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狀況及歸向選擇

學問君 人氣:4.25K

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異化和扭曲,在高等教育功能、人才培養模式和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上等方面都均有體現,應透過完善國家政策、確立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培育青年學生的個性精神等方式來還原高等教育的本體價值。

淺談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狀況及歸向選擇

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中的一個部分、一個層次,在教育系統中佔有很高的地位,研究高等教育價值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當前,中國全方位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教育的經濟功能增強,科技理性被倡導,人力資源開發普遍受重視。高等教育從社會的邊緣被推向了社會的中心。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將高等教育經濟價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強調高等教育社會功能和價值時,人們同時發現高等教育的本體價值被歪曲、踐踏,科學理性凌駕於人文關懷,工具價值席捲整個高等教育領域。重新審視高等教育價值問題成爲當務之急。

 一、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體對高等教育的價值判斷和在價值判斷基礎上根據自身需求來進行教育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傾向性見。高等教育價值的多樣性和高等教育主體及其需求的複雜性決定了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在其現實性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不能整齊劃一、齊頭並進的,往往存在畸輕畸重、矛盾衝突的現象,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正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的現代社會,這種矛盾衝突更加尖銳。重視這樣一種衝突的意義在於,它己經成爲高等教育主體現實抉擇的一種強有力的邏輯。

二、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狀況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矛盾衝突的,這體現在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公平價值與效益價值、當前價值與長遠價值對峙衝突的多個維度。但是,各個維度的衝突並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最後凝聚成國家、學校、個人三類主要高等教育主體之間的衝突(因爲在實踐領域這些價值取向最終要表現爲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學校、個人的高等教育行爲)。只是由於國家與學校、個人地位的不對等性,這種“衝突”又是以一種“非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國家與學校、個人在價值取向上的衝突,並不表現爲國家教育政策與學校、個人教育行爲的直接對立,而是表現爲學校、個人對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被動適應以及由此帶來的遲滯社會發展的長效性嚴重後果。

首先,從人才培養模式看,關於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有通才模式與專才模式之分。由於受蘇聯的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專才培養模式。在必須“透過滿足政府部門的專業化人才需要來尋求經濟成功和生活保障”的社會背景下,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在自己的學習中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人文修養。過於狹窄的專業教育,直接影響到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從長遠來看,是無益於社會發展的。因爲未來社會的人才只具有人類智慧和技巧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感到自己和別人之間融洽無間:具有一種人類和諧。

其次,從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構成狀態,包括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個層次。“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民經濟的技術結構決定的,反映了社會分工的縱斷面。”然而,由於國家對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在資金和政策投入上的明顯傾斜,伴隨着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到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層次結構上一度出現了盲目升格的現象。一些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爲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量的高等專科學校盲目升格爲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遵從社會分工的邏輯,不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是導致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基於此,我們便不難理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個人職業功能何以會出現危機。

再次,從高等教育功能看,高等教育有三大功能:教學、科研以及直接爲社會服務,科研與教學相比,通常能給社會帶來更直接、更顯著的效益。因此,國家往往把一所高校的科研成果作爲評價其整體水平的重要標準。這樣,高校爲了追求所謂的大學聲譽,爲了獲取更多的經費支援及特權,紛紛以科研爲重點進行着激烈的角逐,而教學則無足輕重,成了科研的附庸。科研不僅被看作大學存在的支柱,更是教師的生命。當然,不排除一部分教師出於學術的探索興趣執著不已,但更多的教師則把科研異化爲對職稱、聲望、金錢的追求。科研被嚴重地扭曲,“重科研輕教學”在高校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種過於功利的“科研”,雖然給教師、學校和社會帶來了一時的利益,但我們也正在爲此付出代價。因爲對教學的忽視,就是對學生素質的忽視,因爲培養人才的基本途徑沒有保障,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大學生們有些無所適從,對學校、國家的抱怨越來越多,這勢必造成社會的不和諧。 "

 三、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歸向選擇

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衝突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高等教育能否最終走出發展的“瓶頸”,並促進個人與社會、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高等教育主體正確的現實抉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完善國家政策,建立健全相關制度

價值取向上的衝突問題,最終都可以還原爲政策和制度問題。一是許多衝突本身就是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二是衝突問題最終可以透過政策活動,利用制度創新來調節。因此,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相關制度在解決矛盾衝突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完善學生的高等教育利益表達機制。學生作爲高等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和主要利益相關者,應該說對高等教育價值選擇問題有更大的發言權,因此完善學生的.高等教育利益表達機制是解決矛盾衝突的基礎。學生自己的組織無疑是利益表達的理想方式。只是學生組織要真正發揮作用,國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政策、制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理當是完善學生高等教育利益表達機制的應有之意。

2、建構不同學生羣體的利益平衡機制。國家在完善學生的高等教育利益表達機制的同時必然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層次的學生羣體所表達的利益是各不相同的,有時甚至是矛盾衝突的。在這種情況下,建構不同學生羣體的利益平衡機制顯得十分必要,它是解決矛盾衝突的關鍵。爲此,必須不斷推進教育決策活動的民主化,特別是決策程序的民主化,讓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層次、不同利益代表參與管理和決策,保證政府供給的教育政策全面反映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需要和利益,形成一種有效的利益平衡機制,最大限度地平衡各種不同的利益要求。

3、建立科學的高等教育評價機制。科學的高等教育評價機制是協調矛盾衝突的保證,應包括這樣三個方面:第一,“立體”的評價標準。“立體”主要是指根據高等院校的層次與差別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體系。這種立體的評價有利於調動各類高校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合理定位的基礎上,形成特色,辦出水平。當各類學校的差別主要在於特色的不同而非水平的高低時,高等教育個體自然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教育選擇。第二,“多元”的評價主體。“多元”主要指現代高等教育評價應是以學校自我評價爲基礎,有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專家和學生及家長個體參與。具體而言,自我評價是從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着手的;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是從國家、政府的需要着手的;社會評價主要是指社會上的組織機構對高等教育的評價,這類評價是從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它們的需要着手的;專家評價主要從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的認識着手的;學生及家長評價是從高等教育的顧客需要着手的。這幾類評價,從各自主體的特定需要出發各有側重,有時難免偏頗,而綜合利用這些評價則能全面地關注各類高等教育利益主體,有助於協調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當前,尤應注意放棄資源浪費極其嚴重的以行政爲主的形式主義評價。第三,“彈性”的評價原則。“彈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評價在原則上要短期效應與長遠效益兼顧。對高等教育進行評價時無疑要考慮其短期效應,但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收益的長效性與滯後性。因此,我們在進行高等教育評價時更應該關注高等教育的長遠效益。這有助於制約高等教育主體在價值取向上的功利主義。

(二)確立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

國家的政策、制度在解決矛盾衝突的過程中無疑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任何制度都是由人來執行和操作的,是制度的規定與人的操作的結合,才構成制度的有效運作。事實上,“許多立意很好的制度一到實際的運作中就走樣變形甚至面目全非”。因此,我們不僅要從國家的宏觀層面、制度層面去尋求衝突解決的措施,更應從學校、個人的微觀層面、精神層面來探討衝突解決的措施。高等教育主體價值選擇過程中的功利主義是矛盾衝突產生的思想根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矛盾衝突的解決過程就是以大學理念、大學精神消解功利主義對大學負面影響的過程。“大學從中世紀到今天,在層次、類型、組織形式、結構及專業等方面都有很大變化。但是,在這些變化的背後,還是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這就是大學的理念和精神。大學的精神雖然無形,但它確實體現在大學的各種活動之中:它關注人精神的發展,提倡學術自由,對人類文化和精神發展懷有使命感。”也就是說,儘管身處市場經濟的氛圍之中,大學依然保留着它遠離市場的追求。這是大學理念消解功利主義負面影響的最主要的體現。大學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缺少一定的無功利的自由空間,大學中的創造活動是無法展開的。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更是大學的生命所在。所以,大學的價值取向如果過於功利化,大學的活動無疑會受到損害,甚至導致整個社會發展觀念的扭曲。因此,儘管功利主義介入大學已成爲必然,但是大學不能完全爲功利主義所控制,大學應該協調好大學理念與功利主義的關係,使二者處於一種良性互動狀態。

 (三)培育青年學生的個性精神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作爲未來社會希望和脊樑的青年學生尤其如此。在國家權威的制約與功利主義的誘惑下,青年學生保持自由、獨立的個性精神十分重要。青年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新挑戰的特殊團體,是社會情緒的溫度計。他們有血性而少苟且,有理想而又有實現抱負的機會,有激情同時又有爲理想獻身的勇氣。他們渴求文化知識,更是實踐所學的行動者。他們與傳統規範疏遠,而易於接受時代的新標準和新原則,富有朝氣和新鮮活力,走在社會發展的前列。因此,培育青年學生的個性精神,使他們勇於發現事物運動和社會變化的規律,從而發展和指導世界的命運。換句話說,矛盾衝突的解決過程也是培育青年學生以其個性精神透過批判、引導和創造來超越和消解國家權威和功利主義的負面影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