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美術設計的價值取向及塑造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W

【摘要】設計是人們改造自我、創造世界的行爲活動,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設計的根本存在價值也是爲了能夠更好的滿足人類的各種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是現實生活及精神審美觀相互結合的產物。因此,只有科學的掌握現代美術設計的價值取向,才能更好的對其進行重塑。本文首先透過時代價值取向與實踐價值取向兩個維度全面論述了現代美術設計中的價值取向,進而在其基礎上,根據當代大衆審美追求以及美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對現代美術設計中的價值進行了塑造,以便進一步增加其藝術價值,爲現代美術設計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

美術設計的價值取向及塑造論文

【關鍵詞】現代美術設計;價值取向;價值塑造

引言

作爲文化思潮的現代美術設計,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與進步,逐漸在人類思想意識形態中迅速擴張,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美術設計的影子。而對現代美術設計進行全面的認知與瞭解,首先就應對其價值取向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掌握,並不是對其進行盲目的追崇及通俗的應用,既要在批判性的傳承歷史的過程中,對設計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也要在當代社會不斷髮展及人類實際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將其視爲影響生活的重要元素,並體現出對其的實踐性。

1.現代美術設計中的價值取向

1.1時代價值取向

1.1.1不斷提高的創新意識創新是國家不斷髮展的源源動力,也是藝術設計的靈魂。國際教科文協會所編寫的《學會生存》中曾寫道:“在美術形式及美感形成的過程中,人們充分的得到了審美經驗,這種審美經驗及其科學經驗是人類認知流芳千古世界的兩種途徑。就如同清醒的思考能力一般,每個人的創造力應必須得到相應程度的發展,因爲創造力是藝術創新的源泉,更是科學發明的根本來源”。由此能夠充分看出,創新意識是現代美術設計中的重要內容,而創新意識的提高、能力的增強,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者的設計風格上,同時也在體現在他們對於藝術的追求上。1.1.2重視個性及作品內涵現代美術設計從整體上看藝術美感與畫面的質感更加強烈,並能充分看出其對人本的堅持,注重人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導位置,強調設計的人性化與自由化,展現出人在美術設計中的關鍵性作用。作爲創作思潮的一種形態,它對設計的慘淡無力及一成不變、缺乏個性的單調風格強烈譴責,用浪漫主義及主觀色彩爲創作的理論依據,在設計作品中到處都展現出與衆不同的個性,追求酣暢淋漓而又高尚典雅的生活情趣,注重個性化在設計中的主要作用,突顯現代美術設計的作品內涵。1.1.3結合現代延續歷史現代美術設計雖然其中以現代風格著稱,但卻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忽視對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對歷史設計中的精髓也在不斷的融入到現代美術作品創作中,在復古情懷的作用影響下,現代美術設計更加重視傳統大氣沉穩與現代歡快跳躍之間的結合,進而創造出兼具歷史及現代的綜合性藝術作品,更加符合當代大衆的審美需求。1.1.4藝術追求與生態的統一先進技術的不斷髮展,讓人類的需求開始逐漸上升,而環境也在經濟的作用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人類在不斷的進行探索,希望能夠找到在滿足人類實際需求的前提下,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統一的方法。在現代美術設計中,與環境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聯繫,主要是因爲其所創作的靈感均來源於生態環境及現實生活,但設計師們在創作過程中,總是習慣性用一種相對超羣脫俗的理想化眼光去看待世界、創作作品,而這種境界恰巧直觀的映射出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及追求。因此,現代美術設計應在增強美感形式的同時,不僅要注重作品的實用性及美觀性,同時也要對生態環境負責,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2實踐價值取向

1.2.1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商品的價值早已不在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用處等方面的價值,而更多的是商品的藝術價值在不斷增加,偶爾還會遠大於商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及交換價值等,因此逐漸成爲商品市場的主導性價值。社會的不斷進步,影響着人們的審美觀及對品質的追求,怎樣創新商品的設計包裝,增強商品的與衆不同,成爲了當前諸多企業所應重點思考的問題。於此同時,運用現代美術設計中的產品包裝設計及再加工,能夠有效提高消費產品的附加值,刺激大衆的消費慾。目前市場中大多數商品都是在先進技術及藝術創作等多方面的重新包裝及創新下生產出的,蘊藏着更深厚的內涵,體現着更高的商品價值,讓商品既滿足了實用性,又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感,更好的符合大衆的雙重需求,因此,也就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進而爲企業賺取更多實際利潤。1.2.2推動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及結合縱觀全球經濟發展狀況,當市場經濟發展到某種鼎盛階段時,人們受其影響也會對自身生活質量有着更高追求,但這種追求並不僅僅停留與物質條件上,人們開始更加重視自我精神需求,也就是所謂的生活文化上的需求,並會不自覺的將這兩種需求相互結合到一起,換言之,也就是將先進技術與社會文化需求進行融合。這樣的發展形勢讓其更具經濟意義,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例如現代智能傢俱,同時還要滿足對現代媒體文化及其相關產品的需求。而美術設計早已與現代媒體及文化商品的製作過程中相融合,同時兼具着促進文化及產業雙方的進一步發展。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已經逐漸成爲第一產業,影響着經濟貿易的發展及市場就業的整體趨勢。現代大衆在選擇有關商品時,在要求其基本的實用性外,還格外注重藝術設計感,因此,不斷加強美術設計的審美價值與精神需求在現代社會中顯得至關重要。1.2.3佔據商品生產的重要地位無論哪個領域的企業在進行產品生產過程中,首要的問題就是要購買具體產品的設計方案,繪製詳細的圖紙,再根據圖紙做出產品的模型,然後進行有序的選料、生產等工作,由此可以充分看出,現代美術設計在企業的產品生產中已逐漸成爲了重要的製作元素。可由於美術設計自身存在着“衆口難調”的.特徵,因此並不能確保能夠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也正因爲這一原因,各企業相繼不斷開發設計全新的商品及種類,能夠利用這一策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同行中能夠謀得一席之地。此外,由於企業對於設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讓許多單位及人員不得不從生產一線的工業中脫離出來,去擔任美術設計相關的研究工作,由他們設計公司商品的生產圖紙,制定詳細的設計方案,進而透過這些方案爲公司謀取更多有效利潤。他們所設計出的商品可以由資本市場進行自主生產,也可將產品解構成不同的零件尋找成本更低的製造商,降低支出成本等,從中得到更多的利潤。這一表現,充分表明了現代美術設計在工業製作生產中已經成爲了能夠獨立進行生產的部門,並且能夠爲企業謀求更多利潤。1.2.4促使國際分工出現耐克態勢若從國際企業的分工形式上分析,大部分的設計開發機構及相關人員不斷在向發達國家轉移,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影響力較大的品牌也都集中在發達地區,致使國際分工展現出耐克態勢。在現代社會中,西方發達國家依舊處於產業分工步驟中的最前沿,經濟領先的國家負責資本及知識密集型的生產工作,而相對落後的國家則負責生態資源及勞動密集型生產,屬於產業鏈條中的最低端。而作爲知識系統的現在美術設計也理所當然的在一定程度上讓經濟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距離越來越遠。

2.現代美術設計中的價值塑造

2.1符合大衆審美追求

現代美術設計是將昇天美、人文美、形式美及其作用有效融爲一體的創新性社會形態。它根據生動形象的產品造型進一步揭露出具體事物的藝術美特點及根本屬性。在現代製造業的系統化生產及人類文明不斷髮展的背景下,爲現代藝術設計及其美學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而社會發展的需求及人們對於產品詳細要求,成爲了現代美術設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照依據。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及社會生產模式的轉變,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當代大衆的生活模式所呈現出的特點是對於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而生活質量的重點則是藝術美。在市場產品逐漸豐富、人們生活物質水平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大衆對產品購買的實用性逐漸向審美性靠攏,將美感需求作爲首要條件。在當代大衆的消費觀從物質向精神、文化層面過渡當中,這樣觀念的轉變,大衆的需求在無形中將美學從以往單純的藝術領域轉移到了生活生產中。

2.2向可持續發展邁進

科學合理的使用生態資源,降低廢棄物對自然環境的批淮,應是新時期現代美術設計發展的新方向。現代設計更多強調的是綠色環保設計,而這也是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需要美術設計要轉變以往對社會物質、人類消費、經濟效益的盲目追求,要減少並制止損壞生態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的行。保護生態在當今已成爲世界性的話題,也是全球設計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及設計主題,這是針對環境、社會及人類關係問題的研究,也是其在商品設計、製作等方面的具體的表現。它逐漸從商品的生產蔓延到包裝、宣傳、流通各個環節中,並不斷拓展到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環保文化等事業中。可持續發展理念將成爲現代美術設計的重要研究課題及主要追求目標,美術設計領域應要努力戰勝以往設計中所存在的諸多不足,打破傳統的限制,讓設計出的作品或是生產中的商品不僅具有符合傳統的具體需求,又能同時滿足現代生態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

3.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美術設計已不再單純屬於藝術領域範疇,在社會的發展及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下,逐漸成爲了當代社會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對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中,現代美術設計的實踐性也愈發廣泛地被大衆所運用,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應對現代美術設計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入探究,進而塑造其全新的當代藝術價值,有效推動其不斷髮展。

【參考文獻】

[1]劉兆雅.探討民間美術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價值[J].美術教育研究,2014,(01):79.

[2]張在波,孫堃.“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與社會責任”研討會綜述[J].美術觀察,2008,(02):28-30.

[3]馬莉.論中國動畫片美術設計的價值塑造[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0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