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合作交流學習方法在科學課教學中的使用初探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7.56K

《小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透過親歷簡單的科學探究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但小學科學所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廣而繁多,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親歷所有的探究過程。爲了讓學生掌握《課標》所要求的知識,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是探究學習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補充,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能促進同學之間互教互學,交流資訊和知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自我意識,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作交流學習方法在科學課教學中的使用初探的論文

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實質、沒有實效”的現象,使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克服這些問題,增強合作交流的實效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由於社會、家庭等種種原因致使很多學生個人主義比較嚴重,私心很強,缺乏合作、交流意識,不願意和其他同學合作,有的乾脆做漠不關心的旁觀者。這些問題不解決,合作交流就會成爲空話。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透過一些實例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動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是學習夥伴,都是合作者,透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合作感受集體的力量,形成團隊精神和集體責任感;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間互教互學、取長補短,進行資訊和知識的交流才能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從而讓學生明確合作交流的`意義和爲什麼要進行合作交流。三年級(上)“我的大樹”的觀察、“各種各樣的葉”的蒐集等的教學活動就能夠讓學生得到體會。因爲一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和收集到的葉的種類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這些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義和進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後,教師就要着手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學習環境,彎下身來和學生站到一條線上,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交流中,這樣就能和學生保持民主、平等的關係。透過和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就形成了一個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再透過制訂一定的規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踊躍發言、認真傾聽、遵守紀律的合作、交流習慣。

透過以上工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質,爲合作、交流學習方法產生實效奠定基礎。

二、緊扣教學實際,不濫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條件合理的使用這種學習方法,更多的還是要讓學生親歷探究。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和學習內容,能讓學生獨立探究和學習的儘量讓學生獨立完成。例如《澱粉消失了》、《被壓縮的空氣》、《造一艘小船》、《測量物體的溫度》、《導體和絕緣體》等內容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合作進行探究;而《各種各樣的花》、《各種各樣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徵》、《生物和環境》等複雜、綜合的探究內容就必須採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討論、制訂方案、探究和交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相互補充、更正和辯論,獲取更科學、更全面的知識,從而更真實的完成教學目標。如果濫用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就會剝奪更多學生親歷探究的機會,也使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三、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

要讓合作交流發揮更大的實效,教師除了和學生站在同一線,做好參與者和合作者的同時,更要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參與學生合作交流的同時,要認真的“聽”、認真的“看”,瞭解學生探究的對象和進程,分析他們探究活動的可行性和知識面,既要讓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夠正常實現,又要注意知識的互補,便於交流,獲取更全面的知識。

例如《研究材料的特徵》的教學,材料的特徵很多,有色澤、輕重、軟硬等外部特徵,又有結構、彈性、延展性、傳熱性、導電性、透氣性、耐腐蝕性等內部特徵,如果發現有小組選擇耐腐蝕性、結構等不宜在課堂上探究的特徵時,教師就要將學生引導到探究彈性、傳熱性、軟硬等能夠正常實現的探究上來;如果所有小組都選擇軟硬、導電性等1-2個特徵進行探究,就要引導不同小組探究不同的特徵,這樣才能讓學生透過交流進行知識互補而獲取更全面的知識。因此,要想讓合作交流發揮實效,教師的正確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不僅能讓學生獲取更全面的知識,對親歷探究進行補充和延伸,更能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怎樣才能更好的發揮這種學習方法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