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討究與實踐

學問君 人氣:3.26W

 摘要:針對當前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對一般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並對華東交通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應用背景專業”的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介紹。

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討究與實踐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軟件工程專業;社會需求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暴露出它的弊端。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涌向社會,但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卻不多,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高校必須以社會需求爲導向,明確人才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而社會需求的日趨差異化,也爲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可供選擇的空間。因此,不同類型高校應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立足於社會需求和自身辦學條件的基礎之上,體現各自的辦學特色。

1、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1、1 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什麼叫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學校在一定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爲實現目標並且圍繞目標組織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樣式,即通常所說的“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的問題。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學科建設工作、學生管理工作、校園文化和校風建設等等都應納人人才培養模式之中。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連,它具有支援人才培養目標並完成該目標的功能。人才培養目標發生變化要求人才培養模式也要作相應的調整,人才培養質量取決於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如何使人才培養模式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積極進行專業調整,是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1、2 選擇人才培養模式所遵循的一般原則

一個學校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不是主觀隨意選擇的,而是面臨着社會需求和自身條件的雙重約束。這種約束實際上就給出了選擇人才培養模式時應遵循的原則:第一,符合社會需求的原則。在一定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培育出來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爲用人單位所樂於接受是檢驗該人才培養模式成功與否的最主要標準。因此,社會需求就成爲要求選擇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指針”,也可以說,選擇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原則是符合社會需求。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社會需求具有差異性,這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市場的可細分性。但是把人才培養確定在哪一種或哪幾種細分的人才目標市場上,以及採取什麼樣的培養方式,卻取決於自身具備和將來爭取達到的辦學條件。這就要求選擇人才培養模式應遵循因地制宜的的原則。例如,一些211學校由於辦學層次較高、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往往突出對學生理論研究能力的培養,而地方院校或一般院校的條件往往不能與之相比,這就決定了我們要避開這些不足,在人才培養上就更應該突出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總之,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上,既要發揮自身的長處,也要看到自身無法克服的劣勢,更要明確努力的方向,這就是因地制宜的科學內涵。

2、對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我國的教育模式是從五十年代前蘇聯的專才教育模式演變而來,專業劃分細,注重理論學習,基礎知識紮實,但存在能力培養不足,綜合性、應用性不夠等弱點。1998年7月,教育部頒佈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培養要求主幹學科、主要課程及主要實踐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圍繞“通才”教育中“厚基礎、寬口徑、適應性強”的指導思想來進行的。此次改革主要是模仿美國通才教育模式。然而,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強調通才教育、弱化專才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使得部分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相去甚遠。

1)培養目標過於寬泛,專業定位不十分明確,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全國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拓寬了專業面,培養目標也較爲寬泛,這在90年代還基本可行,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的分工越來越細,但學生的專業定位卻不明確,而且大部分學校的教學計劃設定沒有太大質的區別,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2)教學計劃中課程門數多,學時少,很難突出專業特色

由於1998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是圍繞“通才”教育中“厚基礎、寬口徑、適應性強”的指導思想來進行,透過“優化學時數量,適當增加課程門數”,即增加人文、管理等學科的課程來實現,這樣直接導致教學計劃中課程門數多,專業學時大幅減少,很難突出專業特色。這樣培養的結果,尤其使得一些行業特色明顯的企業很難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大學畢業生,學生在新的崗位需要很長一段學習時間才能勝任企業的'工作,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

3)所有的學校都強調“通才”教育,這並不一定適合我國的國情

我國和美國的國情有很大的不同,美國企業研究開發力量比較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高,他們的大學本科階段主要是進行通識教育,工程師主要是靠大學畢業後在企業進行培養,所以,他們的工科不直接培養工程師,而我國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企業研發力量比較薄弱,大學後繼續教育體制很不完善,而且市場對人才的急需也不允許學生出校後還要進行在培訓,將工程師的訓練移向用人單位也不符合國情,當今企業招聘人才時強調工作經驗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可以分爲多種類型,如:“T”型,指某項專業領域比較深入而知識結構大體比較寬泛;“手掌型”,指在一個基礎平臺比較穩固的的前提下能夠適應幾個方面的發展;“螃蟹型”,指在更多的領域裏有所涉足,其中一兩個比較過硬的方向的人才等等,由於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學校應將原來單一的或含糊不清的人才培養模式改爲多元模式,不同類型的高校也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而不是所有高校千篇一律的進行“精英”教育或“通才”教育。目前的大衆教育格局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人才培養多層次性,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科有各自不同的人才標準,只要對1:3實用就不能說是降低人才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