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民族民間藝術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學問君 人氣:2.18W

開題報告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民族民間藝術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借鑑。

民族民間藝術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題目:別樣“飾”界——傳統玉文化意蘊在翡翠首飾設計中的再營造

一、選題背景

玉文化是指我國曆代玉器在製造、使用、收藏過程中,精神文化經歷史積澱形成的典章制度、行爲禮儀,是社會道德,信仰習俗,觀念意識以玉石器物爲主要載體,具有獨特藝術審美品格的民族意識表現。文章中的“翡翠首飾”是指主體材料由翡翠製作而成的首飾,翡翠首飾是首飾中重要的一個分類。國內對於玉文化的研究可謂廣博精微,包羅萬象,也越來越趨於完善,以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側重對玉器實物體的研究。傳統玉文化研究專著首先以楊伯達編寫的《中國玉文化學》(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爲代表。該書綜合了衆多學者多年來對玉文化和“玉學”的主要研究成果。衍生於玉文化背景下的翡翠玉石的發生發展軌跡相關書籍和文獻資料多以勐拱、保山、騰越地區爲主。隨着當代審美的多元化,對於傳統玉文化意蘊的現代表達可謂是與時俱進的,目前對於玉文化的研究已有向玉製品創作轉變的趨勢,開始從藝術設計角度對玉文化進行“形而上”層面的研究。但遺憾的是目前並未形成這方面的系統研究,所以本論文的撰寫也是旨在對這方面的研究做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由於對傳統玉文化的研究存在地域性限制等特殊條件,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較少,主要著作有:日本學者林已奈夫撰寫的《中國古玉研究》(1997年);英國學者羅森著的《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中國玉器》(1995年)、美國學者坎曼著《中國的墜飾材料與象徵》(1962年)。國外對於首飾設計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文獻資料較爲豐富廣泛。英國珠寶首飾設計師伊麗莎白.奧爾弗編著的《首飾設計》書中,作者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較爲系統地論述現代首飾設計從構思到成品這個設計思想的物化過程。詮釋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現代首飾設計理念。書中詳述了多種現代首飾設計理念指導下的設計方法、材料選擇以及工藝製作等內容,進一步強調了首飾設計理念的重要性。由英美合作系列叢書MASTERS,LARKBOOK以優秀案例的形式詳細收錄了每一個優秀首飾設計的材質,大小規格與創作靈感。《英國珠寶首飾製作基礎教程》是一本講述珠寶首飾設計和製作的系統教程,詳細地指導學習如何使用首飾設計工具和設備,如何進行科學的操作,如何蒐集自己的靈感,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來實現自己的創意。

國外涉及到翡翠首飾設計案例的理論性研究目前還沒有發現,本課題的研究也是力求能夠在這方面做一定的補充。國內專門研究首飾設計的書籍有郭新編著的《珠寶首飾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5)。該書主要研究了首飾設計發展簡史、首飾設計工藝流程、首飾材料、首飾設計工作室創立五個方面。該書又與《珠寶首飾繪畫表現技法》、《貴金屬材料與首飾製作》整理爲珠寶首飾專業系列教材,爲珠寶首飾設計人才培養提供了系統化地學習方法。近年來翡翠類的專著主要研究的是:翡翠歷史淵源、翡翠真僞鑑定、翡翠品相判斷、翡翠毛料廠口調研、翡翠收藏與拍賣市場行情、翡翠玩賞六個大的方面。騰衝縣委宣傳部研究員張志芳編撰的《翡翠書》(2006年版)再現了騰衝翡翠文化發祥地的翡翠的瑰麗與輝煌。是一部以介紹騰衝翡翠治玉產業、翡翠商人爲主的權威書籍。其中著名翡翠專家雲南騰衝人,張竹邦撰寫的著作《翡翠探祕》(1993年出版)被業界譽爲翡翠啓蒙的經典讀物。後張竹邦又以《勐拱翡翠經》(2007年出版)作爲《翡翠探祕》的補充和完善。《勐拱翡翠經》詳細地從翡翠的歷史、經貿交易、人文景象方面入手,歸納總結出有關翡翠的諸多極富哲理性的文章。《勐拱翡翠經》有開創性地引導人們鑑賞翡翠,並以作者自身親歷的翡翠故事感悟人生,頗具教育意義和時代意義。由雲南省珠寶質檢研究院於2012年創辦的《中國翡翠》是一本以報道翡翠及其它珠寶時尚資訊爲主,引導翡翠珠寶時尚生活的期刊,爲我國珠寶翡翠玉石文化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5年新鮮出版的《形象翡翠學》由資深翡翠專家馬崇仁撰寫,凝聚了他30餘年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另外書中有大量的公盤實地考察數據,對翡翠原材料價格趨勢的判斷提供了可靠詳實的依據。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傳承發展傳統玉文化首先要解讀它,而翡翠作爲玉文化的新篇章及續寫其分量不言而喻。成就一件翡翠首飾作品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關鍵就在於良好的創意設計與情感的傳達。傳統玉文化意蘊透過藝術設計的'指導,得以在翡翠首飾上重現魅力,一方面提升了翡翠首飾的設計附加值與文化附加值,進而改變翡翠首飾市場表現欠佳的現狀;另一方面傳統玉文化意蘊的再營造也是爲玉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一種新思路。

中華傳統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美學價值,是一種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審美意識與民族品格的藝術,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明的代表。衍生於玉文化背景下的翡翠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自誕生起就以其五彩斑斕的色彩和溫潤凝瑩的種質爲世人所驚歎。翡翠作爲一份珍貴的自然寶藏爲玉文化的續寫增添着新的篇章。所以當代的翡翠首飾設計擔負着發現共識、堅持共識、凝聚共識進而傳承發展玉文化的重要使命。筆者在秉承着傳承發展玉文化的初衷,透過多地珠寶市場走訪調研後發現當代翡翠首飾設計出現了三個方面的大問題:1、市場表現形式單一。2、翡翠玉料供給受阻導致人們過分依賴玉料品質推升市場價格,致使大衆對玉文化的認知物質性超過精神性,經濟性超過文化性。3、翡翠首飾設計不能滿足當代消費者審美需求。用符合當代審美的方式——藝術設計理念指導翡翠首飾設計,也就是把傳統玉文化之意蘊用現代人能夠廣泛接受的方式詮釋,即再營造,這將對傳承發展玉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華夏先民文化視野下的“玉”是一個廣泛且頻頻出現的廣義概念。有史記載最早的“玉”的定義就是從這種獨特的文化視野下產生的:於公元100年,許慎著《說文解字》,譽爲中國首部字典,其中“玉,石之美者”是有史以來對玉的最早解釋。中國這片土壤自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起,玉石便成了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侶。起初,華夏先民在原始的勞動中把玉從其他大多數石材中分離開來,在石材中挑選硬度較高、質地溫潤、色彩美麗者作爲心愛之物,成爲勞動工具或者佩戴陳設。因爲玉的材質特殊性,人們在加工打磨的過程中其制玉方法也有別於其他石材。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以看出制玉之難,其工藝步驟之多。更加嚴苛的制玉工藝也使玉區別於石而展現出獨特的美。由此可見,華夏先民對“玉,石之美者”的認知正是在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綜合了生理、心理因素形成和穩固的。此時的玉已超越普通工具、武器具有的實用功能性,而逐漸向符號意義轉變。新石器時代是玉石的分野,神性的開端,其中以良渚和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勾雲形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之一,它獨特的造型呈現出一種遠古時期的自然美和宗教意識下的朦朧美。具考古學和玉石學研究後發現,勾雲形玉器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兩個不同的功能:一是自身弧度、彎勾以及大小的變化,使得勾形器最終由生產工具發展成爲戈一類的兵器,大型器是紅山文化玉兵時代的典型代表;另一種變化是多個勾形的重複配置,形成比較複雜的形狀,成爲新的器型,更多地具有裝飾的作用和禮器的功能,即玉石的分野,神性的開端。

勾雲形玉器的紋樣常見誇張手法雕刻的動物,幾乎所有雕刻的動物都力求表現四肢舒展、奮力奔跑。這種誇張的動物形象以展示動物奔跑的速度和無限的力量,從而反映出華夏先民的審美心理:追求強烈動感與活力,是追求人能像猛獸一樣矯健、靈敏,富有生命力。隨葬的勾雲形玉器,是生者希望這些重器繼續發揮神奇的威力,對死者和生者仍然起到護佑作用,進而希望透過善待先人,以求逝去先人在冥冥之中保護着整個部族不受異族部落和鬼魅的侵害。從實用器到禮器,勾雲形玉器最終發展成爲權貴人物的進階裝飾品和特有的崇拜祭祀用品。其中獸面勾雲形玉器就是紅山早期的琥,是禮拜四方的之神的重要禮器。考古發掘記載:牛河梁女神廟墓葬遺址中出土一件勾雲形器恰巧是被放在墓主人胸部的位置。勾雲器玉質冷峻而空靈,色彩變幻瑰麗,婉轉極富靈動之氣的形制配在大墓之中,營造出一種恍惚迷離的意境,予人濃郁的原始宗教意味,賦予“元神不滅”、“人神溝通”的感受,這正是華夏先民意識形態演變下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文獻研究法:透過圖書館和網絡查找,對傳統玉文化、衍生於傳統玉文化背景下的翡翠首飾發生發展軌跡、藝術設計原理方法、珠寶首飾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及文獻進行閱讀歸納。

2、田野調研與訪談法:深度走訪雲南各大翡翠首飾珠寶原材料與成品市場、走訪廣東翡翠首飾珠寶原材料與成品市場,關注珠寶首飾拍賣市場,繼續關注國際珠寶品牌的設計。對珠寶翡翠商人和消費者進行訪談,瞭解其對翡翠首飾設計、傳統玉文化的瞭解程度與對其發展的期望。

3、問卷調查法: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程度的大衆羣體進行調查(預計500份)。從問卷結論中得出科學有效的數據,分析歸納大衆對珠寶首飾設計的認知程度以及對翡翠首飾設計發展的期望。

4、對比分析法:透過對比市場上已有的翡翠珠寶首飾設計與自己的設計的優勢與劣勢,取長補短,不斷改進自己的設計,提高設計的可行性,完善整個珠寶首飾設計理論與方法。

5、個案研究法:蒐集優秀的首飾設計案例,並進行分析研究。尤其着重對傳統玉文化意蘊的優秀首飾設計進行深入個案研究,借鑑其取得成功的方法,以做爲成功案例,進一步支撐論文實踐性依據。

 五、寫作提綱

摘要3-4

ABSTRACT4

緒論7-11

課題研究背景與現狀7-8

課題研究目的8-9

課題研究意義9

課題研究方法9-11

第一章傳統玉文化意蘊11-20

1.1傳統玉文化意蘊之:玉石分野神性的開端11-14

1.1.1由石到玉11-13

1.1.2從原始宗教到宗法玉製13-14

1.2傳統玉文化意蘊之:權利意志與比德價值觀14-17

1.2.1權利意志的結構與表現15-16

1.2.2比德價值觀的詮釋16-17

1.3傳統玉文化意蘊之:玉器功能多元化與吉祥寓意17-20

1.3.1玉器功能多元化17-18

1.3.2吉祥寓意的產生18-20

第二章翡翠首飾的由來、現狀及創新20-30

2.1翡翠首飾的由來20-21

2.1.1翡翠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延伸20-21

2.1.2翡翠首飾的歷史發展21

2.2翡翠首飾的發展現狀21-28

2.2.1翡翠首飾產品市場表現形式單一22-23

2.2.2過度依賴翡翠原材料品質23

2.2.3當代消費者對翡翠首飾設計產生新的審美需求23-28

2.3翡翠首飾設計創新——傳統玉文化意蘊再營造28-30

2.3.1再營造的內容和含義28

2.3.2再營造的必要性和價值28-30

第三章藝術設計創新意蘊的營造——發散30-38

3.1藝術設計指導翡翠首飾設計的靈感蒐集30-31

3.1.1靈感設計與策劃30-31

3.1.2靈感設計與創意31

3.2藝術設計對翡翠首飾設計的美學啓示31-36

3.2.1視覺形態原理對翡翠首飾設計的啓示32-33

3.2.2色彩語言對翡翠首飾設計的啓示33-34

3.2.3肌理應用對翡翠首飾設計的啓示34-35

3.2.4空間的表現對翡翠首飾設計的啓示35-36

3.3藝術設表達翡翠首飾設計的內涵36-38

3.3.1揮灑個性——不雷同36

3.3.2直抒胸臆——化繁爲簡36-37

3.3.3撫慰心靈——物我共鳴37-38

第四章從傳統玉文化意蘊到翡翠首飾設計——再造38-45

4.1玉文化意蘊之“玉美”的營造38-39

4.2玉文化意蘊之“玉德”在翡翠首飾設計中的營造39-41

4.3玉文化意蘊之“玉吉”在翡翠首飾設計中的營造41-42

4.4“形”“勢”“神”“韻”的營造42-45

4.4.1形——外在的視覺形象42

4.4.2勢——動態的演繹42-43

4.4.3神——設計意圖傳達43

4.4.4韻——由物及我43-45

第五章課題設計實踐:統玉文化意蘊在翡翠首飾設計中的再營造——以傳統玉文化中的“君子比德於玉”爲例45-53

5.1“君子”系列翡翠首飾設計的研究目的和意義45

5.2“君子”系列翡翠首飾設計介紹及成果展示45-53

結語53-54

致謝54-55

參考文獻55-56

六、參考專著

【1】蘇雲虎,《雲南騰衝、瑞麗玉雕工藝》[M],雲南大學出版社

【2】萬珺,《賞識翡翠》[M],福州美術出版社,2003

【3】摩太,《摩太識翠》[M],雲南美術出版社,2006

【4】張竹邦,《勐拱翡翠經》[M],雲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5】馬立羣,俞偉理,《品玉——陳申樂玉雕作品賞玩》[M],上海三聯書店

【6】楊伯達,《中國玉文化學》[M],紫禁城出版社2002,2004,2005,2007

【7】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

【8】郭新,《珠寶首飾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5

【9】任進,《珠寶首飾設計基礎》[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1

【10】(英)伊麗莎白.奧爾弗,《首飾設計》[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3

【11】孫嘉英,《首飾藝術》[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1

【12】鄭靜,《現代首飾藝術》[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13】宗白華,《藝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3】餘秋雨,《藝術創造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4】(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1

【15】餘強,《設計藝術學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8

【16】吳祖慈,《藝術形態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17】黃英傑、周銳、丁玉紅《構成藝術》[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