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

學問君 人氣:1.84W

根據2001年8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和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結合農產品運輸及銷售的特徵,在這裏把農產品物流界定爲: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常溫、保鮮和冷藏)、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資訊處理等環節的有機組合。這個過程既包括農產品的物理性運動過程,也包含了與農產品有關的技術資訊組織和處理過程、以及各個環節上的物流管理活動。

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歷來是一個農業大省,根據近三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2年農業增加值2329.9億元,比上年增長2.8%;2013年農業增加值2649.0億元,比上年增長4.3%;農業增加值2799.3億元,比上年增長4.6%。然而,在山東省農業持續增產的同時,並沒有顯著增收,儘管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各級政府也推出多項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消費者又普遍反映農產品物價上漲過快,影響農民收入增長和導致農產品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產品物流發展不完善是重要因素之一,即在農產品物流領域,還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體系,在山東省,農產品物流市場還存在許多問題。

傳統、封閉的自產自銷型物流模式,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

山東省農業水平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17地市的農業發展水平並不均衡,西南部地區的發展仍不發達,傳統的農貿集市仍存在於山東省的多個地區、縣市、鄉鎮。農戶選擇將農產品運輸到集市上進行銷售,這種模式雖然減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很多中間環節,並在交易完成後即可獲得收益,但是囿於農戶的資金、生產技術有限,只能對農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和包裝,致使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導致農民不能得到較大的收益。

以批發市場爲主的物流模式,導致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以致“菜賤傷農、菜貴傷民”

山東省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以產地批發市場爲主,即“買本地,賣全國”的批發模式,到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52個,比2005年增加110個,年交易規模3.5億t,交易額2120億元。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60個,年交易額達1467億元;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的28個,比2005年增加25個。這種批發市場的物流模式主要透過中間商的形式將農產品收集,並透過零售市場將農產品賣給消費者。這種物流模式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範圍,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戶運輸產品的交通費用,客觀上看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但是,由於在流透過程中,物流流通主體多,形成層層批發商的模式,增加了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中間環節,導致商品的價格在流通中逐漸擡高,壓低了農民的利潤空間,並且最終消費者需要支付較高的農產品價格,而中間商成爲了這一過程中真正的最大獲利者,農民並沒有獲得最大的收益。

農產品物流資訊化程度低,缺乏對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系統整合

山東省從事農產品物流業務的企業較多,但是專業的、大規模的農產品物流企業卻很少,同時農產品物流企業資金實力比較薄弱,在物流技術、運輸方式方面也存在落後的因素,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各物流企業之間缺乏系統整合,各自爲戰,難以滿足當前山東省農產品物流巨大的市場需求。

 提高山東省農產品物流水平的對策

透過提高農產品品質、重視農產品包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從農產品的生產到包裝,突出自身的品質特色,或是綠色無公害,或是種植環境天然,或是加工過程標準高等,挖掘一個特色進行重點打造,從產品品質上提高其附加值。農產品也像其他產品一樣,需要靠更好的包裝來體現自己的個性和差異,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和提升自身的價值,很多農產品本身是綠色的、有機的,但是因爲沒有注重在這些概念上打造品牌,而造成身價大跌,因此,可以根據農產品本身的特性和特色進行側重點不同的包裝,以提高其附加值。

加強“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進一步加強農超對接網點建設,做好農戶、專業合作社與城市超市、農貿市場建立直銷關係,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銷售成本。應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運輸企業及其他農業合作相關組織與農戶合作,加強企業、超市對農產品的包裝、加工、配送等活動的直接指導,真正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中間環節,促進產銷銜接。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高農產品物流資訊化水平

在“互聯網+”時代下,農業、農民、農村也要與時俱進,用先進的技術將農產品推向市場,需要加強對農民資訊化水平的培訓和提高,讓他們掌握專業科學理論知識;要開發適合農民操作、適應農產品流通的物流平臺,增強他們掌握現代物流的實踐經驗。將農產品推向網絡,減少流通環節,將農產品直接透過物流平臺,由農戶與購買者直接對話,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