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中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和教學改革的探索

學問君 人氣:1.65W
畢業論文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1直擔任農村中學的音樂教學工作。工作期間,鑑於參加校際之間的交流比較多,我有機會進行了1些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農村中學的音樂教學工作存在着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農村中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和教學改革的探索

1、學生的識譜能力普遍較低。由於農村小學音樂師資較爲缺乏,教學水平低下,相當數量的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知識教育,識譜能力比較差。

2、中學音樂課時數很少。每週1個班1節,每學期106節。中學初1至初3都開足、開齊音樂課,3年也不足100課時。在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很難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

3、中學生課業負擔重。由於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學生學習壓力大;文化學科又大都成立各自的課外興趣小組,佔用了課外活動時間。因此,音樂教學任務就只能侷限在課內完成。

4、學生的創造性音樂能力不容樂觀。不論是平時的教學,還是學期末的考試(考查),學生除了能演唱幾首教材中的必唱歌曲或流行歌曲外,基本上不具備音樂的創造性,音樂知識的運用能力不強。

5、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形式單1,教學手段落後,教學內容也缺乏新意和活力。

多年以來,音樂課的教學“以唱歌爲主”的單1模式並沒有得到較大程度的改變。我也曾經多次外出聽課,許多音樂教師教學形式單1、千篇1律。“師生問好--發音練習--節奏練習--教授新課--反覆練習--課堂小結”這1陳舊的模式得不到更新、變化,只是老師在講臺上教,學生在講臺下聽,無法上出音樂課的特色,更談不上上出音樂課的“美”。

目前,農村音樂教學設施的配備仍然較爲落後。音樂課能夠使用的教具、器材也僅限於錄音機、腳踏琴,使得音樂教學不能聲情並貌地開展。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外界環境的影響,如今的孩子身心成熟較早,目前音樂教材中的曲目(特別是演唱曲目),雖然經過了多次修訂,但仍不能較好地適合學生的欣賞角度,缺乏優秀的新時期作品,呈現出音樂風格、歌曲內容等,與學生心理年齡不相符的狀況。成人化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園,使得學生對流行歌曲過於迷戀,而對教材中的歌(樂)曲興趣不濃。

6、傳統的音樂學科考試方式、方法已不能適應當前音樂教學的需要。很多學校僅僅採用了書面出幾道理論題、唱1兩首必唱歌曲,而且大多以“隨堂考”的方式進行考試。音樂考試顯得可有可無。無疑,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音樂能力,不能將學生的多方面素質能力表現出來,對學生產生不了評價激勵、促進的作用。

7、個別音樂教師工作態度不積極,學科組內研教氣氛不濃,工作敷衍。

我認爲,以上所談到的問題有些是音樂教學本身難以解決的,但如學生基礎差、教法陳舊、工作鬆懈等問題又是我們能夠解決、也是必須解決的。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較爲全面的音樂水平,這就迫使我們走1條路----那,就是改革!

幾年來,我對音樂教學改革進行了1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現就幾點做法和體會贅述如下:

1、變“教”爲“導”,注重自學效果,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

1、提高識譜能力。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1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大綱》中要求的重要教學任務之1。學生要想在歌唱學習中達到《大綱》的要求,就必須具備基礎的能力----識譜。大家知道,對聲音的概念,並不能在短期內形成。我採用了循序漸進、“厚積”的方法:

a、在歌唱教學中,教唱樂譜的同時,讓學生熟悉旋律後,再熟練背唱樂譜;課下的練習鞏固中,以樂譜背唱爲主,日久天長,音高的概念就會在大腦中留下印象。這種方法雖不算新鮮,但對音高概念的形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b、手中有件簡易的樂器,學習識譜、自學歌曲就簡單的多了:如把豎笛、口琴等易學易練的小樂器引進教室,透過簡單的幾個指法變化,就能將1首歌曲的旋律吹奏出來,既能練習識譜,又能自學歌曲,1舉兩得。

2、音樂知識,講的生動,學的就輕鬆、愉快。

把1些理論知識編成通俗易記的“順口溜”、“快板書”,或將它們組織起來,編上旋律,學生們愛學、愛記。再透過簡練、風趣、親切的語言講解,學生聽懂了、記熟了,自然運用能力就加強了。

2、欣賞教學----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徑。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主要訴諸於人的聽覺,與視覺共同構成人類瞭解客觀世界的有機系統。兩者會在心理上產生複雜、客觀的必然聯繫。音樂讓人的聯想形成畫面,同時,心理上的“藝術通感”又會使聯想的畫面再次組成音樂,從而去理解音樂。如果能調動學生在欣賞活動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興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這對學生音樂能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1、體現情感教育。

情感是音樂的重要構成要素。音樂欣賞中,着力強調情感要素,對學生理解音樂的創作方式、思想10分關鍵。如初3教學中,欣賞阿炳的2胡曲《2泉映月》。當學生了解了作者的悲慘身世、不幸遭遇,委婉訴說對黑暗社會的控訴;瞭解了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和無力抗爭、無可奈何的複雜心理,學生內心情感就會產生共鳴,就會理解引子下行旋律那嘆息式的表達、高潮樂段那憤憤不平的抗爭,也就會理解爲什麼樂曲高潮之後旋律又趨於平靜、舒緩的原因。

2、貫穿知識於欣賞中。

欣賞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識則是解讀道理的鑰匙。如初1欣賞單元----《中國民歌》。學習了中國民歌的分類,知道了號子、山歌、小調不同的題材特點,又如何去給欣賞過的民歌劃分分類呢?欣賞過程中,不僅要貫穿相應的民歌知識,還要對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等特點爲學生做詳細分析,讓學生不僅欣賞了不同風格的民歌,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不同風格特點的民歌應劃分的分類,如何劃分。

3、“打破常規”----培養學生創造性音樂能力。

“教無定法、教無定式”。打破“常規”看似無章法,細細體會,實則使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鍛鍊。

1、傳統的教學,教材的內容順序如何安排,教師就如何執教,看似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卻無個性。我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如在初1新生的節奏訓練中,我會抽出每節課的1點時間,在1段時間內集中學習各種音符、時值、節奏,每節課都進行不同節奏的混合練習。只會讀不算熟,我還對學生進行節奏的聽記訓練。不到1學期,學生對常見節奏型都能熟練掌握。每學1種節奏型,我都會引導學生進行節奏型的創作。或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節奏型去模仿火車的`轟鳴;或模仿戰場的廝殺;或模擬樂隊的震撼……然後再用精練、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達到理論上的理解。

2、將其他學科融會於音樂教學。

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繁多,因此,它能夠涵蓋許多的學科門類,如美術、文學、舞蹈等。如:在音樂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類的創作。在進行歌唱教學的同時,把歌詞創作的基本方法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歌詞的形式加以表現;進而鼓勵有能力的學生進行譜曲。這樣,學生不再對音樂感到神祕、陌生,拉近了音樂與學生間的距離,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給了學生極大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

1 2下1頁

4、開闢第2課堂----擴展學生的學習時空。

要想實現中學音樂教育的任務,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還要認真搞好課外音樂活動。課餘音樂活動對於發展學生的個人愛好、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和集體觀念的陶冶,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情趣具有10分重要的作用。爲此,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組建多個興趣活動小組。

從99年開始,先後組建了聲樂學習班、校舞蹈隊、民樂學習班、校合唱團、文學創作社團等。在這些班組活動中,學生們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慾望。透過學習、活動,培養了1批業餘文藝骨幹,個人的愛好、特長得到培養和發揮。小組成員分佈在各個班級,帶動了班級的文藝活動,濃厚了校園藝術氛圍。同時,對有音樂才華的學生,重點培養,單獨訓練,嚴格要求,爲高1級專業校、系輸送合格的優秀藝術人才。

2、舉辦專題講座。

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如“中西方音樂發展史”、“歌曲演唱方法”、“音樂欣賞”等,面向全體學生,使音樂走進更多學生的心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活躍了學校的藝術生活。

3、“吉他進校園”。

要想在全校普及音樂,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必須認真研究當代中學生的愛好、情趣、特點。吉他這件通俗與古典完美結合的現代樂器,已走進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中。在表現通俗音樂方面,吉他尤爲擅長。針對學生迷戀流行歌曲現象,在教學活動中,我注意將“堵”變“疏”,在彈奏通俗音樂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選擇性地接觸通俗音樂;並主動將好的通俗音樂作品引入課堂,使其感受到好的通俗作品的美。

4、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

每年1屆的“校園藝術節”注重了全員參與;“歌詠比賽”、“校園10佳歌手大賽”、“舞蹈大賽”等藝術活動,讓學生自編自演,從策劃、籌備、排練、導演、撰稿、演出、主持,到評選、頒獎的活動組織全過程,都由學生參與,或全部放手給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平時所學得到了展示,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

5、改進音樂學科傳統的考試方法。

1、我嘗試了“化整爲0”的考試方法。如,隨學隨考的方式。平時上課時的聽記練習、知識速答等,換算成分值進行積累,納入到期末的考試成績中;或課堂上由老師進行學唱歌曲的點歌,要求學生主動舉手演唱,凡成績6次得“優”者,期末可免考。這種方式激起了學生主動學唱的積極性,又減少了不及格率。在2002年全區音樂學科抽測考試中,我校又以較高的及格率、優秀率位居全區第1名。

2、採用樂器演奏、小品相聲、演講朗誦、欣賞解說、創作作品等形式進行綜合素質的考覈。由老師和學生代表共同評分,成績也納入期末的考試成績中去。這種綜合素質的考覈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3、理論知識考試模擬電視“知識競賽”的方式進行。採用必答、搶答等形式,使得考試變得輕鬆、活潑,還能考查出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

6、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模式挑戰。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模式,不僅學生不願再接受,就連教師自己都已經覺得自己的課已經毫無新意,開始厭倦。大膽地試着去改變1下,你會覺得音樂課可以上得更輕鬆1些。

如,我在給學生上欣賞課----劉天華的2胡曲《空山鳥語》前,並沒有給學生講解什麼作者簡介、創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將學生拉到了沂河畔、樹林間、田野中,讓他們親身去體驗來自大自然的花香鳥語、空山鳥鳴。在這裏,他們可以在暢遊大自然的同時,展開海闊天空的暢想,與自然對話。之後,再來欣賞這首《空山鳥語》,這其中的意境,不是來得比教師講解更迷人、更真實嗎?

再如,教唱《7色光》這首歌。的確,那跳躍動感的旋律、真實流暢的歌詞真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歌曲中那種活潑歡快的情緒、生活在溫暖陽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這首歌曲,我並沒有告訴學生或讓學生去幹巴巴地體會、回答這首歌曲的情緒、思想內涵,而是爲歌曲編排了幾個律動動作,並教給學生。然後,將學生拉到操場,手拉手圍成1個大大的圓圈,邊唱着歌曲,邊向正反方向交替轉圈,並做學會的幾個律動動作。大家轉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與學生們1起,融入了歡樂的海洋。這樣的1節課下來,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麼歌曲情緒、思想內涵的總結了;而且,還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以上是我對當前農村音樂教育狀況和音樂教學改革的幾點不成熟的分析與探索。與先進的音樂教育相比,我所做的這點探索還顯得微不足道。更何況,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音樂教育事業也正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我將百尺竿頭,不斷進取,勇於探索,致力改革,爲音樂教育事業邁向新的輝煌而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