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培養學習興趣 改進學習方法

學問君 人氣:3.14W

   我剛入高一新生的時候,曾聽過獲國際物理奧林匹克銀獎的燕京同學的介紹。我就想過,我是否能在三年以後像他那樣站在臺上對大家講點什麼呢,但那時這只是在我頭腦中很快閃過的一個念頭而已。後來這已成了現實。

培養學習興趣 改進學習方法

我想談談我在學習方面的幾點體會。

第一,儘可能多得獲取知識,培養多方面的學習興趣。在學好課內知識的前提下,加強課外知識的學習。

我的作法是:根據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多參加奧校學習。課外學習對於每位同學來說都很重要,尤其對參加競賽的同學更是如此。四中的同學大部分都不會滿足於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而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求更多的發展。對想參加競賽的同學來說,上奧校學習似乎是公認的很有收益的活動。我從小學五年級開始上數學奧校,從那時起到高一每一學期我一直堅持上數學奧校。除了奧校外,我還去過數學、物理、化學的興趣小組,以及若干競賽輔導班。總之不管是市辦的、區辦的還是校辦的,只要我能考上,時間又沒有衝突,我都儘量去聽。但是所有的奧校班似乎都又有一個缺點就是課堂秩序不太好,經常是同學的討論聲高過教師的講課聲。有些人過份的自信,經常不管別人自由地發表觀點,但我總認爲只有尊重老師,認認真真地聽課纔會有比較大的收穫。我高二時開始選化學爲主攻方向,雖然放棄了數學、物理奧校的學習,但仍然花不少時間搞數學、物理,甚至到集訓隊後,還偶爾爲一個數學或物理問題耗費一個晚上的時間,知識之間是普遍聯繫的,雖然有時這種聯繫埋藏得很深。往往我在學這一科的問題時,那一科的某些東西會突然啓發我。知識就是這樣,學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所知太少,就越激勵自己去更努力地學習。

第二,自學的重要性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自學、超前學是爲了增強實力。我認爲自學的內容完全是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的,提高自學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補中時我除了上奧校外,自己看的書並不多。記得那是中考前最緊張的複習階段,一天下午我被一些需要背下來的東西折騰得頭暈腦脹,於是放下書在屋裏踱着方步。我漫不經心地在父母的書架前欣賞起那些書名來。那些書中有許多都是已經發黃的老書,我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時候擺在那裏的,也不知它們要擺多久。我從來沒想過要看它們,但那天也許我實在想找一點背書之外的事幹幹,就抽出了一本比較薄的《高等數學講義》,看了一會兒,我就開始爲以前沒有翻翻這些書而後悔。我不記得我是何時站累了坐下的,總之媽媽叫我吃晚飯的時候,我正坐在地下抱着那本書讀。我非常興奮,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數學是如此的美妙。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已經具有一定的能力,學比較高深的知識了。中考以後,我以空前的熱情開始自學。整個高中我幹得比較多的一件事就是自學了一些大學的課程。自學時需要注意一些是,首先是對自學內容的選擇。自學應該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不要開始就找一些花許多時間也弄不懂的東西去學。其次就是自學的進度問題。我最開始自學時看書很快,有時一下午就能翻一本。後來馬上發現看得快忘得也快,於是我就放慢了節奏。自學中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想把書一氣看到底。爲克服這個毛病,我的一個同學有一個不是太合適的方法,就是規定每天最多隻能看十頁書,重在消化。自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要做題,像高等數學、普通物理這樣的課程光靠看書是不會真正學到手的,考慮到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可能做大量的題,不過只做一兩道題也是遠遠不夠的。時刻要記住,自學就要使自己的實力切實地增長,絕不是爲了誇誇其談,可以在別人面前說:“這個我學過”。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毫無效果。

第三,我談談關於自學課外知識與學好課內知識的關係的問題。

課內的學習基礎,始終是最重要的。學習課外知識,不要盲目地追求那些高得摸不着的.東西。不管課內還是課外學習都必須有嚴謹的學風和紮實的基本功。四中的學生一般都很聰明,很多人在開學拿到課本後就自學了一遍,尤其是數學、物理更是如此。即使不自學,課前也預習。總之上課前大部分同學都已經知道講課的內容了。於是有些同學就不太注意聽課,總是幹一些自己的事,或老想着在老師講以前自己先講給旁邊的人聽,在A班這種情況更明顯,只要有少數幾個人如此,就會很大地影響課堂的氣氛。使同學覺得似乎自己學要比老師教好。我一直不同意這個觀點,我總覺得自學後我只能說:“我明白了”。不能說會運用,更沒有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而從明白到真正的掌握,就必須要靠聽課。老師都講過多年的課了,對知識的理解顯然比我自學的要深刻的多,我深深體會到聽課前後對問題的領悟程度顯然有很大差別。課內的學習永遠是必須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一般總是力求認認真真地聽課,仔仔細細地複習,規規整整地寫作業,然後再把課外學到的知識與課內的聯繫起來,使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有的同學在學習了一些大學課程之後,就總認爲老師講的太容易,不再認真聽課。自以爲一聽就會,而做起題來不是一做就錯,就是難題找不到思路。這就是所謂的“眼高手低”,我認爲在同學中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它就是上課不認真聽課,不求甚解,課內知識並沒有真正學好,基礎不紮實的表現和直接後果。

第四,多與同學進行討論。

與同學討論問題能起到互相促進,彌補不足,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初中的時候我幾乎是個單幹戶,什麼東西都放在心裏不與別人說。高中一開學我就發現許多初中時在競賽中認識的朋友都到四中來了,真可謂強手如林。有些人在初中時總是考第一,高中以後得不到第一,心情就不好。我開始時也有些擔心,怕落在別人的後面。但這種想法很快就沒有了,因爲我想:不論我的相對位置如何變化,這麼多學習好的同學形成了四中特有的學習氛圍,適應這個環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一定會促使我學到比原來多得多的東西,那我還擔心什麼呢?我很快就找到幾個與我有共同愛好的同學。我們經常討論一些有趣的問題,並建立起了一種極好的互助關係。我覺得自己學到知識是一種快樂,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告訴別人,使別人快樂更是一種快樂。當然不僅僅是快樂,還有許多好處。有時自己學的時候似乎懂了,但給別人講的時候又會發現有些問題並沒有真正明白。有時,自己講的這個問題,會突然使別人想到另一個與其有關的問題,而自己卻從來也沒有想過。兩人一起互助地不比起一個自己學,思路更開闊,而且不會感到累。

第五,參加學習,考試,競賽必須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

得獎以後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是在什麼地方超過別人的。我總認爲我並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反應也不太快,記憶力也不是最好,題並不像某些人做得那樣多,但是我覺得自己比較強的方面就是心理素質比較好。記得小學的時候我考試時經常出點小錯。六年級複習時我下決心每次測驗做完題後,都要一遍遍地檢查,一直到交卷,最後我得了一串滿分。從那以後,我考試或競賽時做完題後,就不太喜歡搖頭擺尾,而是隻要有可能的話,再換一種方法,把題做一遍,把該拿到手的分一定要拿到手。從初中到高中我都很熱衷於參加競賽,幾乎把能參加的數理化競賽都參加了。我現在還保留了大部分准考證,放到一起也是很厚的一疊了。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競賽中,我不斷地鍛鍊心理素質,使我的信心越來越強,心理素質也越來越穩定,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大起大落。要正確地看待各種考試和競賽。考試或競賽是檢查自己某一方面知識是否學到手的重要環節這是一種證實自己所具有的實力的過程。比起競賽結果來,我更喜歡競賽的過程,在那樣的氣氛下,把自己所學的東西運用並表達出來,我心裏感到很高興。當然也要重視分數,但不能在考試之前去想考試的結果。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越想得好分,心裏就越緊張,就越考不好;而不太在乎分數,好結果反而自己跑過來。從我參加的歷次考試和競賽的經驗看,在賽場上,在知識水平、實力相近的情況下,心理素質的好壞對成績的好壞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在關鍵的時刻,誰的心理素質好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能有好的成績,首先應該感謝國家給我提供的極好的條件,使我能在競賽的廣闊天地裏遨遊。我還感謝我的父母,他們時時給予我鼓勵。更感謝老師和同學給了我許多的關心,教導和幫助,尤其在我困難的時候,給了我極大的支援。我所得到的這些榮譽應該屬於領導、老師和同學,總之,屬於北京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