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8.46K
        由於小學生特定的思維能力發展水平,小學語文教學有它的獨特之處。在教學中儘量設法引起小學生對語言文字及其所表達的內容的興趣,才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所具有的聲音和圖像功能,正可以形象生動地再現文字的內容,使課堂教學變得精彩而高效,從而使課堂內外充滿活力。
        一、利用圖畫、視頻使抽象便具體。
        我從事語文教學以來,一直努力探索一條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拓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作文途徑。然而,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都衝擊了傳統課程資源觀,課程資源的物化載體不再是單單的書籍、教材等印刷製品,而且也包括網絡以及音像製品等。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將更加豐富。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有助於課程評價的變革和改善。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帶來了學習方式的革命。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資訊的大量傳輸對人類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作用。學習者將從傳統的接受方式變爲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多媒體作文教學猶如一縷春風,一掃以往作文課的'枯燥沉庸,給課堂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呈現出一幕幕精彩的課堂生成。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學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難症”。不論是命題作文,還是給材料作文,教師在提出寫作要求後,儘管反覆提示、啓發、引導,學生還是不知從何處下筆,常有“無話可寫”之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透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前必須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獲取寫作素材。由於學生平時並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亂的,面對作文題目自然也就難以下筆成文。倘若所寫之物,都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實地觀察後再寫,這又是極不現實的。針對這一情況,可以藉助投影(或幻燈)、錄像(或電影),對學生進行課堂指導。例如:寫動物(植物),可以出示多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某一種動物(植物)多個細節圖片,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能讓學生真正做到觀察後再寫作,做到有據可依。寫出的文章內容真實,精彩語句可圈可點。
        運用直觀手段獲得表象,使學生能夠感到形象清晰、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理解和記憶,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參觀劉家峽水電站》一文,描寫了瀉洪時的“雄偉壯觀”。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一詞語,我從網上下載了劉家峽水電站瀉洪情景的畫面,運用Windows Movie Maker製作成動畫,並配以水聲。這樣,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深刻地理解了詞義。
        二、利用網絡讓評價方式多樣化。
 近一年,我透過校信通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剛開始只是覺得暑假期間兩個月不能及時掌握孩子們的情況,要求孩子們定期彙報自己的作業、讀書、生活等情況。後來我發現,在網絡上有很多種鼓勵及評價措施。比如:送一束鮮花,一陣掌聲,一個大拇指等等,遠比平時在作業本上批改優良的效果好的多。而且,這樣的表揚,其他學生也能看見。因此,鼓勵的不僅是一個學生,而是一班學生。利用網絡讓教育在課外也同樣精彩!       三、利用課件縮短課文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多媒體課件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學生看到、聽到不易直接看到、聽到的事物、現象和過程,從而大大豐富教材內容。如《詹天佑》一課描寫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紀的學生可謂是相隔甚遠。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衛星準確發射太空、尖端技術層出不窮的現實,該如何用一條鐵路發起當代小學生濃濃的愛國情懷呢?依據多媒體能夠透過聲、光、色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事物變實這一點,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多媒體超文字的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鐵路時的歷史背景和詳實資料,從而拉近學生與唐天佑之間的距離。在《詹天佑》一課演示“人字形”線路時,可結合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除了“人字形”線路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可能要講到“之字”及“螺旋”線路。這些辦法會怎樣?於是,我把事先設計好的課件放給學生看。其執行結果都因車身過長而在岔中外失敗。這樣,在對比中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詹天佑的傑出才能。
        四、利用畫面再現,突破課文重點難點
        在古詩《草》中,“離”、“枯”、“榮”等幾處是文章的難點,“野火燒不盡”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在課件中設計了四幅場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樣美麗寬廣的草原,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景象。學生透過逼真的畫面,理解“離離”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時,透過這幅畫面,也知道了“榮”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圖,依舊是寬廣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節變黃了、枯萎了。看圖後,教師提問:“詩中哪個字說的就是這個季節的小草特徵?”學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黃”的意思。“野火燒不盡”,這些小草,怎麼會燒不盡呢?播放第三幅場景:熊熊的烈火在無情地燃燒,露出大片光禿禿的土地。這時,教師提示“小草的根在哪裏”。同學們很快就知道了大火無情地燒掉小草的葉,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並沒有被野火燒死,仍舊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說“野火燒不盡”。第四幅場景:春暖花開,小草慢慢地從泥土裏鑽出來,舒展着修長的身體,在春風中展露着嫩綠的期望。學生由此瞭解了“春風吹又生”。這樣,看影片與朗讀結合,便使學生明白了小草的確具有頑強不屈的精神,並初步知道了“野 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用來形容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這樣深刻的理解,我們怎能不說是課堂中精彩的一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