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學問君 人氣:6.7K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啓發和鼓勵下,透過親自動手做做看,終於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不迷信,不盲從,勇於實踐。文章情節簡單,但卻富於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啓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點,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慾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

課堂匯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試驗匯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老師手裏有兩塊橡皮,誰願意來估量一下它們的重量,學生回答一塊稍輕,一塊稍重,我又問如果老師站在高處,同時往下扔,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同學說,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學說,輕的先落地,還有的同學說同時落地。那麼到底怎樣呢,相信學完課文後你會自己找到答案。對於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

二、拓展閱讀,搭橋鋪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學的慣例,我通常是先帶領學生學完課文後再拓展同步閱讀上的文章。但是今天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帶領學生閱讀了閱讀書上的《伽利略的實驗》,讓學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懼權威,堅持自己的理想,並學會伽利略那遇到疑問時敢於動手實踐,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爲止的精神,爲學生理解朗志萬的良苦用心和動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橋鋪路。

三、學習課文,昇華主題

有了以上的基礎,加上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爲了昇華課文的主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時此刻你會對郎志萬說些什麼?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四、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爲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或疑問?你是怎麼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於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後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爲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並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爲什麼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麼形象、這麼可愛,怎麼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裏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隻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着,在陽光下,在校園裏,學生們盡情地尋找着燕子的足跡,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着孩子們因爲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

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着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遊,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說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自提倡素質教育到全面貫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閱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爲本”的教學觀的體現。但縱觀目前的閱讀教學案例不難發現人們對“課改”環境下教學還存在着一些誤區。前不久在我集團總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來我校送課,教學了三年級的《荷花》。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啓示。

一、重基礎,“寫字教學”貫穿始終

目前閱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閱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於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如於老師在匯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荷花’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荷’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何’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於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爲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冒’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冒’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曰’字,隨後又書寫‘帽’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目’)戴着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爲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巾’字旁,這就成了一個‘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爲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二、讀書要讀出“味”來

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爲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閱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爲“呼喚回歸閱讀權”的閱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啓示。

教學中於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說:“《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們要能讀出他的‘美味’來”。這給閱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說:“古人把讀書叫估‘煮書’(板書),書越‘煮’才越有‘味’”。在“煮書”過程中,於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於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於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裏於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說到:“我體會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聞’到了塘裏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於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着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於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着想象讀。透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適當的“創新”

適當的“創新”或說“創新”要適當。“創新”是好事,是課改倡導的核心,但在一些課堂上,常常一“創”不可收拾,沾邊的不沾邊,恰當不恰當的統統稱之爲“張揚的個性”,有“創新”。歸究其原因,這是沒有在紮實的基礎上追求“創新”,沒圍繞文章或字、詞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創新”。前面敘述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在於老師教學中,學生透過“熟讀”“品讀”“美讀”課文,與“文字”進行了紮實充分的對話,創新思維非常活躍,產生的創新成果也與“文字”相貼切。

再如,在教學到“有的還是花骨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時,於老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說說“花骨朵”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含苞未放”、“含苞欲放”,還有的學生道:“含苞羞放”,這時於老師又豎起了大拇指誇她想得好,既貼切,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這樣“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多處,每一處都讓我感覺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這纔是課改體現的“創新教學”。

以上三點是筆者聽課後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於老師的課展示了教學藝術的無窮的魅力,表達他對閱讀教學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究體會。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我執教的《講信用》一課今天上午在學校各位領導和班主任老師們的“檢閱”下結束了,沒有當初期盼的那種輕鬆的感覺,心裏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現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真難!”

作爲一名執教者,從最初課文的選擇,主題的確立,到最後課堂教學的設計,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設計和說課,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進行反覆推敲。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在這一節課上體現“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如何讓學生在這一節課上得到語言的薰陶和能力的發展,如何讓學生透過這一節課,懂得做人要講信用這個道理,如何讓所有的教學期待都變成現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真難,上好一節語文課,更難!

反思這節語文閱讀課,我認爲有優點也有遺憾,現從目標完成情況和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

我爲本節課確立的研究主題是“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爲了凸顯這一主題,我在設計的時候,抓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設計了“信”字結構分析,相同意思詞語的積累,中心句的學習,欣賞精彩的語言描寫,獨立創作名人名言等環節,結合字、詞、句、段的訓練關注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能力。

特別是感知文章的寫作特點這部分,我先是透過抓住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想法,然後再引導學生透過對不同人物的態度的對比,來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質,最後再利用板書簡潔、明瞭的點明出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一步一步的認識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語言描寫和對比描寫的手法突出宋慶齡講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又獲得了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充分體現了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這一主題,同時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統一。

但遺憾的是,因爲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前面在進行中心句的學習和訓練時,耽誤了時間,致使後面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相似的經歷沒有進行。這大大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的絕佳機會,令人扼腕嘆息,特別是我在課下讓學生完成這部分訓練時,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更覺得沒有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很遺憾。這讓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時上課,不善於把握時間,沒有調控課堂的意識,總是認爲,這節課的內容講不完,還有下節課,每節課應該完成的目標在心裏沒有明確、清晰地把握。長此以往,養成了隨意的壞習慣。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透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爲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備課時,在反覆深入研究教材後,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4、憑藉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瞭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在此目標的指引下,課上我出示了自主閱讀提綱:A:認真讀課文,思考:從陶行知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瞭解?找一找,畫一畫B:仔細讀文,陶行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哪兒知道的?C:學習了這上課,你有哪些收穫?請與同學一起來分享。我認真聆聽着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與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學生們漸漸地喜歡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學習着陶先生,在學生中傾聽着、啓發着……在談學習收穫時,學生或談蜻蜓,或談保護動物,或講陶先生的人格,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而我也從這節課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話:小孩並不小!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從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啓發與誘導。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而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匯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並默寫就完事。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並不好。那麼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爲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複述相結合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複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上理解背誦,最終纔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後,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麼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爲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爲“斷魂”是遊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願還家。

三、採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 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斷魂——遊人惆悵(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 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後,我讓學生跟着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第一組課文編入了一組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緊扣第一單元主題,在語文園地一中編入了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主題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訓練。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交際內容,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課前爲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佈置學生觀察了一處身邊的景物。爲了活躍課堂氛圍,開課時我以一位旅遊公司的同學要求老師推薦幾名優秀小導遊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秀小導遊競賽,就以“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爲題在全班展開選拔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爲了讓本次口語交際課與作文教學銜接,讓學生有好的介紹效果,在激發學生的熱情後我出示了五條介紹要求:

1、這處景物在什麼地方?

2、介紹出景物的特點。

3、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

4、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感情。

5、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後,教室裏舉手要求表達的學生並沒有如我預期的哪樣紛紛舉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學生有困難,我又提示學生可將景點裏自己想介紹的具體景物列成提綱以便介紹。學生們都去思索提綱,好半天沒想好的樣子。一節課在沉悶與學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時間。此後匆匆的分小組交流、派代表介紹,草草收場。

課後與組內教師反思失敗的原因一是過分重視與作文銜接,忽視了口語交際的課型特點。忽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別。二是一口氣提出了作文的五點要求,忽視了學生年段特點,要求學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老師貪多求全,反而擋住了學生的交際慾望,學生由於無法同時滿足種。種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住,這一思想同樣運用貫穿於口語交際教學之中,學生能說一段話,能針對五項要求在一段話中體現一項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這節失敗的口語交際課提示我們,教師應時刻將學生年段特點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要求。將教材中的種。種要求想出具體的辦法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對學生的要求。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在創設寬鬆交際氛圍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說話材料,即讓學生有具體的說話內容,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說,有哪些具體的詞彙和方式(如擬人、比喻、數字說明等)去說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一步一步爲學生搭建一個寬鬆、自由、有話可說、知道如何說的交際平臺。在紮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趕海》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趣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的情懷。本課的重點是透過朗讀課文,領悟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時趕海的樂趣。難點在於憑藉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課文,抒發自我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以讀促思,以演促讀再促思,反覆誦讀等教學方法,具體設定如下程序教學:

一、感知文字引出“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讓學生用詞句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句積累,爲學習課文作了鋪墊;還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開啟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趕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完全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別是和“海洋寶寶交朋友”的環節,既讓學生複習了詞語,訓練了學生的書寫習慣,又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強烈地閱讀課文的願望,可謂“一舉三得”。

二、與文字對話緊扣“趣”,輻射全篇。

1、《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師生、生生和文字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仔細讀第2—4自然段,找出趕海的有趣場景,分別加上小標題,理清脈絡。

2、讀中交流:從那些地方看出這個場景的有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自瀆感悟能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導讀重點場景。捉海星部分先讓學生試讀,通句子比較。從“摸呀摸呀”,“嘿…!中體會到抓海星給我帶來的樂趣。導讀捉螃蟹的場景,使學生體會到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的專注神情與“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的鮮明對照,透過“原來”使學生體會到螃蟹作最後掙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導讀“捏大蝦”時,讓學生品味比喻句的精當,透過朗讀想象大蝦大搖大擺神氣十足的樣子,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我“只一捏”便俘虜了“武將”的那種得勝時的喜悅心情。語文教學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字詞上,才體現出它和工具性。 4、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課堂即生活。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寬鬆,愉悅,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生命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可親近的大姐姐。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同時,透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透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三、再品“趣”,整體迴歸。

師娓娓講述,把學生帶入情境:“我”滿載而歸,迎着柔和的海風,沐浴着夕陽的餘揮,踩着軟綿綿的沙灘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極了,不由得哼起了最愛唱的歌。

四、圍繞“趣”,課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語氣:“戰利品、武將”借代詞,“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滿載而歸”成語。這些詞語的恰當運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儘管全文場景描寫沒出現一個“趣”字。但我們讀後卻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讓我們學習這種寫法,說一說自己參加的最開心的有趣的一次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在這裏得到了印證。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寫信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透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字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閱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透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字,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當然在教學中,我雖然細細研讀了文字和課標,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了多種預見,但是,對個別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卻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三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事物的理解。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六一的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管理會自主管理,學校組織書畫大賽,爲教學樓外部增光添彩。學生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三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組織的經典詩歌朗誦比賽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課本中他們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五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第11課,敘述了作者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些趣事,抒發了熱愛大海,難忘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全文的內容緊緊圍繞“趣”和“樂”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有趣的場景。課文行文流暢,內涵淺顯明朗,字裏行間充滿活潑和真摯,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實際。分析通篇課文,寓意簡明,可深挖的“點”不多,教學回旋餘地相對較小,故採用抓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生動活潑的寫作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做得還比較滿意的方面

1、上課時,我首先立足於本課的“趣”,開動腦筋,設計多個環節,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們讀趣、找趣、說趣、品趣。

2、先把學生匯入意境。開始上課,首先播放《大海啊,故鄉》這首旋律優美,意境深長的歌曲,動人的旋律迴盪在教室,接着我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嚮往。在課文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着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3、培養學生的語感。要培養語感,就要增強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真切感受,連結生活是一種好方法,因爲連結生活有利於增強學生的體驗。有了體驗,學生的情感就更投入,朗讀的效果自然就會更好。我在教學學生朗讀《趕海》中“那是暑假裏的一天,我鬧着要舅舅帶我去趕海,舅舅答應了。”時,是這樣進行的。

師:你們在家裏要長輩答應做某件事,“鬧”過嗎?

生(齊):鬧過!

師:現在我就考考你們。我現在就是文中的舅舅,你們就是文中的“我”。誰來和我“鬧一鬧”?

(老師選了一名學生,自己坐在桌子旁,手裏捧着一本書看着。)

生(走到老師面前):舅舅你帶我去趕海吧!

師:我今天沒空,我正在看書呢,下次再去吧!

生(搖了搖在看書的老師):舅舅,舅舅,你就帶我去嘛,你早就答應過我了。(說着從老師手中“搶”下書放到桌上。)

師:趕海有什麼意思呀!你不是很愛看電視嗎?今天,我就特許你看一個下午的電視。

生:我不,我不!我就要去趕海嘛!(說着就拖起老師來。同學們都笑起來。)

師:好吧,我就依你去趕海吧,你這個鬼丫頭!(同學們鼓起掌來。)

師:誰來把這句話讀一讀,要讀出“鬧”的感覺。

我爲了引導學生讀出“鬧”的語感,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師生合作將“鬧”的過程充分地展示了出來。其實,師生合演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鬧”豐富內含的過程。學生增強了“鬧”的感受,讀出語感就不難了。

4、創設閱讀場境,體味趕海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趣事,我採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景,重點指導學生學習“摸海星”、“捏大蝦”兩個片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讓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設計了兩個情景,一是“摸海星”,爲了讓學生讀出“摸呀摸呀”的動作感覺和過程感覺,特意設計這樣的問題:“你從哪個詞語中體會到了摸海星的‘趣’?”,“你從‘摸呀摸呀’這個動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動作感覺”和“過程感覺”,再讀時效果就明顯不一樣。

三、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琅琅讀書聲。這裏說的“充分地讀”,並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着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字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字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鬆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3、這節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着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鑽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小主人。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透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設計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學思路:

1、泉水的特點。特點:綠、深、清。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

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爲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學生給老師們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爲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着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爲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說什麼?”爲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爲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爲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3、透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說些什麼?作者說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爲此我爲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新課程理念下,常常提及“興趣”,把激發孩子的“興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事實確實如此。課程改革兩年來,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我常常會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喜歡學這篇課文?”“怎樣的處理才能使孩子學得更快樂、更輕鬆?”“怎樣才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講述了俄羅斯鄉下的兄弟倆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成長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從而真正喜愛上了蒲公英這種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現了兄弟倆對這片草地樸實的愛,以及這片草地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文章情節生動真實,情感真摯、語言平實,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動,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故意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玩的時機,給孩子玩的機會,也不失爲一項好的舉措。當然,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分寸,要讓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價值。