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淺談以就業爲導向的高職教育

學問君 人氣:1.2W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就業導向;教學改革

淺談以就業爲導向的高職教育

【論文摘要】發展高職教育,培養適應杜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以就業爲導向。本文從高職教育的定位、教育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就業指導等諸方面論述了高職教育以就業爲導向的重要性。

就業乃民生之本。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就業後能否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是評價高職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隨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市場對人力資源配置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要使自己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就必須以就業爲導向,滿足社會對各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1、以就業爲導向,突出職業性特徵,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

爲了使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地健康發展,首先必須解決其發展定位問題。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長期以來重層次、輕類型,高職教育作爲一種新的教育類型,它是一種職業特徵明顯的“應用型”教育。不應把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這兩個不同的範疇混爲一談,雖然目前高職教育絕大多數是專科層次,但從長遠發展看,還應有“應用型”的高職本科、研究生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作爲一種教育類型,其一,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它是有別於學術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職業技術型教育;其三,它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層次教育階段。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和教育結構改革中,應當努力形成“學術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並駕齊驅的格局。而且透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使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溝通,用終身教育的觀念構建全方位的立交橋。使我國需要進人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多樣化的豁要,選擇教育的類型和層次,實現“21世紀中國應該成爲人人皆學之邦”的目標。

確立可持續發展的、以就業爲導向的、面向大衆的職業教育觀念是我國高職教育體系順應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選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頭十年的技術與教育計劃”指出:“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不僅是靠需求驅動的,而是靠發展需求驅動的”。以就業爲導向,就必須打破傳統學科教育的教學模式,以社會需要爲目標,堅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根據崗位和崗位羣所需能力與素質提煉、整合成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新型高職教學模式,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要在全社會倡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都能辦出一流教育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標準是能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高質量人才。可見,一流的教育與學校層次和類型沒有直接的關係。高職院校都應結合地方和行業的需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以較高的就業率森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2以就業爲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增設社會急需專業

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專業設定的合理與否是關鍵因素之一。高職院校應該不斷調整服務方向,優化專業結構,增加社會急需的新專業,改造就業形勢不好的舊專業,取消沒有就業市場的老專業,使新舊專業相輔相成、合理搭配。高職院校要有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觀念,在專業設定中要體現實用性、前瞻性,具體而言,就是要根據企業需求、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設定“適銷對路”的專業。由於市場經濟的波動性,用人單位對專業的選擇也隨之波動。因而,高職院校應敢於改造甚至放棄舉辦多年的就業難的老專業,創造條件開設新專業。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更應立足於對人才市場現狀的準確把握和未來的預測。

要堅持以就業爲導向,優化專業結構。一是開展市場調研,調研內容包括相關行業的市場需求、發展趨勢、技術要求、崗位設定和人才需求。二是組織校內外專家和學者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和論證,以此作爲確定專業調整和設定的重要依據。三是考慮學校的師資情況和專業的基礎情況,使新舊專業實現合理延承、靈活轉換,有利於打造精品專業,培育長線專業,發展短線專業。只有以就業爲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增設社會急需專業,才能適應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強學校抵禦高教改革風險的能力,拓展學校的發展空間,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3以就業爲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盆

學校是承擔教育的重要場所,是育人的地方,學校管理的優劣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學校管理主要涉及到教育、教學、人事和後勤等多方面,但其目的卻是是一致的:就是爲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育質量。學校管理必須建立在科學化和規範化的基礎上,這意味着一切從實際出發,管理上應自覺擺脫主觀臆斷和盲目性,擺脫因循守舊和經驗主義,使學校管理符合科學原理和教育規律,適應時代的召喚、創建合乎時代特徵的教育管理調節機制,調動學校各種要素,形成學校發展的各種合力和優勢,在教育市場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人們接受高職教育是要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這種需要,教育質量的優劣是關鍵。高職院校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若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勞動者,必然會產生畢業生就業難的間題,最終會影響到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如果畢業生質量高,在勞動力市場就有競爭力,相應地給學校帶來良好的聲譽,又能夠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投資。可見,教育質量的高低也可以成爲一種市場資訊,影響着每一所高職院校的前途問題。因此,在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高職教育將面臨着更大的挑戰,提高教育質量將顯得極其的艱鉅和迫切。

4以就業爲導向,強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教學制度創新

我國高職教育基本實行的是學年制管理,學制二至三年,普高生源和對口生源混合培養。在沒有相應的過渡教育的情況下,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固定學年制很難如期實現培養目標。以就業爲導向,推進教學制度創新,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就必須探索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彈性學制。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推行學分制,針對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在學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專業課程,包括技能訓練項目的學分比重應該大於對口生源,而文化課程的學分比重應該少於對口生源。採用學分制管理,能夠使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起點不同的生源,在相應的時間裏實現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在學制管理方面,可根據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並結合其就業需求適當地延長或縮短學習年限。

5以就業爲導向,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以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爲準則,調整並確立人才評價標準,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爲深化教育改革的頭等大事。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正是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素質教育評價的指導思想、指標體系和方法,都要圍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調整。以“創新”爲重點的素質教育評價,不僅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單一總結性評價方式,必須着眼於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潛能,關注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關注學生髮展中的個性差異。新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模式,要讓學生成爲評價主體,成爲他們認識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種教育方式,成爲教師改進教學、實現創新教育目標的反饋方式。要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引導教師創造性地教,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使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評價實驗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未來社會的職業崗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崗位能力要求的內涵也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過程。人的一生中無論是被動地適應社會變革,還是主動地追求理想的目標,其職業崗位都會是多變的。因此,高職學生要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找到合適的位置並站穩腳跟,除了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崗位能力外,還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應及早將提高學生的崗位競爭力作爲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6以就業爲導向,打造一支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不僅是實現教育教學計劃的保證,更是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的關鍵。高職教育的師資應以“雙師型”爲培養目標,“雙師型”就是要求教師具備不同系列技術職稱中相應的兩種職稱。因爲,高職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主要區別集中在所培養人才的特點上,即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應用型人才爲主要目標。“雙師型”教師隊伍從整體上說是專兼結合的隊伍,應能完成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從個體來說,多數教師應既有教學能力又有該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一是從企事業等單位選調符合要求的人員到學校任教;二是選派部分專職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生產一線鍛鍊或到條件好的實訓基地進修;三是聘請“雙師型”兼職教師;四是在日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注意培養和造就一批“雙師型”、創新型、高素質的優秀教師。

7以就業爲導向,加強就業指導,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較高的就業率是社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最好肯定。高職學校在調整專業結構,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應從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人手,積極開展就業指導教育。高職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分析就業形勢,介紹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使學生一人校就繃緊就業這根弦,端正學習態度。要把就業指導滲透到日常課程學習之中,由任課教師介紹所學專業知識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以及應用中應遵循的各種規則,使學生對未來的崗位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可請來往屆優秀畢業生,傳授求職心得、面試技巧等經驗,讓學生感受就業體驗,增加求職經驗,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就業拾談會等。

加強就業指導,必須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首先,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能體現出人生的價值就是好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學生要擺正位置,不要好高鶩遠、盲目攀比,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發揮自己長處的崗位。第三,引導學生認清職業發展與現實待遇的關係。一些工作崗位可能條件艱苦,現實待遇不高,但卻有着很好的發展前景,對於眼前的困難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長遠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