科。

同樣,中國的先秦時代創造的文化有些方面到現在仍然沒有突破,那個時代就是一個文史哲不分家的時代。達?芬奇是畫家也是科學家;歌德是文學家也是科學家;司馬遷既是歷史學家也是文學家;莊子既是思想家也是文學家,這說明藝術對一個人精神境界的昇華,藝術對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都有極大的影響。要培養有創新意識、有創造能力的大學生,當代高等教育需要依賴兩個車輪,那就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如果誰將這兩者分開來看待,是一種對社會不負責的態度,是一種缺乏人文關懷的現實表現。只有將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教育有機結合,並一直貫穿到教育全過程,才能培養出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總之,人文素質的培養與專業技能的培訓二者並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進、融合貫通,共同發展。只有堅持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作爲一項重要工作來發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纔會得到社會越來越高的認可,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爲學生就業和學校發展開拓更爲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