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發揮高職院校校報文化傳播功能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6.66K

論文摘要:本文就高職院校校報所具有的文化傳播功能進行了探討,並分析了影響其實現效果的不利因素,提出了相應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發揮高職院校校報的文化傳播功能,保證校報的宣傳質量。

關於發揮高職院校校報文化傳播功能的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報文化傳播功能

高職院校校報是高職院校重要的輿論陣地、校園文化建設的縮影,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反映學校教育改革實踐及加強大學生思想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承擔着辦報育人的重任。《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學校聯繫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是展示高校對外形象和塑造學校品牌的重要視窗。在高校負有引導輿論、交流資訊、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職院校校報一般四開一張,分要聞版、綜合消息、校園生活和文藝副刊四個版面。作爲報紙大家族中的一員,高職院校校報的傳播功能同樣也呈現出教育功能、知識功能、審美功能、資訊功能、檔案功能等多樣性和複雜性。這些文化傳播功能各具特色,同時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於受衆主體。目前,高職院校校報普遍存在出版週期過長、時效性不強、資訊量不足、內容與版式程式化、可讀性不強等問題,難以適應高職院校師生的需求與期望。

一、影響高職院校校報文化傳播功能的不利因素

(一)校報編輯活動的封閉性,影響了文化積累的廣泛性

校報一般在本校範圍內擇稿,大多資訊容量不足而導致出版週期長,據中國高校校報協會2001年統計數據,1000多家高校校報中,週報佔5.1%,旬報佔12.6%,半月報佔50%,雙旬報和月報佔31%,季報和不定期出版的佔20%。出版週期過長常常導致新聞變舊聞,時效性減弱,再加上只限於在本校發行,傳播範圍窄、受衆面少,校報這種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傳播方式,影響了文化積累的廣泛性。

(二)校報編輯活動的權威性和規律性,影響了文化積累的可讀性

校報是校黨委的機關報,校報性質決定了學校的黨政新聞是校報的重要內容,而且這些新聞相當部分來自黨委和行政的指令性計劃。至此出現在校報上的往往是會議、講話、名單、檔案,使校報成了工作簡報和大事記,報道往往以正面宣傳爲主,而對一些校園敏感話題、熱點、難點問題,如:後勤服務、學生情感等常常因顧及其負面影響而視爲禁區,不敢越雷池一步,難以反映師生員工真正的呼聲,缺少讀者真正喜歡和樂意接受的內容和資訊,讓讀者敬而遠之,影響了校報的可讀性。此外,由於學校工作的自身特點,工作規律十分明顯,每年的工作步驟大致相同,所以反映到報紙上的內容就顯得雷同、單調,一些新聞中人、事、物雖然不同,但基本情節卻是相同或相似的新聞內容,表現手法單一。校報反映的內容多爲程序化的內容,如:學校的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科研、後勤等。另外,在文章體裁方面也顯得不夠豐富,校報的體裁多爲動態消息,而缺少通訊、專訪等深度報道,侷限於校內動態新聞的報道,對新聞事件缺乏深入挖掘。

(三)文化選擇的層次性,影響了文化積累的優質性

一般說來,文化選擇是文化積累的前提,沒有文化選擇,就沒有文化積累。文化選擇的層次、水準直接界定着文化積累的層次和水準。高職院校相對本科院校而言,學生整體層次和寫作水平相應較低,作爲工科院校,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也亟待提高,稿件存在着諸多問題:

1.觀點不新。很多稿件內容雷同,老生常談,毫無新意。由於學生一般都是經歷了十幾年“兩點一線”式的單調生活後第一次遠離父母獨立生活,因此,絕大部分稿件都是關於“親情”和“思鄉”這兩大主題,有關校園熱點及社會問題涉及很少。

2.書寫不整、條理不清、語句不通。尤其是新聞題材的稿件。這是來稿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缺乏投稿知識以及很少進行新聞寫作,寫作能力較低是產生問題的根源。

3.抄襲現象。一些素質不高的同學在看到別的同學在校報上發表文章後,出於虛榮和攀比心理,便採用不正當手段從浩如煙海的各種書刊上竊取他人文章以求發表,常常令編輯疲於“打假”,防不勝防。據不完全統計,抄襲文章佔來稿量的比例競高達30%,更有甚者,其抄襲稿件的題目競爲《誠信不可拋》。

(四)校報編輯活動的非專業性,影響了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雖然高職校報也有記者、編輯等,但從事校報的人員一般都不是專職、專的新聞從業者,一般都由宣傳幹事兼任,人員配備少而精,根據有關規定,校報要有專設的校報編輯部,編輯部是發文單位,有專職的編輯部主任和總編,編輯部主任和總編要有中級以上新聞系列或相應專業同級技術職稱;專職採編人數爲:週報8—10人,旬報6—8人,半月報3—5人,雙旬報2—3人;要有獨的辦公用房和專項辦報經費,還要配備電腦、照相機、電話、傳真機、採訪機等基本設備。而相對緊張的人員要承擔策劃、採寫、組稿、編排、校對、發行、稿費發放以及宣傳部門的其他宣傳工作和日常事務,繁雜的工作內容常常使他們疲於應付,無法靜下心來精編細選,使校報難以按新聞出版規律執行,而且,編輯環境相對封閉,很少與外界進行平等交流,編輯缺少參加業務培訓的機會,缺乏良好的編輯環境,使其難以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從而影響了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二、挖掘潛力,發揮高職院校校報文化傳播功能的優勢

針對以上不利因素,高職院校校報應該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採取相應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文化傳播功能,從而保證其宣傳質量。

(一)健全機構,獨立設定

教育部發13號檔案中明確了校報的管理體制:“校報編輯部應是黨委直接領導下的獨立機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總編輯負責制。學校應將校報編輯部列入校內直屬發文單位。”因此,高職院校黨委應當重視校報工作,尊重編輯活動的客觀規律,加大扶持力度,配備專職編輯,最好能使之成爲獨立業務機構,爲校報編輯活動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積極實現校報電子版,實施報網一體的發展戰略

在網絡十分發達的.當下,作爲紙質媒介的校報經過很大的衝擊後,校報電子版也應運而生,這無疑加大了校報的潛在發行量,方便了投稿、改稿和審稿,豐富、強化了校報的作用和功能,是紙質校報的有益補充,應搶佔網絡陣地,下大力氣抓好校報電子版的建設。

(三)加大培養學生記者的力度,建設好通訊員隊伍

學生記者是校報的生力軍,是文化積累的主體,學生記者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職院校校報文化傳播功能的效果。因此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通訊員網絡,並定期對其進行培訓、考覈、獎勵,促使其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鍛鍊了人才,另一方面,加強了校報文化傳播功能的有效性。

(四)提高編輯的自身水平

編輯是報紙文化傳播功能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生產者,因而編輯工作是一項具有創造力的活動。選擇稿件、修改稿件、組織版面需要編輯有較高的政治修養、廣博的知識修養和過硬的文學功底。因此,編輯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把握、貫徹好黨委的宣傳意圖,要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廣聞博記、拓寬知識面、提高新聞敏感性、文字功底以及編輯技巧,不斷進行自我完善。

(五)揚長避短,特色辦報

由於以動態消息爲輔、時效性差的不利因素,應注重通訊、專訪等深度報道,增加版面設計的活潑性和生動性。在消息、通訊、標題製作等方面多借用散文、小說和詩化的技巧和語言,多采用一些口語化的短句和接近大學生的時尚語,儘量摒棄那種八股式、概念化、標語性的文風。

綜上所述,作爲基層小報,高職院校校報應避免不利因素的影響,挖掘潛力,辦出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傳播功能的優勢,從而實現自身的社會角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